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更新观念,高举现代化教育旗帜:深化改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办学宗旨:立足于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办学目标:高标准、高起点、突出特色、突出品位。 工作思路:决策超前、管理从严、快速反应、注重绩效。 发展战略:视明天为今天,视今天为落后;不快即死,敢为人先。 几年来,在原校长李俊标同志的带领下,学校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我校超越了常规的办学模式,缩短了成功的周期,2000年我校率先进入了省级示范高中,同年被团省委命名为员长受到省、市、县的高度评价和表彰,国家教育督学温孝杰欣然为我校题词--人才摇篮!
北京五中分校是一所纯初中校,成立于1998年5月4日,前身是北京五中初中部,是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学校比邻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现有初中三个年级,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62人。 走进校园,眼前是红白相间的教学楼,绿意丛丛的操场,点缀其间的篮球架、健身栏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整洁、有序,再加上勤奋上进的学生,执教有方的老师,整个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本着“锻造品格、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强健体魄”的办学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力求向社会输送有良好教养的创新型人才。从1999年起,每年都在新的年级组建1—2个数学实验班。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数学试验班的教学体系,学科优势日渐突出。今年招生中又增开了英语实验班和科技实验班(也是北京市第一个科技试验班)。在2005年—2006年东城区科技英语创意大赛复赛中我校成绩斐然:初一、初二组全区共92人进入决赛,我校有21人;初三组入选决赛87人,我校有18人;其中进入决赛的初一学生共10人,我校就有4人,是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获区一~三等奖的初一学生,全区共44人,而我校有24人,占获奖人数的一半以上。学校每年在国家、市、区级各类竞赛中的成绩均有目共睹。建校以来的七年中,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各类竞赛中获奖422人次,市级竞赛中获奖792人次。2005年,我校初二年级曹剑楠在北京市第三届高中数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年的“北京市科技创意市长奖”五名获奖学生中就有两名五中分校的毕业生。 教学上学校一直坚持向课堂教学要成绩,努力创设一种低负担、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在“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精神的感召下,教师们循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尝试新教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而他们也是课程改革的最大的受益者。每年中考被市、区重点学校录取的学生达到总毕业人数的75% 以上,连续5年中考成绩位居东城区榜首。我们越来越接近既定的目标了——“一所全市领先、人民满意、优秀小学生向往的精品学校。” 注重成绩,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这是我校办学的重要特色。今年学校开展了“走进名人”活动,先后邀请了邱钟惠、郑小瑛、何祚庥三位知名人士。他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以精彩的讲话打动学生,丰富的阅历感染学生,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 当然,健全人格的培养单靠熏陶是不够的,还需要点滴的养成。我校在学生养成教育上就狠下了一番功夫。我们一直坚持做到:要求规范化,内容细目化,养成序列化,把养成教育化解到一日生活规范中。我们相信好的习惯促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成就好的人生。从习惯到自觉,我们要交给学生一把重塑自己、改变人生命运的金钥匙。五中分校校风正、学风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与此同时,我校的“德育为先,尊重学生,全面育人”的教育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得以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校办学的又一特色。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经常请家长到校听课、参加班校会,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我校的又一大风景。校民乐团曾出访过德国,参加过亚太艺术节;2004年暑假,王府井国际中学生艺术节留下了他们的身影;2005年春节,中山公园音乐堂聆听了他们的演奏——紫檀音乐会圆满成功。校合唱团捧回了全区一、二等奖、全市二等奖。乒乓球队在市级比赛中年年取得好成绩。富有特色的天文小组、学生广播台、每年的定向越野、科技节、艺术节……这些无不为学生增长才干、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本学期,初一年级的远足、初二年级的延安之行、初三年级的生存拓展训练,都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十一世纪是交流与合作的时代,我校的目光也投射得越来越远。“关注国际交往”,“走出校门,走出国门”,成为学校新一轮的工作重点。除已经与日本枥木县真冈市大内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实行校际互访外,我校还计划进一步扩大交往范围,结交更多的国内、国际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在交流中促进,在合作中发展,让我们的老师有更深邃的目光、更博大的胸怀,让我们的学生有更活跃的思路、更创新的精神。 教育是一项为了明天的事业,是一项托起祖国太阳的事业,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五中分校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五中分校,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土, 五中分校,学生展翅高飞的天空。
北京市第五中学创办于1928年5月, 1959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人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名校”。近年曾获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集体,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等多项表彰,2003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硬件设备堪称一流 学校本校区占地14800平方米。大厅顶层有直径8米的天文观象台,里面安装了国内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学生的“风鹏”电视台可以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向全校各班转播节目。综合楼有1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和宽敞的学生阅览大厅,书刊借阅实现计算机管理,图书馆藏书8万多册,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几百种。综合楼5层建有乒乓球馆和形体教室。附属楼还建有体育馆和学生餐厅,有500平方米的音像阶梯教室。教师全面育人,教有特色 北京五中以建设学习型教职工队伍为目标,形成学风、业务精湛、师德高尚,老中青结合的教职工队伍。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主体的学生观、开拓创新的教学观。教风严谨,教有特色、教科研领先、效益显著。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人,高级教师65人,占48%。其中9位特级教师人数在东城区第一。市级骨干教师11人,区级骨干教师30人在东城区实力最雄厚。我校的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市区乃至全国脱颖而出,数学教师张毅因所带的理科实验班成绩突出,获2005年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李颖、张斌平、熊丹三位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安排领导专门负责实验班工作。