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区御窑小学位于相城区中央商贸区,南临阳澄湖西路,东临广济路北延,占地74亩,总建筑面积29800多平方米。学校座落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御窑边,所在地有许多生产金砖的古窑,金砖专供皇室使用,由于质量上乘,名声显赫,明永乐皇帝御笔题写"御窑"。 2008年9月,新御窑小学正式成立。学校走上图景描绘、科学规划、特色办学、质量提升的发展轨道;坚持科研引领、科学管理、人情关怀、人文育人的办学理念;积极创建管理机制,完善制度规约,凝聚人脉倾向,加强队伍建设,设计培养工程,制定实施策略,实践科学发展,树立学校品牌。学校在御窑文化进校园的主题背景下,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开发管理文化、课堂文化、环境文化等,传承文化基因,创设文化特色。御窑小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教育设施、办学条件得到了质的提升。现有科技楼,办公楼,教学楼,艺体馆,田径场等设施,装备先进,功能完善。全校共有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劳技室、演播室、实验室、科学园、舞蹈房、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文化陈列室等专用教室25个。当前,全校上下,意气风发,团结一致,积极创建苏州市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小学,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断努力! 在上级各级部门正确领导和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下,我校虽建校仅三年多时间,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学校)"、"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 "苏州市平安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中小学装备管理先进学校"、"苏州市小学一级图书馆"、 "苏州市先进教工之家"等。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建于1921年,是昆山市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0392平方米,建筑面积23739平方米。现有53个教学班,2663名学生,教职员工141名,也是昆山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全日制小学。 学校凭借着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良的师资队伍、规范的教育管理和丰硕的办学成果,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近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江苏首家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平安学校,连续九年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一二等奖。2011年5月,学校被苏州市教育局确认为苏州大市小学教育“创新与特色”10个实践样本之一,并有幸代表苏州在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江苏省小学教育“创新与特色”论坛上作大会交流。 一、提升学校品位 不断丰富教育内涵 在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创建国际生态学校为契机,结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中关于开展“环境友好学校”的相关要求,在原来以星火生态园为依托,科技教育、坏境教育和劳技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将学校的特色高度概括凝练为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不仅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不仅是呵护生命的教育,更是以人为本,激发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它体现了一种和谐、自然、人本、民主的现代教育观,并力求达到这样的境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以此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可持续发展。 学校集民智、聚民力,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特色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不断追求绿色教育生态梦想,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日益鲜明,基本实现了“校风正、教风纯、学风浓,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市内一流、省内外有影响”的预定办学目标。 二、开辟四条渠道 打响绿色教育品牌 (一)以绿色理念打造生态课堂。 坚持通过课堂微格研究、小课题研究、推门听课、白纸备课、年级组赛课、一课三上、三课一评、网上教研、博客评选等形式,调动广大教师自觉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遵循“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规律,努力建设“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生态课堂,切实扭转一部分学生学科成绩好但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的现象,为全体学生进入中学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领教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倡用最少的时间、精力、资源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反对用降低学生在校生活质量来换取所谓的高分数。近三年,成功举办昆山市级教学观摩活动10次以上,包括苏州市级劳技教学观摩活动3次。2011年12月16日,市教研室在我校举办“高效课堂”推门听课活动,共听课128节,其中有6节是省内网上直播课,共涉及教师108名。收回评价表250张,获优秀等第248个,良好等第2个,得到市、省教研室领导专家的好评。 三年来,教师开设市级公开课226节,会教获市级以上奖项47人次,市级以上基本功竞赛和解题、命题能力竞赛获奖122人次。谈琴芳老师获全国劳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全国劳技论文评比一等奖 。杨秋华老师获全国小学英语说课比赛一等奖和教学设计一等奖,江苏省蓝天杯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夏霞、李萍和朱青组成的数学团队获全国信息技术团队赛一等奖。杨立群完成3节省名师课堂录像课拍摄任务,多名教师参与省教材、教参和其它教辅用书的编写。 (二)以绿色的理念构建生态德育。 引导做到“十个好”。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活动自己策划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活动,养成“读好书、写好字、上好课、做好操、扫好地、唱好歌、走好路、说好话、吃好饭、洗好手”的好习惯。相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加强班主任培训。开展青年班主任师徒结对活动,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定期举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议,评选优秀班主任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办好家长学校。