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30年,邑人缪抡俊等发起,假址杨舍城西文昌宫,创办范贤初等小学堂,是为本校前身。1913年,郭聘之接任校长,迁址城中广湾街郭氏支祠,兼招女生,立“端、勤、毅”为校训,规模渐大。1916年改校名为杨舍乡立第二初级小学,1917年设女子高小补习班,校舍向东邻城隍庙扩展。1924年办高小班。1928年转县办,更名为江阴县杨舍小学,并定为辅导区中心小学。抗战爆发杨舍沦陷当年,学校曾停课数月。次年春,张文贵等筹组临时学校,借民房上课;秋,回原校复课。抗战胜利后,学校曾先后更名为杨舍镇三余乡联立学校、杨舍镇三余乡中心学校、杨舍自治示范镇中心国民学校。如是至1949年,凡45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校名改为江阴县杨舍中心小学。1957年原梁丰小学并入本校。1962沙洲建县,本校更为沙洲县杨舍中心小学,12月,定为县重点小学。198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首批省级实验小学,乃更名为沙洲县实验小学,1986年撤县建市又更名为张家港市实验小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原省教育委员会省实小的首批复评, 1999年,学校创建为江苏省模范性学校。学校成为本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小学。2000年9月,市南苑小学并入实验小学,学校引进了新的办学机制开张家港市小学寄宿制先河,创设了寄宿部。住宿生在学校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2002年9月,学校被苏州市批准为“双语教育”实验学校。翻阅学校的百年史册,虽然也有“抗战时期”的饱受日寇的蹂躏,也有“文革岁月”的冲击消沉。然而一代代的实小人竭力秉承先贤郭聘之“端、勤、毅,”的古训使学校在各个不同时期展现飒爽历史风范。 八十年代后,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全国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学校、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等 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赵德兴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孙云、陈少萸等20多为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4年7月,市政府投资4000多万的实验小学东校区落成;苏州市教育局又批准开设寄宿制小班化“双语教育”实验班,从此翻开了开了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百年历史崭新的一页。现在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形成了三个校区规模较大的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占地125亩,建筑面积达 50878多平方米。学校有114个教学班,学生5000多名,309名在编教职工中,有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苏州市名校长、学科带头人6名,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120多名。学校继承先贤郭聘之先生“端、勤、毅”的历史古训,坚持“智慧育人 育人智慧” 的办学理念,精心实践“智慧型教育”,着力建设文化型学校。学校以培植“先贤为范 超越自我”的学校精神为目标,要求老师不断追求“善于融入孩子心灵,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善于驾驭活动场景”的教学境界。学校充分体现“弘扬百年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学校文化”的交融,坚持科学规范管理与人文情感关怀的有机结合,营造有序而又自主、紧张而又舒心的校园氛围,建设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学校全力将“实践智慧型教育”作为深入推进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鲜活的教改实验。“智慧型教育研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干课题,成为打造教育品牌、教育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的理论支撑,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师生进步成长的智力保证。学校把教改的主阵地落实在课堂。“彰显教育智慧,打造生态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向课堂教学要真质量,把兴奋点聚焦于智慧型课堂的建构”正在成为实小广大教师的理想追求和自觉行动,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改稳步、迅猛发展。我们致力于精心培植智慧型的教师群体,让管理者、教育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我们致力于全面培育智慧型的学生,让每个孩子的智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启和发展。我们致力于整体构建智慧型的课程教学体系,让老师们有效地实施智慧的教育,让孩子们充分地享受智慧的学习、智慧的发展。“一百年薪火相递,跨世纪文明传承。”。实小人郑重承诺,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能创造令人信服的昨天,也必然能谱写更加辉煌的今天,更能描绘心驰神往的明天……
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位于太仓新区娄江路畔,创建于2007年8月,是新区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解决辖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难而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的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小学。学校现有29个班级,学生1100人,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太仓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市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0 %。学校共设有书库一个,教师阅览室一个,学生阅览室一个,总面积为400平方米。教师阅览室共有座位30个。学生阅览室共有座位162个,其中电子阅览座位50个。馆藏图书册数达31800册,其中音像资料682件,电子图书不超过30%。生均图书35册以上。馆藏工具书120种,师生图书比例达2:8。校园不仅注重绿化、美化,还注重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人文环境。学校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化与渊源流长的娄东文化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文化正在慢慢形成:创造性的将太仓代表性景点的精华与校园建筑融合,将太仓的墨妙亭、沙溪的乐荫园、浏河的梅花草堂巧妙融合在校园中,建有墨香、梅品、乐趣三楼三园,既有园林式的典雅,又有学校的特色。漫步校园,犹如徜徉于公园,惬意舒适。校训:博爱博学,成人成己校风:厚德、启智、冶情,教书育人;自强、勤学、感恩,为人子弟学风:乐学善思,自主诚实,互帮共进教风:勤研敬业,启智育人,爱生奉献
