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北洋职业技术学校是于1998年经威海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位于威海经济开发区渤海路101号,北沿海滨路直抵威海港,南临飞机场、连高速公路枢纽,东临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学校办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校园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500名学生学习食宿,目前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600余人,短期培训700余人。学校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经济、提高人才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按军事院校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纪律和作风。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敬业、学校创业”的“六会” 生存技能,学生毕业就能胜任其工作。 学校教学由五部分构成:学历班、短训班、中文班、人才储备中心、人才拓展培训中心
威海市第五中学位于五渚河畔,正棋山下,是一所现代化、花园式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92名教职员工,1000余名学生。 学校始建于1960年,40多年来培养毕业生13000多名,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学校业绩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曾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威海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威海市文明单位”、“威海市规范化学校”、 “威海市电教示范学校” 、“威海市校园绿化先进单位”、 “环翠区规范管理先进单位”、“环翠区课堂教学先进单位”“环翠区信息技术先进单位”“环翠区十佳文明学校”、 “环翠区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几年来,威海五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突破口,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如今,五中开通了校园网工程,完善了以宽带网为主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建有设备齐全的各类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式的实践活动室,基本上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此同时,采用多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全校92名教职工,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1名,本科学历的教师35人,他们以渊博的知识,过硬的素质成长为威海五中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不移的推动新课改和落实学科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成绩斐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探索了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整合教学模式,打造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文化体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呈现出一定特色。2004年学校成功承办了威海市新课改现场会,2006年承办了山东省素质教育现场会,得到区、市、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承认和赞许。 全体师生因教于五中、受教于五中而骄傲。收获属于过去,面对过去,威海五中不敢言胜;希望在于未来,展望未来,威海五中有信心走向辉煌。
文登四中是一所公办普通高中,位于文登市侯家镇驻地。学校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6664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2000年被评为威海市规范化学校、威海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文登四中现有专任教师100人,其中高级教师23人,一级教师46人,省级优秀班主任1人,威海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7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名师工程,落实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教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高层平台,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拥有办公实验综合楼一座,理化生实验室达省级标准。拥有可容纳26个教学班的现代化教学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总控中心和教学闭路双控系统,设有电子备课中心,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学校教学、体育、劳技、音乐、美术等各类配套器材均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学生住宿实现了公寓化管理。文登四中校园整洁优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绿化面积23932平方米,绿化率35.9%,绿化覆盖率达到52.9%。 文登四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治校方略。以 "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教育政策法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唱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守住课堂教学"主阵地",选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信息技术教育的"制高点",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形成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全面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登四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与实践》申报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3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学校申报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深化研究》被确定为这一课题的子课题,并先后两次在课题年会上获得研究成果国家级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先进学校、招飞工作先进学校、第七届执行国家价格政策法规最佳单位,威海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基层创安工作先进单位。
荣成市第五中学,建于一九五八年,学校位于黄海之滨,309国道一侧,南临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石岛港,北临荣成市政府驻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理想场所。学校占地84042平方米,建筑面积36971平方米,绿化面积38000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2300余人,教职工197人。荣成五中办学的理念是: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严、实、活的校风;爱生、严实、探索、高效的教风和会学、学活、守纪、成才的学风,学校初具办学特色.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学校。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传统休育项目学校”、“威海市精神文明单位”,并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深刻的转变,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以德为本,管理以校为本的思想逐步得到认同。一支善思考、精教学、能科研、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现已具有高级教师三十五名,中级教师四十五名。近年来,先后有三人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八人获威海市优秀教师称号,十九人获荣成市优秀教师称号。在全国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形成一支雄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队伍,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德育工作为首,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且学有专长。