实验班不仅师资水平高,而且根据实验班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专门的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理科实验班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等次、获奖人数在东城区名列前茅。学校坚持教育科研导向,教科研成为学校特色,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的教科研先进单位。近三年撰写论文391篇,出版读物152册。近五年教科研获奖总计:国际奖1项、全国奖32项、市级奖91项。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 五中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考成绩突出:学校狠抓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体参与,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一贯坚持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多年达100%,96%以上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每年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数在30-50人。每年都有学生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如2007年的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的一等奖贺行舟、任诚,全国中学生化学联赛一等奖张旭鹏,2008年的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的一等奖汪啸尘等同学。 科学艺术教育成果卓著: 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金鹏科技团北京五中分团”,2007年,我校艺术团被批准为“北京市金帆艺术团”。每年都有学生获得数学、生物、化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奖项,从2000年开始,我校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二等奖,2003年,许冰同学获得 “明天小小科学家”二等奖,并获得了2004年的“北京市十佳中学生”。2005年5月赴美国参加第56“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二等奖;2006年11月,刘畅同学和陆殷龙同学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二等奖,并入选第58届“英特尔国际工程与技术大奖赛”; 2007年3月范博智同学代表北京中学生参加“丹麦青年科学家竞赛”,获二等奖,2007年8月,钱君岩同学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7年12月我校钱君岩、范博智、朱融融、傅自然四位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二、三等奖,2007年12月,我校安多、冯超、王田玮三位同学代表北京中学生参加“新西兰国家青少年科技竞赛”获最佳国际项目奖。2008年,我校罗一丹同学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8年11月,我校罗一丹、冯超两位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二、三等奖。 2005年、2007年、2008年我校学生张博钦、刘畅、钱君岩分别获得“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此奖项全市每年只有五名学生获得,是北京市中小学生最高荣誉。 我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环保社团“环球绿色行”活动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活动二等奖,社团的“换绿”等活动在北京市已经颇具影响,“模拟联合国”社团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也已经在北京市赢得较好声誉。 我校与德国柏林贝尔塔中学、澳大利亚圣约瑟夫中学结成友好校,并与法国巴黎佛瑞中学、纽伦堡维尔施台文科完全中学友好交流,与香港伊里沙伯中学结成友好校并组团相互访问。 北京五中不仅是和谐的校园,更是育人的沃土!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园田!热忱欢迎报考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一六五中学始建于1870年,原名“崇慈女中”,是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办的教会学校,1900年迁至保定。1901年9月,美国人高博恩又在京创设小型女校。1926年学校由国人接办,1930年增设高中部,1941年后,崇慈女中曾一度被日伪当局接管。1945年10月崇慈复校。1952年9月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北京第十一女子中学”。1972年改为现名。北京一六五中学位于东城区育群胡同45号。建筑面积17236平方米,操场68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2489人,教职工233人。 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微格教学功能的多功能厅、遥控功能的闭路电视系统、电视演播室以及高配置的计算机房、语音教室、多媒体电钢琴教室、一流的多媒体理化生实验室等,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学校注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倡导“面向全体,不失一人;五育并举,五育齐抓;不拘一格,广育人才”的办学方针,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信念、特长的培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学校工作,教学质量稳定,中高考多年受到区教育局表彰,健康教育形成特色,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WHO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校”,管乐队、合唱队、航模组等十余个课外小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 “严谨善教、热爱学生”的良好教风和“尊师爱校、刻苦读书”的良好学风,使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百年老校正以雄健的步伐迈向二十一世纪。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是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优质办学资源的完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的“女十二中”,七十年代更名为第一六六中学,培养的英才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原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以“敬业乐群、求实进取”为校训,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的办学理念融入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加速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前学校有3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次先后被授予市、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教育新秀、紫禁杯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金帆管乐团”“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市、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集体”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等称号。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熏陶。秉承百年老校风范,一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开展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坚持科学质量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艺术、体育、文学、科学素养教育的鲜明特色。 