文萃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的公立学校。学校位于东兴路北,文萃路西,毗邻苏州城区,紧靠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城区进出口和美丽的独墅湖,占地3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总投资6000多万元,设计规模为6轨36班。学校设施一流,专用室场近40个,在职教师23人。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平等发展的时空”的办学理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学风,精心打造文化,处处体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校是开放的课堂——德育展厅里的NO.1上展示了文萃的数个第一,第一张新年贺卡,第一套师生校服,第一张录取通知书……还有那活动展板“建校回眸”都告诉大家开创的光荣。“人文荟萃”向我们介绍了脚下的这块土地厚重的文化。厅里还展示了近40位苏州各界知名人士对学校的期许与祝愿。操场边的一组百年奥运地雕展现了百年奥运的历史。五个以“文”字开花的主题景观更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大门背后的“文”字成语墙,20个带有“文”字的成语体现育人目标;庭院中的“人文雕塑”,蕴含了学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崇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荟萃”的理念;“文”这个汉字的七种字体的演变,告诉学生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而“文”字楼名的注解,19种不同国家“文化”的写法,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为方便学生解读其中的内涵,我们还配以活页架说明。六个园子各具特色:启蒙园:启蒙石是刻“启蒙”,石头背后有一段文字注解,表达了文萃老师立志于学生人生启蒙,精心育人,诲人不倦的理想;脚印园:园中镌刻着大小六对脚印,表达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心愿;一课一生园:园内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其中还有很多果树,一园一课,一课一生;一步一诗园:园内种植的花草树木都有相对应的古诗,吟诗漫步,感受生活中处处皆诗情;一锄一禾园:这是孩子们劳动的场所,实践的基地,一大片的土地已经种上了大家播撒的蔬菜种子,在雨露的滋润下,在大家的照顾下,蔬菜如同小朋友一样每天长大。近100种植物遍布校园每个角落,在这里,凡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的植物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围绕教学楼四周的走廊边的坐凳设计成了学生们喜欢的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与国际跳棋的棋盘棋凳。厕所文化也别具一格,根据每个楼层主题的不同,厕所的装饰做成不同的颜色,每扇隔断门后都做插片,根据教育的需要插上相关的内容。每个室场都贴上精心挑选、耐人寻味的名句。图文并茂的养成教育宣传板遍布每个角落,图片中的主人公是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吉祥物文心兔(早在半年前,学校筹建组老师就到地段上的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开展文萃吉祥物征集活动),每一幅画由学校的美术老师画,配上相应的《弟子规》《三字经》中的文句,贴在不同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譬如在卫生间里布置的内容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学校是体验的乐园——脚印园里的小舞台,分部在各处的八条长廊:国际廊、主人廊、棋艺廊、生态廊、文学廊、艺术廊、信息廊、音乐廊,都是学生展示与参与的平台。专用教室环境设计中处处为学生体验创设平台。自然室布置成海陆空主题,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科学活动室里的哈哈镜、每周一玩,写生素描馆里大块大块的涂鸦板,食堂里的美食坊,包括配置的运动器械、游乐设施、球场布置等等,都为学生体验式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俨然成了孩子们快乐的体验场。还有大嘴巴英语俱乐部和1+1数学俱乐部,充分利用楼梯角这个被遗忘的空间,但小孩子都挺喜欢钻进去的地方,设计一些互动的东西,课间的游戏,英语与数学的社团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校园文化,文化校园,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多了一份文化的熏染。学校有创新的课程——创新丰富课程设置,努力构建体验课程。学校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追求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现代化和可选择性,在保证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德育类、科技类、艺体类、学科类等体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主要从养成教育、社团活动、学科教学三方面入手。养成教育以新礼仪课题为抓手,开设新礼仪课程,创办新家校联系册《花儿朵朵加油站》,开展新礼仪教育系列活动。社团活动由专业老师进行系统的校本课程教学,30多个社团为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注入了活力。有制作类:彩泥乐园、绿色工艺制作、天下美食坊;科技类:荧屏小画家组、键盘小达人队、三模与机器人、低碳农艺队;外语类:与樱花有约日语班、开心英语乐园、老外零距离;文学类:导游团、话剧社、文学社;体育类:国际象棋社、网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国术体验团;音乐类:古音神韵、葫芦丝、小豆芽合唱团;心理类:小小领袖
