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即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于1909年,1955年起使用现名。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学校现任校长为李烈,现有6个年级,90个教学班,3千7百名学生。有137名正式教职员工,其中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12名,小学高级教师8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23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4名)。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93%,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总人数的68%。 在首善之都北京的西城区西单地区那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坐落着一所环境优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融典雅的园林式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为一体的教学园区,这就是位于新文化街111号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本部。 截至2009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已经拥有3个校区,分别是本部、王府校区和官园校区。三个校区地点分离但校园风格融为一体,彰显着实验二小“简约、生态、人文、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建园理念。在三个校区里,现共有8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00多人。各教室均备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所有教室、办公室均能直接登陆互联网和校园网,有27个专科教室,图书馆藏书近十万册,设有教师、学生图书阅览室7个,游泳馆1个,篮球场地3个。实验二小的建筑和设施具有极强的“连接感”,幸福。这种成长,幸福必将源远流长。
北京小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小学,诞生于1949年6月19日,是建国初期由北京市委亲自组建的公立寄宿制学校。目前,学校形成一体两翼、一校多址的办学格局,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 “一体”指北京小学,“两翼”指包括寄宿、走读两种办学形式。“一校多址”指北京小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在本区以及北京市其他区县以不同合作形式开办了多所分校,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 位于西城区槐柏树街的学校本部现为完全寄宿制管理,每年向全市招收适龄的寄宿学生。位于广外马连道地区的北京小学分校、以及位于北线阁地区的北京小学走读部为走读制管理。 北京小学重视打造优良的教师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目前,专任教师150多名,其中特级教师4名,中学高级教师15名,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60人。 北京小学(包含本部、广外分校)现有学生近2200多人,其中住宿生1300多人。学校科学体育楼(内设游泳馆、体操馆、天文馆、阅览大厅、电视演播厅、阶梯教室、礼堂、器乐排练厅等)为孩子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创设了条件;庄严的国旗广场、美丽的校园、学生宿舍楼及留学生公寓等设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北京小学秉承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探索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使基础教育回归本真。在长期的探索中,北京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形成了“实与活”的课程与教学建设思想和主体性德育特色。近年来,学校提出建设学校良好教育生态的理念,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合作,形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合力。 北京小学寄宿教育特色鲜明,学校针对当代独生子女的发展需求,突出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寄宿教育宗旨,使六个年龄段上千名住宿的小学生在科学化的教养下茁壮成长。 北京小学是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校。学校与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等地区与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与澳大利亚五所学校建立姊妹校关系,每学期进行留学生的短期游学交流课程,以拓展本校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英语与生活能力。 北京小学坚持把科研作为提升办学水平、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重要战略,效绩突出。学校承担国家级、市级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项目,在主体教育、个性化教育、艺术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近年来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科研示范校、北京市重点课题优秀实验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获北京市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其办学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第二小学历史悠久,创建于1963年7月。现任校长范爱真在30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校环境优美,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教室全部是阳面,楼道宽大明亮。校内设有1500多平方米的操场和体育欢乐角,设有音乐、形体、美术、自然、劳动、心理、计算机、语音、电教等9间专业教室和电视演播室、知心小屋、阅览室等。学校已经开设了校园网,教室内全部安装了电脑、背投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全面实行了小班化教学,教学效果好。 我校是全国古诗文诵读优秀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北京市心理教育实验校、北京市“阳光心语行动”第一批示范校、西城区平安校园、西城区文明单位。此外,我校每年在市、区运动会、四赛、艺术节比赛中都有多人次获奖,2006、2007年春季获区田径运动会B组第一名。我校每年毕业升学率为100%,每届毕业生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市级“三好学生”和“特长生”进入市区对口中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中学的普遍好评。 学校全体教师诚挚欢迎家长到校参观并送孩子前来就读! 招生咨询电话: 6206207162013204——805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在教育改革中求实求新,开拓进取,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师资雄厚, 拥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作风严谨,脚踏实地,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拥有数量众多的倍受中学欢迎、社会好评的学生,他们优良的成绩、自觉的纪律、高度的文明礼貌、广泛的兴趣、聪明的才智、扎实的基础……为学校大增光彩。 