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区丹江街联星学校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主要负责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管理队伍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一支重责任、讲奉献、有干劲、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 学校以优美的教育环境、科学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赣西少儿文化艺术学校(简称赣西艺校)创立于1993年 ,是萍乡市第一所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的少儿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十七年来,我们本着“科学培养才智、艺术熏陶人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开设了文化、艺术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中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有近500余人次,获得省级大奖的已逾千人次。现有学生500余人,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30余人。为了更科学、更规范、更专业管理和教学,我校于2008年元月,将美术和文化两部分开重新选址,进行专业、系统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在众多家长中有良好口碑。美术部致力打造品牌学科,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聘请了一批教态端正、专业能力强、具有亲和力的教师任教,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喜爱。活泼的教法、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流连于这里……
萍乡市芦溪中学坐落于萍乡市的东南面,地处袁河东岸,浙赣铁路离校仅一公里,320国道东西横贯于学校大门前,距武功山麓35公里,占地157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芦溪,曾是三国时萍乡县治建制的发祥地,历时352年,学校东面的三尖峰,有着玉女披衣的美丽传说。学校的前身是1943年由芦溪地区部分绅士发起,向芦溪街及各乡募捐创办的“私立濂溪初级中学”,刘竞武先生为首任校长。当时样址设在高楼象形里,1944年6月日军入侵萍乡,学校搬迁到茅店(今华云乡)桂花村,租用民房办学;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校址迁回芦溪,并在田心庵(今校门广场处)新建二层宿舍楼一栋。1949年10月学校与“私立凌云女子初级中学”合并,改名为“芦溪初级中学”;1951年底又与“私立萍乡鳌洲中学”、“私立萍乡金山中学”合并,更名为“萍乡联合中学”,校址设萍乡城北力行村。1952年学校因故停办。 1956年7月,经中共萍乡县委、县政府批准,县文教局派周海模、彭其球、邹云凯等同志来芦溪,在原芦溪第一小学校址(其前身是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的“濂溪书院”——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于芦溪任监税时在此办过书院而得名)复办芦溪中学,初名“萍乡县第四初级中学”;不久,改名“萍乡芦溪初级中学”。文革中的1967——1972年曾改校名为“芦溪五?七高中”。1969年首次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1973年正式定名为“萍乡市芦溪中学”,沿袭至今。 1978年,经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第一批重点中学。 从1956年到1969年,学校只有初中部,学制三年,1969年后改为二年制,同年增设高中班,学制亦为二年。到1978年和1981年初中、高中先后改为三年制。根据教育网点调整,1999年初中停止招生,2001年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开设公办民助隶属芦溪中学的九年一贯制的“芦溪县实验学校”,暑期开始招收四个初中班;到2002年11月学校又与深圳龙岗区东升学校合作在实验学校的基础上举办“芦溪中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芦溪外国语学校),学制仍为九年一贯制,2002年暑期开始招收小学各年级新生。现高中有69个班,在校学生4300多人,教职工243人,其中教师183人(硕士3人,本科128人,专科47人。高级教师41人,中级教师90人)。附属外国语学校在样学生1200人,教职工124人。 芦溪中学自1956年恢复办学以来,始终把“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放在首位,到1965年共有7届毕业生统考成绩均列全宜春专区的第二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高中毕业生的高考成绩,也在全市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成绩更为优异,连续十三年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奖。万人升学率均居全市三县两区之首。多名学生敲开了清华、北大的校门。进入将军、学部委员、科学家、学者、教授、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行列的学子更是不乏其人。勤工俭学工作自1956年大搞劳动建设以来,一直是学校的优良传统,现在的校园经济发展仍处全市前列。 芦溪中学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他的名字的由来来源于周敦颐办过的濂溪书院,所以我一直认为学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
萍乡市芦溪县大安中学座落在芦溪县大安山区五乡一场的中心——新泉乡大坪里,占地面积七十余亩。这所蓬勃朝气的花园式学校,最近被萍乡市人民政府定为“芦溪县加快发展的综合型高级中学”。这所蓬勃朝气的花园式学校,最近被萍乡市人民政府定为“芦溪县加快发展的综合型高级中学”。 1962年萍乡县文教局以“艰苦创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题,向全市推广大安中学的办学经验。在这四十多年里,学校虽经历了从初中到高中,从完全中学到职业中学,又从职业中学到普高、职高双轨并重等风风雨雨的多次考验,大安中学一炮打响,成为萍乡县农村初中的示范性学校。后来省教育厅拨款7.5万新建校舍。从此,大安人以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风雨兼程,走过了不平凡的四十多个春秋。
青山中学座落于青山镇葡萄岭,其前身为创办于1916年的葡萄岭小学,学校普通高中创办于1968年。现有普高班7个,初中班12个,教职工90人。今年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资100多万元改造学校,“花园式”学校初具规模。学校配备多媒体室、语音室、电脑室,几年来,多次被评为省、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两年来,三位教师被评为“师德标兵”、市“优秀班主任”。现有高级教师1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国家级裁判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两年来,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取得可喜成绩。2003、2004届高考一专以上上线率分别达82%—85%,中考成绩也稳步提高。学校定期举办运动会、艺术节,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特长。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培养“尖子”,三位同学获国家级物理数学竞赛奖。1999——2002年获区教学管理一等奖、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获省家长学校先进教学点。2003年,获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山是一方热土,“而今迈步从头越”是青中人的豪迈,我们将以一流成绩装点着青山,青中的明朝更美好。
萍乡二中创建于1956年8月,校名初称“萍乡县第三初级中学”,其前身是萍乡中学初中分部。当时校址在南门西侧的文昌宫(现四中内)。1957年元月1日改名为“萍乡县第二初级中学”,且在现南台小学内设立了分部。1962年9月教育网点调整,二中又并入萍乡中学,称初中部。1964年8月,再度与萍乡中学分开,校名为“萍乡市第二中学”。1969年7月学校迁至现址(市跃进路21号),同年秋季正式招收高一新生,发展为完全中学。 四十年来,萍乡二中先后为各类大中专院校及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近两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党政干部,有建树颇丰的专家学者,有塑造灵魂的优秀教师,有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有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将,有海外办学业绩斐然的“东方之子”,还有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 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万千校友的眷眷深情,全体师生的辛勤劳动,构筑了二中辉煌的昨天和今天,并将构筑二中更加灿烂的明天。“为萍乡的奋起腾飞贡献毕生的精力”是学校全体师生和万千校友的共同信念。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