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原北京市花园村中学)始建于1964年,是一所具有四十余年历史的完全中学。本着“学生成长乐园、教师发展基地”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名师荟萃的教师群体,勤勉扎实的教风学风,入情入理的德育管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成为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校,海淀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海淀区教学软件开发基地,国家十五课题“数学与现代信息整合”的实验校,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海淀区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合作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市奥林匹克英语学校,北京市金帆书画院分院,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一流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尤其是每年的高考录取率均在99%以上,2006年高考有14名学生取得60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中考成绩一直位于海淀区前十名。学生在区、市、全国乃至国际学科、体育、艺术、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潘炜同学获第19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银奖,这是海淀区第一块奥林匹克奖牌的获得者;学校合唱团连续六届获得北京市合唱节一等奖;民乐队多次参加市、区比赛和演出并多次获奖;科技小组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创办于1998年4月,是由北京大学资源集团申办,北大附中承办的一所民办中学,实施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坐落与北京大学畅春园内,聚未名湖、博雅塔之灵气,融北大特有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于其中,教学设施齐全,教学环境幽雅。2001年暑假学校斥巨资对教学楼进行了装修,对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空调。2002年初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2003年又利用暑期对教学楼进行了全面修缮。铺设了塑胶操场,现代化教学设施已见规模。目前,我校有30个教学班(一个年级10个班),1367名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设有,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以及方便快捷的校园信息网都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了条件。学校还有高水准的学术报告厅、百米文化长廊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宿舍楼干净舒适,管理科学严格,每间宿舍都装有空调,每层都设有公共淋浴室。学校食堂花样品种繁多、服务一流,这都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生活环境。 人大附中分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学科带头人,还有朝气蓬勃、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青年教师,学校还经常外聘一些名校的特级教师、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和指导青年教师教学。 人大附中分校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人大附中分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即“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人大附中分校引进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广阔空间,使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能得到个性的发展。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人大附中分校的全体干部和教职工将本着“崇德、博学、创新、求实”的校训,秉承人大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人大附中分校与人大附中的教师属于一个体系,许多分校老师都是直接从人大附中本校调过来的。他们去分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个人意愿或学校安排。也就是说,每一名人大老师都有可能去分校。分校实际上就是人大附中的一个延伸! 而且分校的硬件设备也与该校一致,教室、实验室、报告厅等都用的是该校的设计图纸,是缩版的人大附中。同学们的业余活动也非常丰富,有各种选修课,与该校资源共享,且定期有英语角,还有各种各样的party,使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平时分校统练试卷、期中期末试卷均与该校共用一套,且除共用卷外,有时也会自己再另组织统练,分校老师也会定期区本部一起备课,保持进度一致。高中的任课老师都非常好,大多是特级、高级教师。分校高一年级组长在该校也颇受学生好评,高二4班班主任于金华老师,讲课非常出色,深受同学们喜爱。 人大附中分校2009年高考,中考成绩均不凡!高考有数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而中考成绩更为亮丽!海淀区中考最高分有4位,其中就有一位来自于人大附中分校。海淀区前十名人大附中分校占了4位,几乎一半。人大附中分校也囊括了海淀区中考总分平均分第一,总分及格率第一和总分优秀率第一!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考入人大附中和四中这两所顶尖中学。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是蒙藏学校,成立于1913年,校址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1918年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办的民族高等学校,在我国现代民族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生源、经费等问题,20年代末改为中等教育学校。她有辉煌的革命历史。“五四运动”时以《蒙藏学界之愤激》的宣言昭示天下。积极投入,震动京城。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到校指导,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奎璧等数十名学生先后入团入党,学校党支部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时,蒙藏专门学校为副总领队校。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传播。她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最早的摇篮之一。在91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几经变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始终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民族人才为历史使命。是各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种体现,一幅缩影和一面旗帜,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个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的寄宿制民族中学。 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生前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伟大诗人郭小川、传记文学家巴彦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很多校友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民族地区担任要职,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贡献极大,颇具影响。 