在德育工作中建立了“教育内容序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渠道网络化,德育考核制度化”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有一百八十三名学生受到市级以上的奖励。教学工作以“打好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智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为目标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基础与能力,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建校五十年来,学校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了一万多名优质生源。2000年我校有两名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录取,2001年有四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标志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较高层次。同时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及管理、建设人才,有的已成为硕士、博士;有的在国家部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大中型企业任要职,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足迹遍布五洲四海,为祖国振兴,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项献。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学校将以三个优化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从97年开始到现在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两栋学生宿舍楼,实行公寓化管理;新建伙房餐厅,实行微机打卡售饭;新建高标准物理、化学、劳技实验室、音乐、美术、书法、微机、语音、多媒体等教室,图书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现在正在兴建塑胶操场和休育馆,年底可峻工。努力创设育人环境,基本达到“硬件达标软件创优,教学规范”的目标。“优化教师队伍”,在全体教职工中强化四种意识。一是依法治校意识,制定《荣成五中教职工管理规定》和《荣成五中教职工岗位考评细则》,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质量意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求全体教职工敬业、爱岗、奉献,并且把工作质量好坏作为考核每位教职工的重要依据。三是竞争意识,竞争上岗,培养每位教职工想第一,扛红旗,向高目标看齐。四是忧患意识,忧者生,乐者死。要求每位教职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把问题困难想周到,把措施方法想周全,时刻如履薄冰。“优化课堂教学”,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教育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学改革。以师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牢固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思想,引导每位教师守住课堂教教学的主阵地,向45分钟要质量,选准教育教学的突破口,向教研教改要质量,抢占教学的制高点,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要质量。今日的荣成五中,有团结奋斗,锐意创新,公正廉洁的领导班子,有不求闻达、敬业不渝的教师,有勤奋上进的学生,在新的形势下,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去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天福山中学是胶东的历史名校之一。始建于1952年,为纪念天福山起义而命名。该校位于天福山脚下,有着优良的传统,因在教育事业上成绩显著,196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78年再次公布确认。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1400多名在校生,是在山东省内享有盛誉的一所名校。 环境幽雅的校园占地136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38000平方米。综合大楼、学生教室、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建筑有序组合,交相辉映;标准化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整齐划一,赏心悦目。电教中心、多媒体教室、电视演播中心、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教育教学设施完善,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可同时容纳1000多名学生住宿和就餐。2001年学校被确认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还先后获得“威海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威海市优秀校园网站”、“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优秀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在办学思想上,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培育“关键时刻冲得上”,“大面积抓学生”,“关心全体学生”的校园精神,注重抓精细化管理,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多年来一直在文登各个高中名列前茅,高考成绩尤为突出,2004、2005、2006、2007连续四年高考成绩在超标率、文理总评以及超标绝对数方面都名列文登第一,基础年级的教学成绩在全市也名列前茅。 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还坚持“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倡导“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还特别注重基础教学与特长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个性特长,重视体育教学和美术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不断从中央美院、西安美院等全国知名院校请来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并且坚持专业课和文化课齐头并进的原则,效果良好,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好评。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档案化管理,制定了学校领导干部、教师、职工量化考核细则,科学合理地考核每位教职工的德、能、勤、绩,极大的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坚持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每位师生都都感受到人文关怀,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教学方面,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教师,为其他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如在学校宣传栏开辟特级教师、杏坛精英专栏,表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鼓励教师,让他们拥有永争上流的勇气和信心,如组织各组室的教师进行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的评选,及时推广优秀教研组物理组、生物组的经验等;培训教师,肯花时间,肯动脑筋,如定期发放新课改的培训材料,加强集体备课、评课,组织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师徒结队,让新手迅速的成为业务上的好手、强手;大力支持骨干教师走出去交流学习,开阔眼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近年来,通过理论学习,学历进修、业务培训、集体教研,我校打造了一大批一专多能、基础扎实、业务精良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努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一点一滴,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例如利用宣传栏、国旗下的讲话、班主任会、文登天福山中学简讯、天中新报等手段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爱心意识、感恩意识、习惯意识等的教育,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一群有独立生活能力、能自我教育的有为青年。以政教处为核心,天中形成了最具特色的班主任队伍,他们讲责任、讲奉献,这种精神逐渐成为天中的一个传统。 在新的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天中人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郭沫若题词“继承革命英雄业,开拓红专子弟田”自勉,不断超越自我,以“尚德、敬业”的天中形象使天福山的旗帜更加鲜艳!