学校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坚持发展艺术特色优势,校金帆管乐团曾代表全国、北京市、东城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佳绩,已成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生社团。话剧团、舞蹈团、合唱团、书法、美术、动画社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兴趣特长的学生,O5年组建的学生话剧团,在近年市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连年获话剧类一等奖。 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上好两操一课,开好体育校本选修课,组织好每年秋季校级运动会。校金百合体育俱乐部在田径、手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竞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在2004年北京市贯彻学校体育条例评选和百所中小学课间操比赛中均获优秀学校称号, O6年被评为北京市奥林匹克示范校, 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学教育,坚持开设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校本阅读课,03年成立了以老校友冰心名字命名的“冰心文学班”(每届招生一个班)和“冰心文学社”(下设记者团、读书社、影剧社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校园的亮点,学生们的习作多次发表在《中学生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冰心文学社社刊《窨香集》被评为全国九十九佳中学生社刊。 学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设置中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初中校园科普和高中科学素养必修课;有面向特长学生的科学沙龙、科学论坛和校本选修课;还有面向有潜质学生建立的学生科技俱乐部,选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俱乐部的学生在参加国际、全国、北京市科技比赛中成绩斐然,每年有学生被保送至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深造。05年被评为首批北京市金鹏科技团。 这里是学校、是家庭、是乐园;这里有老师、有朋友、有伙伴;这里出成绩、出奖牌、出特色;这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承百年风范,谱世纪新篇,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一所“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创新进取、环境优美、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感情,充满了希望!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东华门大街,紧邻紫禁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前身—孔德学校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革命先驱李大钊也曾在此任教。 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从学校走出了许多知名人士,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剧作家吴祖光、音乐家吴祖强、才女石评梅、社会活动家陈香梅都曾在我校就读;学校还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级管理人才、知名企业家,世界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的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是一所焕发青春、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校。在王时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国家首批“绿色学校”、“首都文明单位”、“法制教育示范校”、“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首都军民共建标兵单位”。 学校以“高质量、有特色,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优质校”为目标,在“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建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人才”的办学宗旨指导下,以“高雅、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二十七中具有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校风并被社会各界所高度认同;同时,二十七中还拥有一大批敬业爱岗、 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在学校的36个教学班任教的119名教师中,有教育部“陈香梅优秀教师奖”获得者6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得者16人,多位体育老师拥有国家级裁判员资格,还有市级学科骨干、区“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大批获得区、校级“骨干教师”称号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导下,二十七中已连续九年高考上线率保持在100%,中考成绩在东城区名列前茅。 学校拥有130余人的北京市金帆民族管弦乐团,多次赴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演出,并曾参加东城区人民政府组团赴香港演出;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第八届学生艺术节中获集体一等奖,多名同学荣获个人一等奖。女子排球队在市级比赛中屡次夺冠;男子腰旗橄榄球队在全市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绿色环保、文明和谐、实践互动”为核心的师生共同价值取向已逐渐形成。学校注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心、树立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有大批学生获奖,包括获得北京市银帆奖、东城区特优生称号者多人,国家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称号者……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是一所对外开放学校,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交流考察访问团组,学校与瑞典瓦萨学校建立了友好校关系,每年都有几十位老师、学生互访,与英国伦敦共同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开展了交换教师的项目;学校常年开展中外师生互访交流活动。 学校校园整洁,教学设施完善规范。整洁明亮的教学楼可容纳1600名学生,由较大型的六个独立体建筑(楼房)组成,实验楼面积2000平方米,具有功能齐全比较先进的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两个计算机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信息网络中心,音视频编辑中心等专业教室;今年用了300多万重新翻修了北教学楼,配置了齐全的教学设备;独立的图书馆将于明年落成,面积有700多平方米,将具有电子图书馆,图书馆网络检索,图书管理系统;7000多平方米的操场,有5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和120多米直跑道,为开学典礼和升旗仪式等重大活动及学生体育课、运动会提供良好场所。各种体育训练设施齐备,可供学生体育锻炼。2004年建的演播中心,不仅提供了有线电视节目,加入的6路校电视台还能实现转播,完成录课等任务。 我校领导认识到教学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在市、区教委大力支持下,学校完成了所有的教室的多媒体建设,同时建立了教师计算机备课室,在三个年级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早已成为我校的必修课。建立了学校网站及校园网,配备了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设备;礼堂装修一新,设备齐备;多功能厅及接待室为召开各种会议,举办文艺演出和大型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面对未来,我们已有信心;面对大家,我们已敞开大门,二十七中会用饱满的热情拥抱一切,期待你的到来。