大余中学创办于1923年8月,始名“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址在今水城西城上路13号。1927年4月更名为“江西省立大余初级简易化学工业科职业学校”,招收化工职业班。1937年8月停招化工班,复招初中班,称“江西省立大余初级中学”。1941年增设高中部,更名为“江西省立大余中学”。解放后更名为“江西省立大余联合中学”。1952年裁撤高中部,又改名为“江西省立大余初级中学”。1957年恢复高中部,改名为“江西省大余学”。1968年10月并入共大大余分校。1969年9月与共大大余分校拆开,改为“大余南安五·七中学”。1970年5月与大余化工厂挂钩,更名为“江西省大余县化工厂五·七中学”。1973年复称“江西省大余中学”。校名共更改十四次。 首任校长李景飞。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历任校长中,治校严谨、办学成绩卓著者,首推张广鸿。他廉洁奉公,热爱师生,主政十年,学校面焕一新。建国后,历任校长中成绩卓著者有吕忱华、朱光作、童谱安、李青。如今,经历任校长和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努力进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1985年被评为“文明学校”,2001年被授予“省绿色学校”,2002年被授予全国“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 校园面积150亩,建筑面积28060m2,其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综合楼面积21036m2,师生宿舍面积9024m2。校园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雅。近年来,校园进一步得到美化、绿化、亮化、硬化,有花坛28个,草坪10块,校园面积2810m2。 近八十年来,入初中部就读者有25283人,入高中部就读者有18823人。解放前本籍教师和工商各界人士很多是余中毕业的。解放后,造就的人才更多。从1957年至1966年,1977年至今,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共有3862人。198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要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百人以上,特别是1999年以来,每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达四、五百人以上(每年参加高考大致在五百至六百人左右)。 大余中学素以教学严、学风好著称。大凡上课、早晚自习、复习、作业、测验考试,都有具体规章制度。对学生有“日常量化管理”制度,对老师有“教学工作管理”制度。近年来,又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智力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中,以及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绩。近几年来,教师发表于市级以上论文的共有116篇,获市级以上论文奖的共有776次;学生学习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和发表的,共有186篇次,参加省级数学、生物等学科竞赛,28人获省级以上奖,参加地市球赛、运动会获奖共18次。学校目前有一个国家级课题,三个省级课题。 校内图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一万余册,日本侵略者侵占县城,部分散失,仅余8569册。建国后添购新书46648册,报刊88种,并有古籍善本多种。理化实验仪器,主要是建国后新添购的,现有28种3851件;生物标本183种192件,模型121种213件。另有电影放映机4台,微机98台,收录机141台,多媒体1套,各种录音磁带、录像带390多盒。理、化、生三科都能按要求开齐演示实验,以便于师生随时进行实验或演示。 2002年,大余中学有50个教学班,高中38个班,初中12个班,学生3618人。教职工208人,其中获副高职称的43人,特级教师称号的1人。
创办于1954年的江西赣州三中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其前身为江西赣州高级中学。1959年秋由原址赣州虎岗迁到现址。1979年为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0年评为全省德育示范学校。 占地5.8万平方米的赣州三中校园布局合理、科学规范,宽坦幽静。环境优美,2.9万平方米的校舍掩映在绿荫之中。实验楼、图书馆与两幢教学大楼相互映衬,宏伟壮观;雕塑《向上》、楼前花坛、八角古亭和阅报长栏把校园点缀得如诗如画;最近落成的八层的科研教学大楼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即将矗立在校园正前方的长百米高八层的田家炳教学大楼高大宏伟、气势恢弘;学校体育健身设备齐全,图书馆、阅览室资料丰富,语言室、实验室设备一流;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为新世纪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赣州三中现有教职工168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一级教师98人。教师中有84人在全国、省地级优质课教学评比和竞赛辅导中获奖;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有800多人在全国省地级各学科竞赛中获奖。 赣州三中坚持以德育为特色,以科研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其校风纯正、教学质量高而饮誉赣南、名传闽粤湘赣。仅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被授予全国省市级各类荣誉称号达180多项。《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连续报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铁映、吴官正等、国家各部委领导韩杼槟、杨伟光、邹时炎等先后视察学校,并勉励三中发扬光荣传统、争创一流学校,激励着全校师生励精图治,扩大优质资源,提升质量和效益,为力争21世纪初叶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千强,实现新世纪三中教育腾飞而奋斗。
平川中学是一所老牌名校,创办于1923年,是我县唯一的省重点中学。解放后曾称兴国中学、兴国二中。1986年复称:兴国平川中学,由校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华题写校名。 平川中学占地240余亩,芳草萋萋、绿树环抱,两条宽广笔直的主次干道将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划分的井井有条。整个校园幽静恬淡,是学习和生活的极好场所,被社会誉为“花园式学校”,评为省庭院卫生绿化先进单位。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学生2800余人,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杜绝校外干扰。为使兴国多出人才,让兴国的莘莘学子更多地进入高校深造,突出重点中学的办学宗旨,学校已剥离初中,只办高中,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摇篮”。 平川中学办学设施设备一流,正在使用的校园网和闭路电视系统使学校步入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行列,宽带接入能使学校130余台计算机同时快速上网,网上教育资源和各种光碟播放能通过闭路系统送到各教室29雨大彩电。气势恢宏的科技楼(设有按省级重点中学和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标准配备的校园网总控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三个微机教室、三个语音实验室、电化教室、大型讲座厅和各类科技活动室)、宽敞明亮的膳厅(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用餐)和舒适高雅的学生公寓(每个房间设有卫生间、电话、书柜、风扇、箱柜等齐全设施)等标志性建筑成为全省一流,有宽敞的教学楼四幢,有高标准的实验楼一幢,有藏书十万余册的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和中、英文阅览室各一个,有全省著名的教师新村。