学校六个一 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蒙藏专门学校”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入党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建立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在这里创刊 建国后第一位少数民族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是本校校友 我国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中学 学校九项获奖成绩 国家民委先进处室单位 国家民委优秀党支部 国家民委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 国家民委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北京市无烟学校 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 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位于首都北京海淀区,南临国家图书馆,北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四周学府林立,人文氛围浓郁,科技信息集中,是全国惟一一所面向各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寄宿制高级民族中学。学校创办九十六年来,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学生,并培养出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多松年、著名诗人郭小川等众多杰出人才。学校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附中的发展,并于2003年起给予我校特殊政策,即凡被我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并享受与北京考生等同的待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校如今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自主招生考试,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到北京、到附中就读高中,优秀的学生群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学校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风:为人为学,至诚至和;教风:进德敬业,精益求精;学风:好学好问,善思善行;办学宗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办学目标: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 学校目前的规模已达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500多人。2008年高考,369名毕业生,高考中理科最高683分、文科最高633分;600分以上41人,考入北大、清华11人,重点率50.4%,本科率71%,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附中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今天的附中人正在合力打造民族教育的品牌,明天的附中一定会更加辉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航附中)隶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60年,坐落在景色秀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北航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始终遵循“文明、团结、勤奋、求实”的校训,坚持“德育为先导,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办学宗旨,以端正敦厚的校风、严谨务实的教风、团结勤奋的学风及其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其渊源的历史、雄厚的师资蜚声京城。 2006年北航附中与人大附中签定合作共建协议,引进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实施“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树立 “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育人目标。现在,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担任北航附中校长顾问,于秀娟任校长,吴鹏程任书记。合作共建以来,在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开放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使北航附中走上了一条建设发展的快车道,更为北航附中的建设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八一中学寄宿部)创建于2000年,是北京市威凯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与北京市八一中学联合创办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名。 学校位于海淀北部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紧邻生态氧吧翠湖湿地,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学校分为南北校区。 南校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餐厅、图书馆,千人大礼堂掩映于蓝天、红墙与绿树之中;体操房、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保障;综合楼内有报告厅、阶梯教室、美术教室、演播厅、琴房、心理健康中心、家长接待室、科迪展室等,为深层次开发学生潜能奠定了基础;完善的多媒体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宽带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服务。 北校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独一无二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那里有家政苑、农耕院和生物园等课外活动场所,有可供学生开展选修课的乒乓球大厅和高标准的网球练习场和比赛场,这些设施为学生开展各类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迪实验中学校长由原北京市八一中学校长张小梅担任,张校长曾被教育部授予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校长荣誉称号;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师并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和各学科骨干教师都是由八一中学选派,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加盟,组成了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经验丰富,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学校办学60多年以来,形成了“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特色,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中、高考成绩在海淀区亦是名列前茅,2014年,高考文科一本上线率为100%,高考理科一本上线率为97%,600分人数比率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学校以“有教养、守规矩、懂感恩、厚基础、重实践、会创造”为培养目标,落实关爱的教育、倡导尊重的教育、搞好负责的教育、尝试超前的教育,竭力为学生创设生命成长和自主求知的快乐天地,为教师营造专业发展和价值体现的温馨家园。 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共12个年级,现有74个教学班,其中“理工实验班”采用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借助北京理工大学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实行“双导师制”、“双学分制”以及精心打造的大学先修课程和荣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宽松而又严谨的学习文化中,体验一份双重的成长经历。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共有300余名教职员工,其中特级教师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70人。近年来,学校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凝聚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设,成立“理工附中教师发展学校”,定期为教师开设专业发展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讲座,让教师走出学校到外地学习交流,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并在学校导师团的帮助下,参赛老师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学校重视“人文奠基”,站在培养未来人才的高度,重视学生“文、史、哲”素养培养,强化文科学科建设,努力打造音乐、美术等强势学科,关注学生美育;学校重视改变师生文科教与学的理念、方式,尤其通过2012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先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课题立项、研究和书院课程开发加以引领,目前学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已初显效果。 