威海市第三中学位于环翠区桥头镇驻地,现占地110亩,是威海市教育局直属的综合性高中。现有30个教学班、教职工144人、在校生1600人,先后获得威海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文明单位、乒乓球体育传统学校、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山东省电教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1年成功创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学校始建于1955年,孙粟平任校长。先后兴建教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办公室各两排;学生、教工食堂一栋,共90间平房,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初步具备了办学条件。1956年8月,学校招收第一批新生,共192人,4个教学班。校名为烟台地区荣成县第四中学,属初级中学。校长刘少杰。同年,又建起了两排教室、四排学生宿舍,以及图书馆、理化室和教工游艺室,共计87间平房。 1958年10月,学校随桥头公社划归威海市,更名为威海市第三中学。1961年8月,学校增设高中部,招收了第一届高中生。1965年6月,学校又重归荣成管辖,改名为荣成县第十六中学。“文革”期间,学校下放到公社管理,改名为桥头公社中学。由于“文革”的冲击,十年间,学校教学工作和基本建筑均无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学校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常。1977年3月,荣成县统一调整,学校复名为荣成县第十六中学。此间,建起了校办工厂。1979年10月,刘鏖任校长。此时,又增建了教室、办公室、家属宿舍36间,扩大校办工厂40间,修建了学校大门,硬化了校门石路500平方米,并建起了教工澡堂、花园等。校容校貌有了改变,教学质量也保持较高的水平,每年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近50名。 1987年8月,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1989年8月,荣成县撤县改市,学校随之换名为荣成市第十六中学。1991年8月,市教育局调整学校领导班子,王淑信调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刘任学校调研员。1992年,学校大规模的改造校舍。荣成市政府投资新建了980平方米的办公楼,132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820平方米的伙房餐厅。学校自筹资金,师生齐动手,开挖了东崖,建起了22间约264平方米的商业服务中心。还硬化路面3450平方米,修建了路边绿化带,整建了花坛两座:一座增添了汉白玉浮雕,一座开挖了假山鱼池。并新建工人宿舍3间,车库一座,增添了程控电话,四通打字机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设备日臻齐全。在校舍改造中,教学第一线也捷报频传,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翻香。1992年底,王淑信升任校长。 1994年7月,因行政区域变动,学校随驻地桥头镇划归环翠区,经区编制委员会批准,学校定名为威海市第四中学,并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是年12月,经区团委批准,学校设立二级团委。1995年5月,王淑信调任教委工作,孙胜民任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95年11月,区团委批准四中团委为一级团委。 孙胜民同志主持学校工作以来,积极进行校舍改造和内部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不畏困难、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经过8 年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可容纳30个教学班规模、基础设施完备、内部配套先进齐全、布局科学、整洁美观的花园式规范化学校。95-2000 年,学校先后投资1087余万元,兴建了3600平方米的教学楼、64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和自来水工程,改建的伙房、扩建了操场、硬化了通路;按部颁一类标准配足配齐了理化生音体美劳实验器材,增添了语音室、微机室、内部电视采编系统,使“三机一幕”进入了教室,充实了图书馆藏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内部设施。孙胜民同志1998年被环翠区区委聘任为学校校长。1999年7月,鞠国兴同志被区委组织部聘用为学校副校长。 2001年,学校投资300万元兴建了4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阶梯教室;投资125万元率先在全区高中建起了校园网,为每个教室和每位教师配备了计算机;投资90万元进行“校园绿化、美化、明亮化、档次化”的校舍改造;投资150万元高标准充实实验室、阶梯教室配套设施,增添了天文台、舞蹈室、电教中心,年度总投资675万元。 2002年,学校向北征地15亩,投资500万元兴建了6000平方米的多功能餐厅(一层为餐厅、二楼体育馆)和6000平方米的师生公寓楼,这二项工程被列入了当年威海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八件实事”之一,它的建成标志着学校师生住宿、吃饭、室内活动等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 在进行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连续六年高考超额完成区教委下达的指标,1997—2001年高考超标率列全区第一;师资力量和教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全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称号各四人次,省、市教学能手四人次。在抓好建设、完善设施、强化教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进行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活化工资”为中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了学校内部活力,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成功地进行了“学生分餐、分组承包、对外招标”的食堂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师生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在学校师生精神振奋、上下一心、干劲十足,呈现出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 2003年9月30日,威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市区高中段学校上划市级管理,我校随之上划,为威海市教育局直属的普通高中。