正在兴建的二幢学生公寓和即将兴建的体育馆将使平川中学跃上一个新的档次。 平川中学素以教风严谨、学风纯正、质量优良著称。形成了“团结、求实、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和“爱、实、新、活”的教风。现有中高级职称教师80余人,其中有二人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十人参加全省骨干教师培训、有地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人,获中学教育专家、教育系统劳模等国家级荣誉4人。恢复高考二十多年,向高一级院校输送新生近7000人,其中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二百余人,近六十名出国留学。2000年郑欢同学以612分的高分获全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2001年王苏蕴同学又以669分的高分获得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连续四年有8名高二学生考取中科大、吉林大学、东南大学少年班。学校有“长征奖学金”、“范新亚教育奖”、“朱添伟奖学金”和“奖教奖学基金”,设立了“高一新生奖”、“高考优秀奖”、“雏鹰奖”、“希望奖”、“见义勇为奖”等十几个奖项,每年拿出五万余元奖励成绩优异学生。我校教育教学风貌在江西电视台《成长》栏和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播放后,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平川中学历史悠久,成就斐然。七十年前,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兴国住在平川——潋江书院,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进入九十年代后,平川中学在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上迈开大步,全校教师每年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教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政治课的“四会教学法”、“五自一导教学法”在全省介绍推广。政治教研组评为全省课程实验先进集体,我校的新课程试验工作受到国家教育部表彰,定为全国新教材实验基地。德育工作注重实效、特色鲜明,继9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定为首批德育示范学校后,2000年又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殊荣。近年还荣获地区示范性重点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地区文明单位标兵、省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全省教科研实验基地、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中国特色学校、全国控烟优秀学校等称号。是全省五十年具有向高校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学校之一。 八十年来,平川中学钟声悠扬,桃李芬芳。莘莘学子为国效力,不少校友出类拔萃,如十六届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铝业集团总经理郭声琨、国务院信息产业部电子中心主任陈正清、清华大学科研处处长肖小月博士、华中师大副校长邓宗琦、广东科技干部学院副院长钟定华、江西农大副校长池泽新、美籍博士范新亚、朱添伟、李电白、李东明、凌克菲、曾庆辉、饶建宇等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享有“读书的好地方”、“大学生的摇篮”之称的平川中学,正以崭新的面貌,更加优异的成绩,力争跻身于全国千强之列,在科教兴国的征途中创造新一轮辉煌。
安远一中创建于1940年,是安远县唯一一所省重点中学,建校70多年来,共培养了3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学校占地约150亩,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3900余人,教职工273人。 学校园林化设计,环境优美而富有现代气息,建有高标准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大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及膳厅,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余万册,各类电子图书12余万册,四个阅览厅共800多个座位。学校建有400米塑胶跑道、200米跑道大型多功能运动场各一个,内有标准足球场、灯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学校有设施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微机房、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开通了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终端系统,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秉承“人人成功,各得其所”的办学理念,以“打造名校,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办学质量目标,以“人民满意、政府放心、学子向往、社会赞誉”为办学形象目标,狠抓内部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2003年以来,学校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有12人考入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有2位同学分别夺取2003、2005年高考赣州市文科状元,有1位同学夺取2011年高考赣州市理科状元,有1位同学夺取2012年高考江西省理科状元。学校分别于2006、2009、2011年获得“赣州市省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同时,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生、计算机奥赛,英语能力竞赛,音体美比赛及全国校园电视节目评比等方面成绩斐然。 学校的办学业绩得到了政府及广大家长的认可。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文明单位”“赣州市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创办于2000年的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是从信丰中学剥离出来的一所以初中为主体的新型学校。是新世纪不断发展的信丰县教育事业中的一颗璀灿明珠。 信丰三中坐落在信丰县城水北开发区,以原信丰县农林技校的校址为基础,不断扩大。她背靠105国道,交通便利。现占地面积150多亩、30个教学班、1700多名学生、102位教师,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占64%。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体的95%,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信丰三中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以“素质为本,质量第一,突出特色”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勤奋、严谨、开拓、创新”的校训;“素质十特长”的办学模式;“关心国家、关心老师、关心父母、关心同学”的情感培养目标;提出了“今日我以三中为荣,明日三中以我为荣”的口号。全新、科学的办学理念,引导着三中人不断追求、创新,形成了民主、求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使学校各项事业显现出勃勃生机。各学科成绩稳居全县第一;学生素质稳步提高;特长教育争奇斗艳。