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原凤阳路小学)是2002年由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和上海市外国语大学双方教育产业部门联合投资创办的一所民办学校。学校拥有两幢教学大楼,教学设施现代,信息化设备齐全应用广泛,语音室、多功能厅、计算机房、美术室、音乐室、科常室、食堂、学生宿舍等设备齐全。外语实行小班化教学。学校全面实行桑还是二期课改教材,并创设了丰富的拓展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学校拥有两幢教学大楼,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师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本科学历达到70% 以上,和谐,敬业,进取是学校团队的主要特点。 目前学校共有20个班级,660名左右的学生。"文化立校、和谐发展"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静安区第二中小学,座落在余姚路441号。学校占地面积4027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3689平方米,运动场地14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0平方米,教室面积1547平方米,辅有两幢简易临房。校内设有多功能厅、演播室、电脑房、会议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自然实验室、舞蹈房、音乐室、IT活动室、美术室、劳技室等专用教室。 学校早在1984年就已经开始着手教育科学的研究,始终贯彻“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方针。现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搞好校本课程的展示、继续市级课题(国家子课题)《小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养育的研究》的研究、加强日常科研工作管理、争创优秀科研室等方面为抓手全面开展工作,力争开创我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着重于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做好各个阶段的分期研究工作,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含有科学教育内容的学科继续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及时进行交流,总结经验,对已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若干进步点加以巩固推广,不断创设校园人文环境,形成较浓厚的氛围。 我们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性,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学生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发挥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的潜能,学校的一切做法是要营造一个全新的教育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工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促使教师具有养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能力,促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的本领,力争使对师生的“人文养育”成为学校的特色。
上海市陈鹤琴小学于2005年10月27日正式命名创立,她是在原延安中路小学的基础上筹建的,是静安区实践精品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静安区第一所以我国著名教育家命名的学校。 学校面积宽敞,设施完善,建有教学楼和综合大楼各一幢,设有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电化室、音乐室、舞蹈房、多功能厅、乒乓馆、图书室、音像资料视听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室内教学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并配备了闭路电视网。校内有篮球场、足球场及塑胶跑道等体育设施,校园绿化环绕,环境幽雅,有楼顶花园,室外垂吊,假山喷池、绿荫走廊。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科学管理,教风严谨,质量优良,尤以数学教学、外语教学见长。学生行为规范正,校风好,尤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逐步形成三类 “活教育”课程:CSC外语情景课;学科多媒体实验课;家庭教育支持课,扎扎实实地培养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 发展目标: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践、传承和发展陈鹤琴教育思想,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以先进理念为引导,以整体团队为支撑,以实验课程为突破,努力建设现代化、实验性的一流学校。 培养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鹤琴好少年”。使学生成为 “有知识,会学习;有能力,会合作;有爱心,会感恩;有个性,会创造”的时代新人。
西康路第三小学创办于1925年,为培明女子中学附小。1956年1月改为公立,与中学脱钩。1958年8月迁现址,改名为西康路第三小学。98年8月与北京西路第五小学合并,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公办学校。 现学校占地面积共4103平方米,校舍分东西两部,分别座落在西康路196号与北京西路1117号。学校有标准教室38间,校内设有科常室、电化室、音乐室、电脑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一千二百多名,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师115人,小学高级教师42人,一名外语学科带头人。现任校长毕宏玲。 长期以来,历任校领导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定,使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这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逐渐形成,绝大多数教研组均有骨干教师把关。学校管理逐步形成层级管理网络。 1990年2月,学校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结成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至今已十几年,德育上,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又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各学科科研论文频频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拥有了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的师资。 特色: 为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01年起又探索办学新路,以“双语教学”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诚信-西三人追求的品质;双语-西三人办学的特色;健康-西三人前进的动力;进取-西三人发展的基石”的口号将激励西三人不断地在时代意识中明确目标,在科研意识中寻找途径,在进取意识中抓实效。努力形成“我为西三添彩,西三为我喝彩”的共识
静安实验小学是国家整体课程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创造协会教育试验基地。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师德高尚、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并聘请博学业精、以身立教的校外资深专家为顾问,为学校的优质教育提供了专业支持。 学校是“优质教育共同体”、“素质教育联合体”的成员,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一起开展了“联合教研”、“同课异构”、“异校教学”等各类活动,针对教材共同解读、共同研讨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与一师附小、上外静小等学校一起共同研讨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身心、较高的科学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校以提高效能为抓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积极开展教改实验,聚焦课堂,锐意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和谐发展上取得成功。
万航渡路小学地处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有25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82名教职工。有着漂亮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设施和场地。校园环境优美,学生活动丰富,教育质量上乘。 学校是上海市小学办学先进单位,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体育先进集体,上海市电化教学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小学校长培训实习基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学校。 办学思想是:以人为本,以才为旨,以德为先,以真为训,以新为导,以活为道。 办学特色是:科研兴校;校训是:求真;校风是:文明、活泼、向上;学风是:主动、认真、灵活;教风是:热情、严谨、创新;教育主题是:学会参与,走向未来;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新人。 学校于1990年起就进行“等级分制”改革,在全国一定范围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2年起进行的“学会参与”课题研究,被列为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获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目前已发展成为小学素质教育新模式。2001年起学校进行“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实践和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已被列为上海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而且已取得了可喜成效。 学校一直研究并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的互动”。以教育改革实践为载体,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前提,促进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尤其是在“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的互动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校长张雪龙,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首批一级一等校长。兼任全国实验学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小学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实践基地指导校长,静安区教育学会副会长,静安区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至今,已有20万字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他主编的《学会参与研究》一书,撰写了《学会参与走向未来》专著。