如今我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复兴门外一小、铁路七小、月坛小学三校合一的崭新的复兴门外一小,学校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设施先进,现有45个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拥有闭路电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环境幽雅,净化、美化,被誉为“花园式学校”。如今的复外一小,正张开热情的双臂,扬起理想的风帆,朝着辉煌的明天迈进!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始建于1953年,迄今已有56年的历史。在其不平凡的创业与发展历程中,附小实现了多次成功的跨越。附小的前身是石油部北郊子弟小学,七十年代改为十年一贯制学校,八十年代改为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九十年代末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5年9月又恢复了原来的校名---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无论学校怎样变迁,但学校专注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未变;扎实高效、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不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办学特色不变.因此学校在各方面成绩喜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校目前是一校两址(南址:六铺炕,北址:阳光部),拥有48个教学班,1809名学生,110名教职员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61名,市级骨干教师6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1名,区级骨干教师17名,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6名。 学校本着“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三个习惯的养成。即:让学习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习惯,让健康成为习惯。使学生的潜能在学习、活动、锻炼中得以挖掘,学生的个性在参与中得以完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提出了“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以知识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将学科育人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做到教学育德,活动育德,评价导德,管理促德的德育工作原则,强化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强化了所有教师的德育意识,强化了所有人员德育管理的责任。 在和谐校园的氛围中,教师们积极进行着教育科研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力图达到“教”为“学”服务的目标。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教师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市、区级评优课中有35位教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有200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市、区奖项,有近百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在老师辛勤的培育下,附小的学生不但参与意识强,而且在各种科学文化活动中都有上佳的表现,体现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学校成功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三年中,西师附小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共获区、市及全国三等奖以上的高达700多人次。曾获西城区体育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国每年一届的“春蕾杯”小学作文竞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荣获一、二等奖。连续多年的区合唱节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北京市体育传统优类校,北京市百所课间操优类校,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北京市“红十字”先进集体,北京市小黄帽路队制先进学校,北京市“星星火炬”大队,全国“手拉手地球村”先进学校,西城区法制教育先进集体,西城区平安校园,西城区交通安全先进学校,西城区科技示范学,西城区红旗团支部等。 时光如白驹过隙,西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已走过了她灿烂的五十六载春秋。而今北京西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全体师生的美好祝愿和共同建设下,愈显生机和活力,焕发出耀眼的青春光彩。相信她必将从灿烂走向辉煌。
本校最早为陆公墓小学,座落在阜成门外迤北的一个高坡上陆公墓2号。有历史资料记载成立在晚清时代,但无人证实。1931年陈国瑞任校长设两个教学班,教职工共五人,1945年由高树焱任校长。1949年北平解放,改成北平市军管会西四分会第十八区马尾沟小学,校长仍为高树焱。同年由魏学信接任校长,11月改名为第十六区第二中心国民小学,52年为北京市西四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58年北京改划行政区,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直到现在。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是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1958年建校。现有34个教学班,1400多名学生,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教师103人,大专毕业以上学历53人占51%。学校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设施,除教室和专用教室外,有图书馆、心理咨询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演播室、有完善的闭路电视系统和录像编辑系统,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台……学校规模较大,先后五任校长:李秀实、王玉琴、王新玲、邢佩云、成来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在不断探索改革中务实求新,逐步形成三小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学生群体。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努力把三里河三小建设成为学园、花园、乐园,实现现代化一流学校的目标。办学的基本思路是:巩固内涵特色,发展外延特色,二者结合,逐步实现学校的整体优化和持续发展。该校该校决心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不断进取,创造新的特色;不断提高整体优化水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将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建设成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摇篮。
正阳门西,二环路旁,有一座美丽的学校,她就是北京市西城区的窗口校------ 顺城街第一小学。 这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老校,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据有关资料记载,学校始建于公元1891年,原为一所学塾,1905年改为现代小学堂,名为:北洋官立第一小学堂。曾用名有:北洋官立第一小学堂;直隶官立第一两等小学堂;京师公立第二十一小学校;北平特别市公立第二十一小学校;北平市立第十八小学;北平市立化石桥小学;北平市立第七区第三保国民学校;北京市顺城街小学;(1952年北京市私立博爱小学并入);同年,改名为北京市西城区顺城街第一小学,(1997年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小学并入,2000年北京市西城区西绒线小学并入),北京市西城区顺城街第一小学校名一直延用至今。