经常开展一些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内容的家长会,收效明显。定期表彰优秀家长和优秀义工。 多年来,师生无违法违纪现象。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 (三)以绿色的理念实施生态管理。 高举科学、民主旗帜。把为师生的最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作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努力寻找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管理衔接点。在有效的引领和有价值的服务上做文章。以人为本,把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位置,把学生的成长、成人,教师的成才、成家,学校的成功、成名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谋求三者协调、快速的发展.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通过举办“办公室里的故事”演讲比赛、红歌比赛、才艺展示、教工运动会、组队旅游等文体活动,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和相互要求的团结向上的氛围。通过表彰“优秀年级组”、“绿叶奖”、“工作创新奖”和“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等,扬正气,树新风,不断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以唤起他们的工作热情。由“被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引导教师在常规工作的规范程度、重点工作的落实力度、难点问题的破解效度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速度上有新的实招、新的突破。 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重大问题、人事任免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均递交教代会通过。 探索扁平化管理模式。三年来,学校每年增加 6个班级以上,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大,学校实行了以条线管理为主,块管理为辅,条块结合,分工合作,自主创新,统筹兼顾的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成立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5名人员组成。一名副校长任组长, 1名负责教学管理,1名负责班级管理,再加2个年级组长。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设施设备建管到位。学校教育资源丰富,经费足额保障。各项建设指标都达到《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十二)》中的I类标准要求。拥有科学实验室4个,音乐教室7个,舞蹈房1个,美术教室5个,馆舍面积达464平方的图书室1个,2800平方的现代化体育馆1个,占地2997平方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星火生态园1个,劳技教室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专用多媒体教室3个,有305座的报告厅1个,少先队队室、卫生室和心理咨询室各1个,完全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建成星火电视台,校园任何地方都能实现节目网上直播。有安全监控系统主机3台,实现24小时视频监控。多年以来,学校无安全事故发生。 昆山教育局基教科、教研室先后三次组织全市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观摩我校开展的规范管理展示日活动、有效教学展示日活动、高效课堂推门听课半日展示活动,受到领导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首批苏州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学校、首批苏州市一级图书馆、苏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学校门户网站连续获得苏州市、昆山市网站评比一等奖 (四)用绿色的理念营造校园环境。 按照“充满绿色、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和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等原则,全校师生参生态校园的设计,并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对校园进行管理。每学期举办一次“红领巾义卖”活动,让学生用过的书籍、文具等得到循环利用。校园里全部安装了太阳能和风能互补的路灯。生态园里安置了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并配上文字说明;生态园灌溉用水全部实行天然水的循环使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能减碳环保教育。将校园“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四节”(节水、节电、节粮、节纸)和“两高”(校产完好率高、垃圾分类处置率高)作为评选绿色班级和绿色之星的一个重要条件。用“生态化”理念建设校园,用“人本化”理念滋润校园,用“信息化”理念提升校园,努力使校园成为花园、乐园和家园。 三、开设四个平台 推动学校绿色发展 (一)开设“绿之风”教育论坛。在论坛上,既有专家、领导的旁征博引,也有一线教师的切身体会,我们的北小教育论坛迎来的是一缕缕清新的“有效教学”的绿之风。三年来,教师在省级发表论文和获奖304篇,苏州市级69篇,昆山市级143篇。 优秀教师群体不断壮大。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成立了教师培训中心。一手抓师德,向师德要质量;一手抓师能,向师能要效能。通过自主研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校本教研形式,引领教师自觉学习、大胆实践和深刻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名校级领导,全是苏州市级及以上优秀教育工作者、昆山市级及以上学科、学术带头人。其中3名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周建新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省支教先进个人,2010年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班结业。金喆副校长,苏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 133名专任教师,本科学历95人,本科率71.4%。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64人,中高级职称占48.1%。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2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昆山市名教师3人,昆山市学科学术带头人10人,市教育能手10人,市教坛新秀16人。 (二)开展“绿之源”课堂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对不同教师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指导。提出新教师的入格培养、青年教师的升格培养、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的发展目标。 三年来,学校共招录56名新教师 。要求他们每天听一节师傅的“随堂课”,每周上一次“练兵课”、每月上一次“爬坡课”,每学期上一节“汇报课”,每一学年上一次“过关课”,以尽快缩短“磨合期”。 学校经常举办各类教学竞赛,有说课比赛、会教、解题竞赛和年级组赛课等。还邀请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浙江绍兴名师来做教学展示。