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屡屡获奖,教师中有34人次分别获国家、省、市、县各级奖励。学生有46人次获各级各类奖项,有“环保绘画”的国家级奖,有器乐比赛的省级奖。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基本实现了“教师结构最佳,教学质量最高,校风学风最优,教学设施最全”的目标。被赣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 教研教改的开展使信丰三中逐渐成为信丰县初中的龙头学校,每位三中教师致致以求,精益求精,各学科均有教研教改课题。语文、英语的“和谐教学活”,数学、物理的“尝试教学法”,政治课的“问题教学法”,体育课的“康体课课型研究”等等。各学科教改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康体课课型研究”被立为江西省省级科研课题。“尝试教学法”被立为赣州市市级科研课题,并在全县试验推广。 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信丰三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种教学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学校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研究生对学校进行整体的设计、规划。新教学大楼,电教图书综合大楼的建设,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装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花园式校园初步形成。 如今,信丰三中一改初创时期的满眼红土,满目苍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绿意盎然、花香遍地的现代化学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中人满怀激情,正阔步前进。
会昌县第一中学是江西省的重点中学,现任校长刘孝源。学校占地365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5951.55平方米,拥有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馆、阶梯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教学设备。1997年通过省普及实验教学验收。现有36个教学班(初、高、中各18个教学班),1874名学生,150名教职员工。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15人,占117人的98.3%。其中中学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35人,二、三级教师73人。 会昌第一中学创建于1940年秋。称“会昌县立初级中学”。1944年增设高中班,1946年由教育厅改名“会昌县立中学”。1947年增设简师班。解放前高中毕业三届、初中毕业九届、简师毕业三届共700余人。 解放后,高中停办,复称“会昌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会昌普化中学改称会昌二中,故又易名为:江西省会昌第一初级中学。1954年二中并入一中,又称“会昌初级中学”,1958年复办高中,更名为“江西省会昌中学”。到1961年发展到高中6个班,初中12个班,学生近千人的规模。文革期间,学校于1968年11月撤销。教师下放,校舍为农机厂占用,留下二个班5名教师由县农机厂接管,改称“会昌县农机厂五七中学”。1971年才恢复会昌中学校名。粉碎“四人帮”后,会昌中学获得新生,1978年被定为赣州地区重点中学,当年全校有24个班1400余人,1979年会昌创办二中,1980年全县中小调整布局把会昌中学改名为“会昌县第一中学”。 70年代,学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有近百亩土地的农场和年产值3万余元的工厂。校办工厂生产的低压电源,收音机试教板供应全区中学教学用,是省教学仪器定点生产厂之一,还生产充电机、电焊机,为本地生产服务。1978年自制“三同步幻灯机”,“平抛运动演示器”等获全区自制教具一等奖。1985—1987年全区美丽校园评比获河东片三连冠。恢复高考以后的1979年42名毕业生中有38人考上大学,其中13人考上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赵伟同学考上北大,1984闵卫东同学考上清华,同时每年向其他大学输送合格的新生,有许多已成为博士。硕士、多人到国外深造。 会昌县第一中学正在加快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完善管理机制,以育人为根本,视质量为生命,抓管理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为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江西省崇义县麟潭中学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主要负责实施中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管理队伍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一支重责任、讲奉献、有干劲、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 学校以优美的教育环境、科学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潭口中学创办于1957年,地处"全国文明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的赣南明珠--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潭口镇。学校现有教学班47个(其中初中21个,高中26个),在校学生3008人,教职工15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人,中级职称教师39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100人,35岁以下的教师达108人。学校现有占地面积53.6亩,总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语音室1个,计算机教室2个,拥有教学用电脑137台。学校图书馆面积约200平方米,藏书量59000册。按要求配备理、化、生教学仪器。学校有300平方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现有篮球场3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器械场地1个。学校是南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是赣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授予的"德育示范校"、"文明校园"。2005年被评为"南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是2003~2004年度 "南康市教育工作综合评估先进单位",获"南康市教学质量目标考评一等奖"。近年来,学校本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育人目标,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建立了一支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视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任校长杨彦斌。"求实进取,争创一流"是我们既定的目标;"让每一位学子成才,让每一位教师成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进入新世纪,潭口中学将以更加蓬勃的生机,昂扬的锐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朝着"教学管理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教师素质一流,教育科研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江西省示范性普通完中的办学目标,争创一流,奋然前行!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