学校突显“理工见长”,重视理科学科建设,名师不断涌现,中高考成绩名列同类校前茅;学校重视科技教育和学生竞技精神、科学素养培养;重视科技社团建设、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翱翔计划”基地校建设、“理工实验班”建设,成立了“少年科学院”,近三年来,学校有五百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其中国际奖4项,国家奖12项。2011年,学校成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评为海淀区科普教育先进单位,连续3年获得北京市金鹏科技奖,并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尤其是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名校建立的友好合作校关系,为同学们每年的游学、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校、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校、北京市“红旗团委”、海淀区高中课程改革先进校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校、世界自然基金会《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示范校、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学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校、艺术传统项目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及北京市“翱翔计划”物理与地球领域基地校,并于2013年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基地学校、“三宽”家长教育工程示范基地校。此外学校还被新浪教育、北京晨报等几家媒体评选为“2013年京城百所特色校”,我校被评为“影响北京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校”和“学生培养最具增值力的品牌中学”。
首师大附中的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成达中学,创建者唯愿中国青年“成德达才”以昌国运,故以“成达”命校名。 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热心中国教育的爱国知识分子,秉先贤之志,用他们的心血育得桃李满天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首师大附中从诞生那一 天起就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的进步,为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它的贡献。几代人用勤奋、智慧和严谨铸就了首师大附中的风格和传统,这些无形的宝贵遗产凝结成八个字,即我们的校训:自觉、勤奋、求实、创新。 十年“文革”浩劫给学校造成了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后,在各级领导,尤其是在北京市教委、首师大党委的直接关心领导下,首师大附中 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使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北京市前列,被北京市首批确定为市级重点中学。我们不会忘记艾校长、杜校长、霍校长 等几位校长为此付出的艰辛。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后,首师大附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目前我们 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们的教学设备已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校园网已使我校的每间教室都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电子阅览室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由上网。 2000年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我校进入示范性高中校建设行列,这是我校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当时就认为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首师大附中的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首师大附中在2001年12月在专家组的评估验收中以全票通过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并于2002年正式颁牌。 首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爱国、科学、人文。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种意识(责任意识),两种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刻苦学习精神),三种能力(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多年来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是:三注重一体现(注重德育;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始终遵循“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首师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贯彻素质教育;学校工作以育人为本—— 注重德育,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首师大附中的历史是光荣的,首师大附中的未来是辉煌的,首师大附中的教育教学是一流的, 能成为首师大附中的一员是值得骄傲的。我希望每一位同学每一位教师都要铭记李岚清同志对我校师生的叮嘱:“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起示范作用”,为我们的勤奋努力,续写首师大附中历史新的一页。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职尽责尽力,以无愧国人。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附中,北京市重点中学,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试点校、田径试点校),是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受教育部委托试办面向全国招生的高中理科试验班和初高中马约翰体育班,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办高中美术班,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清华附中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宿舍楼、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及各种球类运动场地;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计算机、语音、地理、音乐、美术、劳技等专用教室,所有计算机均联入清华大学并进入国际互联网。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位于美丽的清华园,西临著名的圆明园,环境优雅、宁静,文化气氛浓厚,校园广78800平方米,校园绿化1200平方米,生活设施齐全,可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强烈的大学氛围。清华附中的各项工作得到清华大学的重视和支持,大学经常派教授专家来我校讲课,大学的实验室、教学设备、图书馆和游泳池为我校学生服务。学校共有教室89间,美术教室10间、舞蹈教室1间、音乐教室4间,生物实验室4间、物理实验室7间、化学实验室5间。我校一半以上学生为住宿生,使学生得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立、自理和公共交往的能力。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160名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8人;高级教师88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海淀区学科、班主任带头人26人。以此为核心,大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各科教学骨干,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各项教科研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重视国际交流,聘有外籍教师,为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水平和开阔眼界创造了条件。 