常熟市昆承小学(原常熟市藕渠中心小学)始建于1912年,在学校百年办学历程中,几易其地、数易其名。学校目前有41个班(含幼儿园),1715名学生(幼儿)。在职教师105名,本科学历51名,硕士研究生1名,拥有常熟市学科(术)带头人9名,常熟市教学能手10名。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实验小学、省绿色学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巾帼文明岗、苏州市、常熟市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全国珠心算教学实验学校等数十项集体荣誉。一、学校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2010年虞山镇政府实事工程,我校改扩建工程正在实施之中,学校按8轨设计建设,2011年秋季新建幼儿园已投用,2012年秋季,小学部竣工投用。新学校占地81.61亩,建筑面积34464平方米,绿化面积超过35%。建有300米环形跑道操场,室内风雨操场、400座报告厅、各专用教室配套齐全,设施一流。二、内涵提升——百舸竞流扬帆启航。学校以“内修教师人格魅力,外塑教师公众形象”为发展主题,实施“理性思路、刚性管理、柔性服务、和谐激励”的办学策略,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魅力、精湛的业务功底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形成了“和谐、自信、勤奋、创新”的团队精神。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专家引领促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落到实处;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三、校园文化——百紫千红春色满园。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形成了“爱国、勤学、活泼、文明”的校风,“教书育人、和谐发展”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巧练、活用”的学风。近几年,学校定位“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强化品牌办学意识,以“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主旋律,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功,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满意。在百年风雨兼程中,学校始终如一的追求打造“文明校园、学习乐园、生活家园”。四、特色创建——根深灵藕花开娇艳。学校锐意开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质量促发展,打造特色创品牌。1、形成以珠心算教学为龙头的启智为核心的科技文化教育特色。珠心算教育实验在学校蓬勃开展,学校以“学生脑、口、手为结合体的培养目标”,训练到位,扎实有效,新世纪以来,学校组队参加江苏省珠心算比赛中七次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学校的教学经验辐射到吴江和靖江。2、形成以和谐为核心的陶冶身心生态文化建设。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的盆景、山石、果园等教育资源,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使每一位学生既得到美好环境的熏染、感染又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与市城东环卫所和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系联合打造的“垃圾分类,美化校园”系列活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品牌活动。3、开展以健体为核心的阳光体育文化建设。学校有着“强身育人”的光荣传统,学校田径队、女子篮球队、自行车队常年集训,业余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学协调发展硕果累累:新世纪以来,连续十年获常熟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冠军;2006年以来,学校自行车队连续6年获苏州市比赛团体冠军,曾代表江苏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少年自行车锦标赛获好成绩;新世纪以来,学校女子篮球队连续七年获苏州市比赛亚军,2011年首夺苏州市冠军。
风雨兼程,孕育了湘城小学代代学子;沧桑历练,铸就了湘城小学新的辉煌 . 苏州市相城区湘城中心小学创建于同治初年(1862年),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几经迁移、翻建、更名,现坐落于风光旖旎的阳澄湖畔。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农村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备先进。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认真地实施素质教育,勇于开拓创新,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奋斗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奠定了基础教育的坚实基础,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是同类学校的佼佼者。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毗邻风光旖旎、碧波荡漾的阳澄湖,创办于1999年9月,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环境优美、设施精良,占地面积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为36个教学班,现有在籍学生近1300人,教职员工1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为75%。建校以来,学校确立了"蹲下看学生,站着评老师。""用爱和智慧引领学生进步"的办学理念,秉承"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校训,形成了踏实进取、教学相长的教育风格,并确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发展目标的教育教学格局。