同年,学校开始了加强音、体美特长教育和进行了财会、计算机、法律专业的职业教育的有益探索。2004年高考,特长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5年3月2日,威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马世和在四中召开了四中兴建操场建设规划现场会,5月26日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向西征地40亩,即在原威海十三中的基础上兴建“威海四中400米塑胶操场”,并将此工程列入市政府“三个一批”工程之一。预计投资将达到1500万元。同时,学校南操场新开辟东西大道,学校也邻道兴建南校门。 2005年5月,市政府批准威海四中为综合性高中,兼容普通高中、专业特长、职业教育为一体,肩负开学预备教育和就业教育双重任务。同月,学校原教务处主任邓思源、总务主任王振平分别被提拔为主管教学和总务的副校长,6月,学校中层领导进行了新一轮的竞争上岗。领导班子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壮大。同年高考,取得本科上线177人的佳绩,对口高职的财会专业班考取本科25人,再创全省高职单班本科上线最好成绩。 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2006年3月13日中共威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2006年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威发[2006]5号),确定投资2410万元兴建威海四中综合楼、学生公寓楼。3月18日起,学校先后拆除了原平房校舍、南办公楼、东崖子商业网点、原校办工厂、老餐厅和原校门,3月27日综合楼划线开工,4月7日公寓楼划线开工;6月11日综合楼主体工程封顶,6月26日公寓楼封顶;9月5日教师搬住综合楼,标志着综合楼投入使用;9月8日原北办公楼拆除。在大规模校舍改造的同时,学校还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学校工厂、兴建了学校南大门、临街网点房和学校围墙;投资30多万元迁建了锅炉房,改造了全校的供暖系统,保证了冬季供暖的正常进行;投资40多万元兴建了师生太阳能浴池;对体育场、综合楼、公寓楼、报告厅、图书馆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装修,预计投资达200多万;对整个校园进行了全面的绿化、硬化、亮化和文化建设,其中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四个花园,绿化面积达12000平方米;投资近600万元新铺大烧板理石路面3800平方米,累计校内投资接近1200万元。2006年校舍改造达到了学校历史的最高峰,完成了学校整体规划,校园面积扩大至110多亩,总建筑面积达到了46000多平方米。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建设和设施配套进入了全市先进学校行列。 随着2004年6月28日市直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威海二中与威海三中(原)合并为威海二中,2008年8月文登十一中也划为市直高中;为加强管理,规范名称,经威海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决定,自2009年3月4日起,威海四中更名为“威海市第三中学”(威编办【2009】12号)。
文登市文登营中学始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5433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803平方米,体育用地面积10124平方米,除建筑和体育用地以外全部硬化、绿化。绿化面积达到35%,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是一处办公及学习环境非常幽雅的农村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640人。教职工116人,其中高级教师22人,中级教师51人,本科学历7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过去几年是文登营中学不断发展的几年,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张扬个性、师生共赢”的办学理念,在强化管理、优化队伍、细化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威海市规范化学校、威海市文明单位、威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学校、威海市电教示范学校。
荣成市第十八中学始建于1969年2月,原名荣成县龙须岛公社中学,于1977年改为山东省荣成县第十八中学,学校先后经历了高中和初中两个阶段,现为国办初中。 学校位于成山镇马家疃村,背依牛青山,面向大海。占地47357m2,建筑面积7632 m2,绿化面积2390 m2,校园内主要路面全部硬化,建筑物周围景点相宜,错落有致,花木间融,四季常青,环境幽静美丽。大楼墙壁上布置着名人格言画像、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发挥着良好的育人作用。各种专用教室一应俱备,拥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微机室、语言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档案室、体育器材室、绘画室、劳技室、党员活动室等近30个,内部设备先进,配备充足。整个校园把学园、乐园、花园融为一体。是青少年学习成材的理想之地。 学校现有学生861人,教学班20个。教职工79人,专职教师72