清华附中在九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思想和丰硕的教育成果,形成了三个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条龙”育人: 在清华大学领导下,积极进行附属学校(清华附中、清华二附中、清华附小)“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的研究与试验,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探索大中小学衔接培养高素质、有特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 实施“名师工程”:发挥清华大学等高校著名专家、教授的教育优势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育人特色,形成高水平“学者教师群”,提高学校办学层次。 开放式办学: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走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之路,加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博采众家之长,达到世界水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附中的校训。“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是清华附中的培养目标。“团结、进取、朴实、奉献”是清华附中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是清华附中的学风。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她创办于1950年4月,位于北京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中心地带(点击进入地图查看乘车路线),校园占地142亩,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相邻,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优势,是一所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大附中在校长刘彭芝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北京市授予“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全面育人,培养学科特长生成绩显著”、“全国劳技教育先进校”、“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全国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校”、“全国培训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优秀学校”、“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全国网络文明工程绿色网络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师资力量 人大附中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职员工队伍,师资力量雄厚。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 二十多年来,人大附中在北京市、海淀区的高考升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学的主要生源学校。中、高考成绩稳居北京市和海淀区前茅。2004年高考,费凡夺得北京市文科状元,王珏、马晨薇并列北京市理科第二名,有81人考入北京大学,62人考入清华大学,49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9人考入复旦大学,另外,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京招收的8名学生中,有6名人大附中毕业生。人大附中已成为培养我国顶尖人才的摇篮。 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特长突出、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先后有上千名学生以其杰出的创造力和优异的成绩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奖。郎瑞田荣获第35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姚健钢同学获第3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肖梁同学在第4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以满分的成绩荣获金牌;严实同学在第七届“雷达杯”中国青少年科学英才奖大赛中获全国第一名。人大附中学生多次获北京市中学生银帆奖、金鹏奖及北京市十佳中学生;多次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科学论文一等奖;获市级以上创造发明奖100余项,特等奖、国际金奖和银奖共9项,国家金奖6项,获国家专利局批准的专利5项,有3项已被厂家开发生产。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 多年来,人大附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9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和开设了一些新课程,逐步形成了人大附中的特色课,如发明创造课、汽车模拟驾驶课、科学实践课、社会实践课、现代少年课、心理导向课、形体课等。同时,人大附中在课程结构上也进行了改革,开设了选修课和双语教学课,其中选修课120多门:如文学鉴赏、天文观测、化学自主实验、自然辩证法、网页制作、英美文学、英语戏剧,仅外语选修就有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韩语、意大利语等9种语言课和16门外教学科课。学校还将课堂延伸至大学和国家科研机关的实验室,组织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兴隆天文台等实验室学习,选派优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实验室,参与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实验。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Nature》431,931-945(2004)登载了我国科学家参与的20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工程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研成果,人大附中有12名学生和1位老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为此,人大附中的校名、学生和老师的姓名由《Nature》杂志刊出,这也是中国中学生的名字首度出现在《Nature》杂志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人大附中大力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致力于开创以电脑网络为基础、以图书馆为信息源、以数字化为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占领了国内外中学界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1999年12月,人大附中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堪顿中心学校进行了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试验。美方将此次活动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美国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00年4月,人大附中正式启动了与堪顿中学的远程教学。两校经常性地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英语、数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双向教学活动。2001年开通了与日本的远程教学活动,人大附中学生与日本中学生用英语进行了数学学习活动。此外,人大附中还开通了与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中学的远程教学。2005年3月,人大附中承担的国家级课题 “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学教育示范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人大附中是加入该项目的唯一一所中学。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人大附中与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泰国、芬兰等国外的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成为一所开放性的学校。人大附中国际部招收了1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学生,并已经开办了英国剑桥高中课程(A-Level)班。 新世纪的人大附中,正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向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宏伟目标前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