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泾第三小学(北三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创建于1992年,至今已有16年的办学经历,现拥有21个教学班,约600余名学生和59名教职工。学校占地面积7187平方米,拥有两幢教学楼,一幢为专用教室楼,设有阅览室、电脑房、语音室、媒体制作室;一幢为教学大楼,设有音乐室、舞蹈房、实验室、美术室、电子阅览室、演播室、多功能室、21个数字教室。操场占地面积1809平方米。 办学目标:以师生和谐发展为基础,教育基础扎实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自信自立的品质为根本,努力通过创设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准和学校办学水平,并不断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以及在西片地区的影响。 师资建设情况: 学校行政班子现有11人,其中校长1人,党支部书记1人,工会主席1人,教导主任4人、科研室主任1人,大队辅导员1人、团支部书记1人,后勤负责人1人,平均年龄37岁。 语文学科、数学学科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2周岁;英语教师平均年龄为40周岁;美术学科教师平均年龄为33周岁;体育学科平均年龄为30周岁;自然学科教师平均年龄为27周岁。音乐学科教师平均年龄为38周岁。 各学科教师高级职称占该学科总人数的比例:语文60%、数学36.36%、英语50%、音乐66.67%、美术33.33%、体育25%、常识50%、手工50%、综合66.67%。 各学科区级骨干占该学科总人数的比例:语文66.67%、数学54.55%、英语33.33%、音乐33.33%、美术66.67%、体育25%、常识50%、综合33.33%。 目前学校与长宁区实验小学结为项目合作学校,在长宁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开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互动,取得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两纲为抓手,开展传统节庆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校的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意识特强,近年来,多人多次在长宁区育人杯、希望杯、长教杯、育英杯、蓝天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持稳中有升,连续多年家长和社区的高度认可。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自身的努力下,不少学生脱颖而出,有的考取了延安高级中学、有的考取了市西中学、还有的高中毕业考取了交通大学、财经大学、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医科大学、理工大学等。在校庆之际纷纷来到母校看望老师,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长宁区虹桥路第一小学坐落于繁华的虹桥开发区,与新建的上海广播大厦隔地相望,是近几年长宁区教育系统发展较快的一所小学。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区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要求,结合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分层分级规范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并逐渐形成“团结、进取、健美、创新”的校风和“严谨、尽职、活跃、开拓”的教风。学校重视加强教学的科学管理,以抓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带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抓好教学的流程管理,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了部分教师教.学上的老思想、者方法、老手段、老模式的教学状况,提高了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建立了一支校长亲自领导,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由大、中队辅导员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运用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与宋庆龄陵园、儿童博物馆结成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相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基地成为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课堂,‘科普教育基地与社会时实践的最佳场所。历年采,虹一小学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读书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优秀学校;长宁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集体;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先进教工之家;长宁区文明单位;区社区先进集体3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1998~2000种植太空种子先进集体;语文组获上海市文明班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始创于1897年,前身为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人自己兴办的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迄今已有112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学校因材施教,注重品行培养,英才辈出,桃李满天。有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第一人沈心工;有杰出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邹韬奋;有杰出的军事家、反袁爱国将领蔡锷;有著名教育家、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赵宪初;有著名翻译家傅雷等。70年代为“上海交通大学职工子弟小学”,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2008年9月1日起,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实行属地化管理,隶属于徐汇区教育局。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项目成员学校,中国创造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教育研究所实验学校,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实验基地。学校传承交大百年精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积淀。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总目标,以“聚焦课堂,关注学生”为抓手,在继承优良传统中力求改革创新,持续发展。属地化后,学校在徐汇区教育局扶植下,在交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被评为2008年度徐汇区学校绩效评估优秀单项奖。学校师生在全国、市区学科类、科技类、艺术类比赛中屡屡获奖。
上师大一附小于1999年9月由区政府与上海师范大学联手,将原长青小学和上师大附小合并后建立。学校占地面积7574平方米,建筑面积4016平方米,绿化面积2288平方米,现有28个教学班,1102名学生,有在编在岗教师7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4人,小学一级教师22人,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 学校确立了“德育先导、夯实基础、培养兴趣、抓好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构建了“以做人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为抓手,既重视显性课程教育,又重视隐性课程教育”的德育模式,力求教育活动月月有热点,力争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人才。 在教学工作中,学校历来强调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走教科研相结合之路,重视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学校重视加强行政班子建设,使之成为“勤政、高效、创新、正气”的工作群体;努力建设具有良好师德、奋发向上、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准的师资队伍;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 争取成为附近居民心目中的品牌学校。 近年来,学校荣获了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徐汇区科技教育实验学校、徐汇区科技特色学校、徐汇区排球项目特色学校、徐汇区绿色学校、徐汇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徐汇区文明单位等称号。少先队大队部还被命名为“上海市雏鹰大队”。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该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会创办的“华童公学”,初建时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8月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民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学校拥有图书馆、电脑专用教室、语音专用教室、科常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化教室、业余电台等一系列专用设施。2002年在区“校校通”规划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 目前有44个教学班,学生1583人,全校教职员工147人,其中教师127人。学校拥有一个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班子成员老、中、青三结合,作风严谨,勇于创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师资队伍。历年来,学校获得的各级各类称号有: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等。 学校以科研为抓手,开展了“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并在课题中充分渗透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师资力量: 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75人,占教师总数的61.4%。 从教师学历层次看: 进修研究生课程的有1人;大学本科学历(含在读)共有25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学历. 从各项教学比赛结果看: 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市、区教学评比、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等频频得奖。