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积极推进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将艺术教育与学校的教学、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营造环境育人、艺术育人的整体教育教学氛围。凭借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和底蕴,在与国内外知名学校的交流中,学校学子和谐发展、创新实践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各方的好评。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形成了以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科研课题为总体框架,各级子课题为研究网络的校园科研体系,努力通过科研兴校,打造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名校。多年来,学校靠着全校师生的共同拼搏,逐步成长为区域知名学校,办学质量在区域内名列市、区前茅,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学校先后被命名为 "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苏州市现代化先进学校"、"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A等学校"。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娄葑学校全体师生将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斗志,顽强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争取学校的更大发展而努力!
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前身为常熟市实验小学分校。创办于1998年秋。学校秉承百年老校传统,更具创新活力。一年步入了规范,三年初创了特色。2004年,学校单列建制,成为教育局一所新的直属小学。学校事业迅速发展,2009年春,在常熟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世茂集团的大力资助下,一所全新的现代化学校——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正式落成启用。 新校总投资达1亿元,占地近70亩,总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目前,学校开设小学部43个班,幼儿园22个班,学生人数近3000人。拥有在编职教工170人,其中,常熟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60人。 单列建制五年来,学校全面实施“以德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五大战略,以艺术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有效提高,社会声誉连年攀升。学校相继获得了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苏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苏州市艺术工作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江苏省和谐教育实验先进学校等40多项集体荣誉,连续三年在常熟市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荣获优秀学校,学校的艺术教育成为常熟小学教育的一张名片。 教育春风浩荡,事业追求不止。世茂实验小学以“立足新学校更高更优平台,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为教育目标,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以艺术的教育追求教育的艺术,为建成具有文化内力、艺术魅力、创新潜力、生命活力和综合实力的江苏省现代教育名校而努力奋斗。
苏州张家港市晨阳学校前身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创办于1959年6月,后来随教育体制的改革,规模的调整,2002年8月高中部撤并。又于2005年8月经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将中小学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隶属杨舍镇管辖。学校占地总面积68575平方米(中学部46690平方米,小学部21885平方米),其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中学部23692平方米,小学部13288平方米,校舍面积中学部14507平方米,小学部7769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中学部16372平方米,小学部7811平方米。中学部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2只,师生微机房3只,共有电脑180台,多媒体有9套,小学部有多媒体11套,电脑196台。中小学部都有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科技室等专用教室,设备设施配套齐全,图书馆面积中学部550平方米,小学部252平方米,藏书共6万余册,电子图书1400册。校园广播电视网及局域网得以开通。目前,晨阳学校有初中教学班15个、小学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827名,教职员工121名,其中专任教师116名,具有本科学历51名(含在读),专科学历53名,并有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有中学高级教师7名,中学一级教师33名,小学高级46名,有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的骨干教师10名。晨阳学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切实端正办学思想,努力实现教育创新,构建现代教育发展平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创建成了省现代教育工程示范初中,2004年小学部也通过了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的评估验收。