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第一小学始建于一九五零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西郊阜成门外建成圆广寺小学(阜外一小前身)。当时破旧庙堂做校舍,供桌、条凳当课桌,共有师生一百多人,是一所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的学校,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一九五五年搬入寺庙东侧的新楼房,命名为阜成门外小学。一九六四年,改名为阜成门外第一小学,延用至今。白智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九八九年起扩建校舍,一座4700平方米的新教学大楼于一九九零年九月落成,胡乔木同志为学校题写新校名:阜成门外第一小学。2001年操场东侧的旧楼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广阔的人工草皮操场,崭新的操场透着绿色的生机,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宽广的活动场所。新操场面积为70×42M,操场北侧是百米橡胶跑道。越来越宽松而现代的活动空间,给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这也正应了我们所追求的境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育人思想:一切源于爱。白智我们力求给孩子最广阔的空间求学、探索;我们力求给孩子更宽松的环境学习、求知;我们力求给孩子更优越的设施嬉戏、欢娱。在这里,每个人的为了孩子们的成长都甘当人梯,乐于做铺路石。白智 教师队伍:积极向上、钻研探索、和睦协作。白智几十年来,艰苦奋斗、严谨办学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一批批毕业生离开母校,已成为或即将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材。这与列任阜外一小教育工作者勤奋的工作精神、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善于合作的工作方式是息息相关的。白智首先,我校有一支工作、政治上过硬的领导班子,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学校的关键。有了这样的行政队伍,就如同万丈高楼有了根基。领导班子一直本着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关心同志、体恤下属,给教师们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白智其次,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勤于钻研、善于探索、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我校年轻教师比较多,这就促进了我校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和飞跃,老教师敬业、经验丰富,这就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新老交替、传帮带的从教方式沿用至今。另外,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颇费心血的。每位教师都在这里得到了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培养;每位教师的才能都得到了尽可能的拓展;每位教师的潜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每个人在这里都人尽其用,发挥着自己最大的光和热。对于青年干部的培养,也本着:给他最大的自由空间,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
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始建于一九五五年八月。当时校名为北京市海淀区百万庄小学。由西四区、马尾沟小学调来六个教学班,新招十二个教学班,共十八个班,八百多名学生。一、二年级开二部制。教师由马尾沟小学调来九名教师和教育局新分配的十一名中师和简师毕业生,全校教职工约十七人。 一九五六年重新划区后更名为北京市西四区苏联展览馆路小学。一九五七年再度更名为现用校名--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辛国忠为第一任校长。当时学校办学精力重点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和对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培养青年教师的经验在"教师报"报道,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编辑成册,印发给家长人手一册,成为学校与家庭培养教育学生的好教材。 当时学校有二分之一的教师住校,大家以校为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努力工作,学校面貌一新。 一九五八年八月汪若余来校任支部书记兼校长,在她领导下学校认真贯彻"五四"决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校师生都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毕业生统考成绩优良,受到家长及附近机关单位及中学的好评。 一九六二年入学高峰期,经市教育局帮助,将地质部仓库改为展一小学分校。一年级新生招收十个教学班,学校当年发展到四十二个教学班,二千余名学生,全校均为二部制。 一九七零年初孙国梁来校任革委会主任,他进校后着手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一九七一年汪若余调往展三小,孙国梁接任支部书记兼校长。他积极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九七二年学校与搪瓷厂联系建立了固定的学工基地,与北洼生产队联系建立了固定的学农基地。一九七三年内又办起校办工厂,当时只有几十元家当,后逐年发展至一九九零年,已十七年现有图书发行、塑料加工等项目,利润二十万元,为学生参加劳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创造了条件。一九七四年又与甘家口商场土产部联系建立了固定的学商点,这样学工、学农、学商都有了固定的基地和辅导员,开门办学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一九七五年因有外国孩子入学,学校归教育局直属,一九七七年区委文教组在本校召开了全区开门办学的现场会,推广该校开门办学的经验,区委书记刘景平到会讲话。 一九七八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轨。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学校花大力气拨乱反正,对所有遗留的历史问题全部作了甄别,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与干部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形成了一套好的传统与教学管理经验,社会声誉日高。 一九八三年,孙国梁调往宏庙小学,辛国忠任校长,梁增瑞来校任书记兼副校长。学校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改,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明了学校改革的方向。 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小学与幼儿园衔接。 一九八四年少先队召开代表大会,经过队员代表充分讨论决定建立学校少年宫,并决定每月十日为少先队自主日,学校掀起了改革热潮。 该校的校内少年宫的活动情况,及校外教育工作经验在全区校外教育大会上介绍,并在西城区少年宫举办了展览,交流了经验。 由于学校自主教育活动开展的好,少先队创造活动获全国创造杯三个,西城区创造杯二个。 校内外少年宫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它挖掘着孩子们的潜力,激发着他们的智能,取得好成绩。 自八四年以来,任伟同学获全国作文一等奖,孙天蔚获北京市手风琴比赛一等奖。韩青破西城区小学女子二百米跑纪录,并在九零年十一届亚运会上获女子二百米第一名。孙春莅多次获全国50米游泳第一、二名,获第十一届亚运会200米游泳银牌,刘玉刚多次获北京市男子100米第一,获国际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00米跑第六名。 