建校66年的樱花园小学坐落桂平路、江安路上。现有15个教学班,48名教职员工。是一所办学方向明确、育人环境优美,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上海市花园式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84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60平方米,绿地面积176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5.79%,运动场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环跑150米,直跑60米,篮排球场各两个,有专用教室11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学校每间教室都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校的每位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师德上都能达到“敬业、爱业、乐业、创业”的要求,并且正确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人格的关系,体现新时代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每位教师都能按照“准确、扎实、灵活、愉快”的要求,不断优化教法,讲究教学策略,而且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断让小学生获取新知的方法和能力,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为每一位小学生争取获得成功的机会。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一流师资,实施一流管理。学校制定了教师自培三年规划,鼓励每一位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讲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识和观念。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教师达到100%,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33%,具有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青年教师在市、区的学科比赛中也脱颖而出,历年来,有两名教师获市学科竞赛一、二等奖,15人次获区学科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10多名教师分别获市区园丁奖、区先进个人区先进工作者、区育人奖等光荣称号。多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引航。在“勤奋、俭朴、文明、守纪”的良好校风的影响下,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学有所长。学校构建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校本特色;以“民族乐器、国画”为特色的艺术教育校本特色;学校开设的乒乓、足球、日语、国画、器乐、陶艺等拓展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更加激励学生自己学习和培养学生特长发展。我校学生的美术作品获中美儿童书画交流展及全国少儿书画比赛的优秀奖;征文获全国、市、区、各级奖项;这些荣誉使“樱花”的花香更浓。
金山区钱圩中心小学的前身名叫“金山县张堰市立崇实初等小学校”,它创建于1912年,1939年学校更名为“钱圩初级小学校”,1946年校名改为“钱圩中心国民学校”,1968年改为“钱圩工农小学”,1978年更名“钱圩中心小学”。学校历经九十多年风风雨雨,留下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历史,在迎来百年校庆之时,将到处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 学校致力于挖掘自身的潜力,把群体活动基础较好的项目确定为特色发展项目。我们把中心校的篮球项目确定为特色发展方向,在男篮进入区“前三”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女子篮球项目,通过制定特色发展目标、成立组织机构、落实训练措施等举措,确保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争创“区小学生篮球训练基地”。 与此同时,我们结合学校处于乡村边缘的特点,以及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劳动教育”为学校办学特色。并结合课程改革,开展拓展型课程实践研究,以此来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现代教育方法的研究。 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发展、办有特色、学有所长”为办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特色教育,把学校办成家长放心、社会赞同的特色学校。以“爱我钱小、建我钱小、校兴我荣、校衰我辱”的校训为工作作风,形成了“团结、求实、勤奋、向上”的校风、“严谨、扎实、重导、创新”的教风和“刻苦、踏实、主动、求能”的学风。学校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及岗位目标责任制,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奋发努力。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学校的活力和未来。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联系工作实际,通过座谈、写心得体会、岗位练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已有40名教师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支部书记牵头,教导处、团支部、少先队具体实施,以班主任、年级组长为主导力量,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始终树立并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注重流程管理,切实加强调控力度,积极倡导“科研兴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当前,学校正积极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努力探索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结合学校改建,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即进一步推进以创建文明校园为核心的形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深化教育科研、监控教学质量、培训师资业务、改革课堂教学为途径的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建设.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于2005年6月30日在当时具有93年历史的原长桥小学基础上更名而来,是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占地114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76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836平方米。校园宽敞、整洁、优美,拥有一幢教学楼和一幢综合楼,电脑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舞蹈房等专用教室配套齐全、设施先进。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学生563名。在编教师45人,在岗教师平均年龄为33岁。28人为小学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的62.2%。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21人,大本在读7人,除个别特长教师均已达到大专学历。学校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起步,一年来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将二期课改推进工作落实到行动,积极倡导“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理念,追求“轻负担、高质量”,大力进行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门课程的校本化建设研究。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目前已经开设校本拓展课程30多个,如书法、国画、剪纸、围棋、葫芦丝吹奏、口琴吹奏、生活法律、社会公益、朗诵、动漫画、足球大本营、篮球启蒙、花样长绳、趣味扑克、趣味棋类、语数乐园、七巧板、生活DIY等等。从培养兴趣出发,为满足需要而教,增强学生自信,提升人文修养,真正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上海市陈鹤琴小学于2005年10月27日正式命名创立,她是在原延安中路小学的基础上筹建的,是静安区实践精品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静安区第一所以我国著名教育家命名的学校。 学校面积宽敞,设施完善,建有教学楼和综合大楼各一幢,设有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电化室、音乐室、舞蹈房、多功能厅、乒乓馆、图书室、音像资料视听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室内教学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并配备了闭路电视网。校内有篮球场、足球场及塑胶跑道等体育设施,校园绿化环绕,环境幽雅,有楼顶花园,室外垂吊,假山喷池、绿荫走廊。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科学管理,教风严谨,质量优良,尤以数学教学、外语教学见长。学生行为规范正,校风好,尤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逐步形成三类 “活教育”课程:CSC外语情景课;学科多媒体实验课;家庭教育支持课,扎扎实实地培养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 发展目标: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践、传承和发展陈鹤琴教育思想,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以先进理念为引导,以整体团队为支撑,以实验课程为突破,努力建设现代化、实验性的一流学校。 培养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鹤琴好少年”。使学生成为 “有知识,会学习;有能力,会合作;有爱心,会感恩;有个性,会创造”的时代新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