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坐落在西城区柳荫街 27 号原清朝的“涛贝勒府”(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其前身是创建于 1929 年的辅仁大学附中。 学校位于景色宜人的什刹海西侧,东临恭王府,西接庆王府,是清代年间皇家的一座显赫庭宇。涛贝勒府原是康熙皇帝第十五子愉郡王的 愉王府 ,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醇 贤 亲王奕譞第七子 载涛 过继给钟郡王奕 詥 为嗣,承袭贝勒爵,搬入府内, 作为贝勒府, 此府 故称之为涛贝勒府, 俗称七爷府。从 1929 年创立至今,学校历经苍桑变幻,已在这里度过了近八十个春秋。 涛贝勒府不仅一直是北京十三中的校舍,也是其前身辅仁大学附中的母体——辅仁大学的发源地。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名存实亡,清王室的王爷、贝勒们开始了变卖府中的古董玩物的潦倒的生活,涛贝勒府的主人载涛亦是如此。民国十四年( 1925 年),已经无产可卖的载涛将贝勒府以 16 万美金长期租给罗马教廷开办公教大学(即后来的辅仁大学)以维持生计。公教 大学于 1925 年在涛贝勒府府邸开办, 初期先设大学预科,始称“辅仁社”; 1927 年,经北洋政府批准试办大学本科,正式定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 1929 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更名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原主持校务的著名教育 家陈垣 先生正式出任校长。 1929 年 6 月,辅仁大学 为了培植自己的良好基础, 决定停办预科,改为三三制附属中学。高中部随大学部设在李广桥西街 10 号(即今柳荫街 27 号现校址)涛贝勒府,初中部暂设在定阜街 3 号,校名定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此为北京十三中前身 之肇始 。著名教育家、辅仁大学校长 陈垣 先生兼任附中校长。 1930 年,辅仁大学在涛贝勒府邸南部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西合璧式教学楼;同年 9 月,辅仁大学大学部迁入此南院新楼,将 原 府邸北部 校舍 全作为辅仁附中(包括初、高中)所用。之后不久,辅仁大学另选址筹建附属女子中学高中部,故将原 附中改设为附中男校,更名为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男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辅仁大学及其附中,辅仁男附中更名为“国立辅仁大学附属男子中学”; 1951 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辅仁男附中改由北京市教育局领导,被命名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沿用至今。 风雨沧桑八十载,古老的王府,教育的殿堂,浸透着几代园丁幸勤耕耘的汗水,承载着一代代学子的憧憬和希望,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脚步,刻录着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所名校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的奋斗足迹。如今,这方坐落在王府中的校园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约 3400 平方米 的古建筑:庄重的大门,深深的庭院,参天的古树,葱茏的花木,曲折环绕的长廊,威严肃穆的石狮,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的数进院落及建筑群,雕梁画栋的正殿、配殿,古朴典雅的配房、罩房,风韵各异的戏楼、花园、花厅、垂花门、假山、太湖石、水榭、假山、中式小楼……原有王府样貌犹存,风采如故,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高科技的设施设备交相辉映,构成首都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 庭院依旧,书声依旧,时代在变,面孔在变,从辅仁附中到北京十三中,伴随着学校历届领导、耕耘者幸勤的汗水,伴随着新人的成长,这座王府中的教育殿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优良传统,发扬良好的校风,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举措、新的成就赋予各项建设生机和活力。 目前,学校共有 26 个高中教学班, 12 个初中教学班,在校学生 1500 多人。学校占地面积 3 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近 2 万平方米 。设有物理实验室 5 个,化学实验室 5 个,生物实验室 3 个,美术教室 2 个,音乐教室 2 个,多媒体语音教室 2 个,计算机房 2 个,微格教室 1 个,天文观测台一座。还有 900 平方米 的地下健身房, 200 米 橡胶环行跑道,藏书 5 万册的图书馆。 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雄厚、教学优良的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十三中学,面对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秉承辅仁附中“公诚勤朴”的校训精神,继往开来,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教师成才服务”的办学思想,在建设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充分体现教育关怀、教育平等、相互尊重和绿色教育等办学理念,为学校教育教学创设了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近年来,学校教学成果显著,高考成绩稳定在市、区较高水平,并多次进入北京市前十名行列。目前学校正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工作质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高一年级开设意大利语、日语、俄语、韩语选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英语口语课。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形成了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特色班建设为主,学习方法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特色。 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赢得社会良好声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双拥共建标兵单位”、“北京市文明单位”、“北京市模范教工之家”、“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历经风霜洗礼,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在古老的王府里撑起一片教育的天空。今日的耕耘必将迎来更加烂漫的春天。
北京四中创建于1907年,现属北京市示范性高级中学。90多年来,四中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绝大多数成为党、政、军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四中以自己的办学成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5年11月7日,江泽民主席亲临四中视察,对四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使师生深受鼓舞。 北京四中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是一所现代化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42400m2,总建筑面积约35700m2。白色的教学楼、科技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礼堂、饭厅、学生宿舍楼等,在绿树掩映中构成了美丽的庭院式建筑群体。四中是最早建成计算机校园网的学校之一,并以40兆带宽连通Internet ,实现了与外界的交流。1998年,四中建成了全覆盖塑胶运动场,场内有400m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以及健身器械等。四中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平安大道南侧,她是首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四中的办学方向是把北京四中办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在世界享有良好声誉的高质量、有特色、第一流的高级中学。