坐落于繁华中心城区的上海市爱国学校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创办于1901年,是“中国百所名校”之一;目前是静安中心城区唯一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定点考察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学校;上海市初中“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排球特色学校;“唐氏”“叔蘋”两个著名奖项在静安区初中唯一同时设奖学校;上海市接收外国学生资格学校;区文明单位;区绿色学校;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西联合体成员之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历达标,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中、高级教师占 70 %以上,硕士学位或硕士课程进修结业者为8位。 传承百年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秉承教育先哲蔡元培“造成完全人格”的遗训,学校倡导“健康人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师理念转变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生自我展示让班级闪亮生命绿色;管理重心下移让师生品尝成功欢乐” 为特点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以“合作学习、关注差异”为重点的“初中小班化”教育试点;以“牵手互助、自主教育”为宏旨的德育系列教育,凸显九年一贯制学校人无我有的办学特色。
威海路第三小学创建于1925年。“合乎民心,符合民意;充满睿智,充满活力”是我们威三小学前身民智公学得名的由来,而“开通明智,服务大众”则是当时学校的办学思想。八十三年来,虽然学校由私立变成了公办,虽然校名进行了更改,虽然校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学校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开通明智,服务大众”的办学思想始终没有改变,而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历任校长为龚冰、吴棣华、徐赛英、黄华明,现任校长恽瑾、党支部书记赵蓓红。 近年来,学校传承“开通民智,服务大众”的办学传统,采取做实、做新、做大、做强的学校发展运行策略,以“一心一意抓队伍,理直气壮抓质量,让学生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终身受益的素质,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在上海市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学”为办学目标,以“基础实、能力强、身心健、特长显”为学生培养目标,以“教育理念新、业务能力强、队伍结构佳”为教师发展目标,在德育工作、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和体育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国际象棋等一项项试验在这里开花结果。 如今新一代威三人又开始了新的播种和耕耘。《现代城市小学生“生存教育”的实践研究》是2007年被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的唯一一项由小学承担的上海市重点课题。学校从健康饮食、医学常识、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正积极研究和探索生存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目前学校正积极开发《远离十大垃圾食品》、《健康饮食》等校本课程,在学校的主题组合活动、探究课、拓展课中予以实施;寻找自然常识、品社、体育等学科中的结合点予以整合研究;设计相关的学生社会实践、家庭教育活动予以保障落实。“学会生存,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将成为我们“开通民智,服务大众”的又一次践行! 长期以来,该校以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享誉社会,逾万校友,学有成就、事业有成、报效祖国。“开通民智,服务大众”是原学校的办学宗旨。自1988年下半年开始,根据原国家教委提出的基础教育必须要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在1989年,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应提出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终身受益的素质”的办学目标,积极倡导“奋进 创新”的校风、“敬业 勤业”的教风和“求真 求实”的学风。自1990年起,本校以科研为先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强化教学流程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注重改善办学设施条件,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在办学的实践中已形成计算机、艺术教育、国际象棋、排球衙“三模”制作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该校现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和上海市区活动课程研究基地,上海市育才教育联合体成员单位。
西康路第三小学创办于1925年,为培明女子中学附小。1956年1月改为公立,与中学脱钩。1958年8月迁现址,改名为西康路第三小学。98年8月与北京西路第五小学合并,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公办学校。 现学校占地面积共4103平方米,校舍分东西两部,分别座落在西康路196号与北京西路1117号。学校有标准教室38间,校内设有科常室、电化室、音乐室、电脑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一千二百多名,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师115人,小学高级教师42人,一名外语学科带头人。现任校长毕宏玲。长期以来,历任校领导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定,使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这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逐渐形成,绝大多数教研组均有骨干教师把关。学校管理逐步形成层级管理网络。 1990年2月,学校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结成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至今已十几年,德育上,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又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各学科科研论文频频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拥有了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的师资。 特色: 为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01年起又探索办学新路,以“双语教学”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诚信-西三人追求的品质;双语-西三人办学的特色;健康-西三人前进的动力;进取-西三人发展的基石”的口号将激励西三人不断地在时代意识中明确目标,在科研意识中寻找途径,在进取意识中抓实效。努力形成“我为西三添彩,西三为我喝彩”的共识
西康路第三小学创办于1925年,为培明女子中学附小。1956年1月改为公立,与中学脱钩。1958年8月迁现址,改名为西康路第三小学。98年8月与北京西路第五小学合并,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公办学校。 现学校占地面积共4103平方米,校舍分东西两部,分别座落在西康路196号与北京西路1117号。学校有标准教室38间,校内设有科常室、电化室、音乐室、电脑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一千二百多名,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师115人,小学高级教师42人,一名外语学科带头人。现任校长毕宏玲。 长期以来,历任校领导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定,使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这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逐渐形成,绝大多数教研组均有骨干教师把关。学校管理逐步形成层级管理网络。 1990年2月,学校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结成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至今已十几年,德育上,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又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各学科科研论文频频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拥有了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的师资。 特色: 为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01年起又探索办学新路,以“双语教学”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诚信-西三人追求的品质;双语-西三人办学的特色;健康-西三人前进的动力;进取-西三人发展的基石”的口号将激励西三人不断地在时代意识中明确目标,在科研意识中寻找途径,在进取意识中抓实效。努力形成“我为西三添彩,西三为我喝彩”的共识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