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儿童"的反思
儿童作为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提供的多种欣赏辅助手段的包装下被一些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因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游离于音乐之外,并投有融入到音乐中去。此时的音乐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种背景而不是主体。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让音乐和儿童融合在一起,处于交融状态,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儿童回归音乐本身,不再在音乐的边缘徘徊。
首先教师要认真选择合适的辅助欣赏手段。所谓辅助其用意也就在帮助,如果帮助者倒成了主人,那自然很难达成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其次,教师要让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进入音乐,融入音乐,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孩子是喜欢角色扮演的,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角色"替代"教程,会让孩子成为音乐欣赏中的真正主人。再次是借助想像、动作的参与,让儿童"神入"音乐,化人化出。
四、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师幼关系"的反思
传统的师幼关系是以"控制一服从型'为主的,这实际上反映出教师作为成人、作为制度规范的代表对未成年人、对需要社会化的儿童的一种"教化"和"征服"。而其实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说,社会化是延续人的一生的活动。教师也是一个需要继续社会化的人,而儿童作为教师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教师起着文化塑造的作用。由此说来,我们应从传统的师幼关系"控制-服从型"向"相互建构型"发展。
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应该是相互建构、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通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达到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使师幼双方都能达到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
参考文献:
[1]石中英.如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3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2-135
[4]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27
《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点击查看下一篇:幼儿教育学科课堂2(中班):钻洞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