一九八七年梁增瑞退休,王述江任书记兼副校长。进一步贯彻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1987年4月贯彻市美育工作会议,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与月坛少年之家合作成立合唱团。一九八八年八月北京市教育局陶西平局长为合唱团命名,"新月童声合唱团"并在北京音乐厅进行了首场演出,文化部少儿司领导,部分音乐界知名人士,市区领导出席,对演出给予很高评价。一九八九年参加北京市合唱节比赛获二等奖。在此之前,应文化部、中组部、团市委邀请,多次去大会堂参加重大演出。 一九八九年三月辛国忠借调西城区督学室工作,由王述江为展一小法人,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少先队与中央团校相结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地,举办了第一期少年团校,一九九零年又举办了第二期少年团校,向六年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基础教育,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在星星火炬旗帜下,度过了幸福的儿童时代,开始步入风华正茂的青春期,他们那坚定的步伐正从预备队注入突击队的行列!通过团校教育,他们思想进步,进入中学后,积极迫切加入团组织。少先队真正成了共青团的预备队。由于少先队工作成绩突出,在一九八九年--一九九零年少先队两次获北京市"星星火炬奖"。 90年,学校根据国家教委"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结合迎亚运,在学生中深入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制定学校常规。明确校训:文明、守纪、勤奋、团结。建立升旗制度。 90年上半年,学校改建第一期工程完成,在操场北侧建了一幢四层教学楼、合计面积3200平方米,普通教室22个,专用教室6个,分校合并,原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未拆。这样,活动场地很小,为使学生进行正常、安全的体育锻炼。学校对各班下课进行划片活动,课间操分二次做。同唱歌交替,要求每周一歌,班班有歌声,创作了校歌、班歌。确定每年五月举?quot;红五月歌咏比赛",9月举行艺术节。 91年1月,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教会,提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调正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北京市下达了"坚持全面育人,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18字方针,学校以此作为工作的总要求,努力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学工作上来,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引导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来。 为端正教育思想,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师德"、《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条例》。召开"坚持正面教育经验交流会",交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会。 根据当时学校状况,切实抓教学。1、抓学习。把《教学大纲》、《教材说明》、《加强与改进小学教学意见》、《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四本经验反复学习。2、抓教研。订好各学科计划,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8次,做到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三落实,做好组内研究、讲课、评议三落实,确定专题,语文为"如何加强读写训练",数学为"讲清要领,加强综合运用"。每位教师每学期献课1节。3、抓备课。规范备课要求和环节,要有总备课、单元备课、分节备课。分节备课要明确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储备课1周以上。4、抓检查。对学习"四本经"由教导处出题进行笔试,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规定校长每学期不少于50节。因此负责教学的领导听课均在100节以上,并及时评议。对备课、作业,期中、期末进行检查,平时还抽查。由于进行严格实在的教学管理,使教学纳入正常运作轨道,教学秩序井然。 同在1月,市教育局转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实施意见。局长陶西平提出"学校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作为走在其他学校前列的该校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不但在声乐方面,还在美术、书法方面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其真正成为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年获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歌咏比赛童声合唱一等奖,获北京市第一届中小学艺术节比赛童声合唱奖二名。舞蹈一等奖一名,"曙光杯"全国书画大赛第一名,为国家教委、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小学音乐有声教材,向全国发行。 92年学校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国情教育总体纲要》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史一情"教育。各班挂国旗,专用教室挂名人画像,由团员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宣讲国旗、国徽来历、含义。以圆明园、卢沟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教育基地,利用学生春、秋游,分年级参观,并在实地开主题队会,看"两史"影视,并要求教师寓"两史一情"教育于教学之中。 当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还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学校认真贯彻,要求老师做到"爱护学生,正面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制订具体细则。 抓紧对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是:"一年入轨,两年有提高,三年出骨干"。面向全体,重点培养。由老教师传、帮、带。为帮助他们钻研教材。教导处每年暑寒假设字词篇章、听说读写两基表进行填写,给他们压担子--当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校内评优课,全年评一次校内优秀青年,第一学期初评,第二学期总评,五四表彰,并鼓励他们进修大专。 强化教育管理制度。①按计划、进度授课,个人不随意变动。②遵守课表,不随意变动。③按时到位进教室,不准迟到,上课中途一般不得离开课堂。④教师站着讲课。⑤不得随意给集体和个人停课或合并上课。⑥教师外出学习,保证班级有人管理。⑦作业批发及时、字迹要规范工整。 强化美育教育。全校普及三首歌《向着国旗敬个礼》、《不能忘》、《明天的太阳更美丽》。改革音乐课教学结构,以大纲为依据,研究以合唱为主的课堂训练。优化环境,对教室进行朴素、明快的布置。用名言鼓励学生向上精神,让美的歌声,美的形象,充满校园。 这年合唱团受中央电视台邀请,为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录制音乐专题片《给未来一片绿色》,并在联合国世界环境日播放。为第七届全运会录制童声合唱歌曲"金鸡的祝福歌"。8月,局长陶西平在一次市校长会议上赞扬该校说:"有的学校有艺术特色,像展览路一小,它的合唱不只是有一个合唱队,每个班的合唱都有相当水平。他们全校学生在一起,混声合唱的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北京晚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音乐报》等首都各大新闻报刊对该校新月合唱团进行文字详实的报道。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