苏州市阳山实验学校,是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为推进“北扩西进,二次创业”,促进高新区教育均衡化、可持续化发展,于2004年7月经苏州高新区管委会批准设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现代化实验学校。学校位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内,苏州市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麓,兴贤路与建林路交叉路口。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交85、301、302、303、310、316、321、441、442、443均可直达我校。 学校总投资8000余万元,整个校园占地面积90余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分设小学、初中两个学部,小学部现有45个班级,初中部拥有21个班。目前共有在校学生2800余人,教职工约200余人。 学校坚持“面向平民办教育,服务社会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发扬“永不畏难,永不满足”的校园精神,确立了“求真、创新、奉献”的校风、“博学、善教、敬业”的教风和“明礼、乐学、力行”的学风,依靠全校教职工,坚持科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相结合、民主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实施三名工程(读名著,唱名曲,学名人),建设书香校园,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依托浒墅关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与秀美的自然风光,积极开设“吴文化研究”的校本教研;开展竞技体育兴趣活动,初步形成了以无线电测向为代表的体育学科特色;开展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应用研究;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模式,积极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特色活动的范式化研究课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办学八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江苏省绿色学校”、 “江苏省无线电测向培训基地”、“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十佳书香校园”、“苏州市平安学校”、苏州市“中华诵·经典诵读”基地学校、“苏州市节水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 “苏州市科技体育先进学校”等,并且已连续七年获得了苏州高新区“基础教育成果奖”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办学七年整,年年获表彰的愿景。学校办学水平多次被《人民网》《苏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等四套班子领导均曾先后视察我校。 秀美的阳山,地处江南水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在优美整洁、如诗如画的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这里的师生将成为有理想、有追求、幸福的阳山人!
常熟市虞园小学创建于1994年,位于湘江东路1号。目前,学校共有27个班,其中小学部18个班,幼儿园9个班,共有学生1115人,其中小学生721人,幼儿394人。全校共有编制内教职工61人,其中教师59人,职工2人,退休教师11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精良。学校占地10亩,建筑面积4767.5平方米。建有篮球场、人工草坪和橡塑跑道。按教育现代化标准设置了微机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多媒体功能室、少先队队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等专用教室。现有计算机120多台,背投电视机23台,并做到了班班有电脑、有背投电视机、有实物投影仪等,所有微机实现了联网。幼儿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班均配置钢琴、电脑、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园内开辟了玩沙区、种植区,合理开辟了科学发现室、图书室、多动能室等。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小学部45位教师,均达到大专毕业学历,其中已有本科毕业28人,目前10人正在进修本科,学历达标率100%。幼儿园14位专任教师,均达到大专毕业学历,其中本科9人,3人正在进修本科,学历达标率100%。全校教师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都取得了计算机初级合格证,男50岁、女45岁以下教师都取得了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1957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都通过了普通话等级考试。教师全部持证上岗。目前学校有常熟市学科带头人2人,常熟市教学能手10人,虞山镇教学能手17人。十多年来,学校立足“全面发展打基础,特长发挥出人才”的办学思想,以“小规模、精品化”为办学模式,在抓实抓好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打造了少年警校、珠心算教学、奥数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等学校特色工程,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以“团结、开拓、创新、奋进”为校风,以“严谨、谦虚、求实、爱生”为教风,以“勤奋、好学、活泼、向上”为学风,精细管理,精品育人,办学成果显著。学校连续二年在常熟市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获优秀,并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金钥匙先进学校”、“苏州市信息化管理先进学校”、“苏州市合格家长学校”、“常熟市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常熟市写字合格学校”、“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常熟市文明单位”、常熟市“青蓝文明岗”、“科学教育—科学认读”先进实验园、“常熟市卫生保健合格单位”、“常熟市一类幼儿园”、“苏州市食品卫生先进单位”、“苏州市基本现代化幼儿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