新都中学坐落于美丽的黄海之滨,是一所文化内涵丰富、学习氛围浓郁的省级规范化学校。二十多年来风雨兼程,只争朝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来这里教书、求学的人。 一、学校概况 新都中学始建于1986年,原为威海市第十一中学,校址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家滩村,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1995年开发区投资一千多万元,在齐鲁大道南新都小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校园。1997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命名为新都中学;1999年被授予“市级规范化学校”;2003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7年小学部开始招生。 目前,学校占地48383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整体布局合理,环境清新整洁,景色宜人。教学楼与办公楼南北呼应,气势雄伟;实验楼、图书馆与科技馆错落有致,和谐统一;绿树、红花、碧草相互辉映,点缀其间,使整个校园呈现出勃勃生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营造出的天独厚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基础设施 整个校园拥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办公楼。学校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品种丰富,种类繁多,每年订购各种报刊杂志,图书资料门类齐全,能够满足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的需要。 体育、艺术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塑胶操场上配套设备齐全,为学生提供优越的锻炼场地。学校配备体育教师8人,配备齐全国家体育教学教材所规定的各种体育器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提供了充足的设施与师资保障。备专业音乐、美术教师8名,设有音乐训练室3间,画室3间,学生文艺排练室和学生管乐队训练室各1间,并配备常用音乐器材。 教学设施配套完备先进。设有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地理教室、劳技活动室、理、化、生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实验仪器、生物标本等教学资料齐全。2007年投入使用的教室多媒体系统,实现网络化教学,更加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师资力量 学校现在拥有初中部32个教学班,小学部10个教学班,2000余名学生,在职教师137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平均年龄36周岁,学历达标率100%,其中高级教师46人,一级教师58人。学校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和“名师带动”战略,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造就了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爱岗敬业、乐教善教的教师队伍。多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市区级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四、学校管理 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争一流,创名校”为目标,以完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教有特色,学有特长”办学路子,积极参与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道德、知识、技能、体能和心理等诸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把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把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结合起来,推动学校教育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前进。 学校先后被授予“威海市文明单位”“教育先进集体”“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科普示范学校”“绿化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研究性学习实验基地”和“山东省心理健康会员学校”等称号。 校园青青,书声琅琅,鲲鹏又唱嗥天歌,新都中学全体教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于良发纪念学校是海阳所镇的一处中心小学。它是由侨居香港的爱国人士于宫燕萍女士承其夫于良发(本镇水头村人)先生之遗志捐款四万美元协助镇政府而建成的。为纪念这位慷慨捐资助学的爱国人士,故将学校命名为“于良发纪念学校”。 学校于一九九二年八月落成,十月四日,于宫燕萍女士返回故里,与市委市府等各级领导共同参加了学校的落成挂牌仪式。学校总面积12697平方米,建筑用地1150 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14、2平方米,绿化用地8354平方米。是一所生态化、人文化、信息化的校园。 学校管理机构包括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处(少先队)。领导班成员全部是从一线教师中通过竞聘层层选拔的优秀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育理念先进,精力旺盛,干劲足,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强调管理的服务型、人文性、过程化。学校近几年来先后投入10多万元,充实购置教育教学设备、软件,进行房屋维修,教学服务等。特别是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物质环境。先后建成了高标准的水泥篮球场、学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安装新型管理软件,实施微机管理,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在教学设施设备提升档次的同时,学校还注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精心设计规划了校园文化,主题突出,教育性、时代感强,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受师生的喜爱。教学楼走廊设有主题德育文化长廊,学生作品展,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的空间。校园和教学楼内设有宣传橱窗、各种警示语牌。教室内有国旗、班风、警句、守则、规范,专用教室内有名言警句,并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美化布置。现在的校园干净整齐,环境优美怡人,富有人文气息。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我们良发学校全体师生永恒的信念和追求。我们将牢固树立起干事创业的决心与信心,向新的办学层次、办学品位、办学目标攀登,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