四中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杰出的中国人,为他们成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他们未来事业的成功以及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概括或表现为: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四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教师职业精神”,以教师的行为、品德、能力、理想、情操、境界、人格去影响、感化、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与“和谐发展”。自主发展: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驱力,使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产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设计的主观要求,形成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热情,并获得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构建最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近年来,四中学生多次访问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台湾、香港等地,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当地社会各界极高的赞誉。在我国申奥过程中,四中二十几名“学生形象大使”成功接待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大使”们良好的风尚、优雅的气质和流畅的英语表达,使评估团对四中的考察成为整个申奥活动中的亮点。优良的校风学风和高雅的文化氛围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四中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四中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四中的教育和教学,为人一生的发展与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系市属重点中学,前身是“北京女一中”,创建于1913年,70年代更名后,陈云同志题写了校名。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2000年与原北京三十中学合并,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初中部。2002年通过了高中示范校的申报;2003年学校迎来了她九十周年校庆,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同志出席了庆祝大会。2004年遵照区教委“优化教育资源,叠加教育优势”的精神,北京一六一中学与长安中学合并,使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现有北、中、南三个校区,初、高中共78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教职工近400名,是北京市城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 光荣的历史形成了学校优秀的传统。建校初期即得到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关怀,并于1926年为学校选择了校址(现北校区)。李大钊先生的学生多人到校任教,先生也曾多次到校授课,使当时的师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一二.九”时期学校成为了北平学联所在地。90多年来,学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社会活动家,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著名的艺术家和成功的企业家。郭明秋、卓林、于若木、郝诒纯、汪大婉、张瑞芳、何鲁丽、林文漪、周晋峰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新的时期,学校以“诚真开拓”为训;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创新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质量——立校之本,人才——兴校之源,科研——强校之路,科学、民主、依法——理校之纲”为办学思路;以“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办学目标。 严谨、善诱、格高、业精的教风;勤学、好问、求实、创新的学风;勤奋、朴实、团结、进取的校风,数字化的校园,花园式的环境,40余门类的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深入开展的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教学相长、愉快合作的健康的学习环境;发展特长、多彩自主的健康的活动环境;尊师爱生、坦诚融洽的健康的人际环境;追求精品、文明向上的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把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作为教研的重点。探讨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构建最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与方法。“九五”期间学校承担了7项市区级重点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在市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获北京市教育科研专项奖,一项获北京市胡楚南优秀教育成果奖。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教师占75%,其中特级教师3人,市、区劳动模范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0人;硕士学历教师19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跨世纪优秀人才12人。多数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 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有专用艺术教室,形体教室,科学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近百个教室及理化生实验室均装有多媒体设备和实物展示设备,并备有机器人研究的教具和体育塑胶操场。 多年来,我校中、高考成绩优异,高考升学率达100%,重点率85%,其中文科重点率达90%以上。学生参加全国、市级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多次获奖,连续四届获“胡楚南优秀中学生奖”。 客座教授进学校,外籍教师进课堂。开放性,世界性的办学特点还使学校每年都要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校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活动。 显著的办学成果使学校赢得了多项荣誉和社会声誉: 北京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校”“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德育先进单位”;全国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校”;北京市文明单位等。并被确定为: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项目“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实验校;全国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验学校等。“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4项国家级课题,5项北京市课题;3项区级课题。成为众多初三毕业生的首选学校。 学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北京市中心,位于故宫、北海、中南海、中山公园的环抱之中;中校区在西长安街1号,是新建的美丽的花园式校区;北校区校舍为三层仿古小建筑群;学校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校园环境幽雅怡人。这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更是汲取科学知识的殿堂。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