同时,成批派出教师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听课,到学校跟名师听课一周等形式,让教师开眼界、增才干。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在2011年年度考核优秀的教师中,5年以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今年3月,《在希望的绿野上》正式出版,汇集3年来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公开课教案、获市级及以上一等奖论文共100多篇,计40万字。 (三)开设“绿之芽”讲坛。在上好校本教材《绿色家园》基础上,经常邀请专家开设科技创新、集邮、摄影、气象、新能源、新材料等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依托校园里占地2997平方的星火生态园,开展环境教育、科技教育和劳技教育。内设温室栽培、动物饲养、种植、堆肥、环保实践、气象观察等六个活动区。2009年,在国家环保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了“无土栽培”、“认识校园花卉树木”、“小蚯蚓大作用”、“我们生产沼气了”和“水的循环使用”等5个项目的实践和研究,2010年9月成为全国首批、江苏第一家国际生态学校。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8项,其中21个项目申报了国家专利。2008年8月,《夹竹桃提取液杀虫效果的研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9年8月,《木槿叶汁液洗涤效果的研究》作为江苏省小学组唯一的项目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年来,学校参赛的环境科学小论文在省乃至全国小学中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四)组织“绿之梦”综合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邀请部分家长和社区代表共同参与,成功开展了多届“绿之韵”艺术节、“绿之美”美术节、“绿之行”游戏节、“绿之园”小小陶吧等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丰富学生文体活动,保障了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给学生的童年留下难忘、感动瞬间。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务实奋进、开拓创新,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以“责任”培养学生习惯和兴趣,固本强基,以“本领”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基础教育的示范学校、绿色教育的特色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而努力!
暨阳小学创建于1983年8月,位于杨舍镇云盘路,是张家港市最早被命名的省级实验小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7279.38平方米,建筑面积9644.6平方米,各类专用教室齐全;共有教学班24个,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为97.4%,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81.6%,张家港市及以上骨干教师占40.8%。学校校园面积虽小,但教育视野不小,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资源,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开放式的大教育。围绕“守正出奇”这一校训,学校努力在“正”和“奇”上做文章。强调“正”,落实“定人、定时、定岗、定责”,细化优化了基础常规管理。突出“奇”,持之以恒并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易简生本”的教学改革,形成了师生共同“减负增效”的双赢课堂;以丰富多彩的“多多少年宫”活动、每月一次的“多多吉尼斯”评比为载体,着力构建“多多”文化;以每天“身体长跑”、“日记长跑”为载体,创新励志教育,提升学生的“精气神”;以每天“四读”(晨读、课前读、午间读、亲子阅读)为抓手,营造“书香校园”,带动“书香家庭”建设……近年来,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归属感、进取心不断增强,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银牌)、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游泳)学校等荣誉,连年获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被教育局确认为首批特色发展学校。暨阳实验小学校风:文明、勤奋、求实、创新暨阳实验小学教风:严谨务实、开拓创新暨阳实验小学学风:乐学守纪、善思求真暨阳实验小学校训:守正出奇
得一波灵水之厚泽,蕴一方圆融之精气,他日必将雄鸣于长空。为适应园区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完善园区教育体系,凸现园区教育优势,促进园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园区政府在园区地标金鸡湖畔投资1.8亿人民币新建了金鸡湖学校。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属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为全日制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设计规模为小学36个班,初中36个班。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与一流师资队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鲜明教育特色。占地8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000多平方米,其中有设施一流的体育中心、艺术舞台,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拥有各类创新实验室和科学探究室的科技楼。学校还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队伍。2011年9月1日,金鸡湖学校正式开学。 目前,学校已招收900余名中小学生,其中一年级7个班,二年级6个班,三、四、五年级各1个班,七年级(初一)4个班、八年级(初二)3个班。与园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建设以高标准、高起点为要求,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对接,人文与个性的完美融合,既秉承"东林书院"的设计理念,环境建设格致典雅,又融汇城市建设的现代元素,"哈佛红"式的墙面、五彩玻璃,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谐共生。学校以儒家文化为学校文化底色,将"乐己乐人乐天下"作为校训。" 乐己",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乐人 ",就是要关注他人的幸福快乐,让自我存在有利于他人乃至把助人作为快乐之本。"乐天下"则是更高的境界,承继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的民族传统。学校还确立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学校将秉承学生第一的核心理念,以成为质量著称、特色鲜明的区域名校为目标,努力培养高分高能高素质,多才多艺多视角的学生,鼓励老师走专业成长之路,课堂竞风采,文章显风流。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将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除了课程学习,学校注重培养孩子的开朗个性和才艺特长。声乐将成为金鸡湖学校的艺术特色。学校将开展每天艺术活动一小时,每周一歌等活动,并成立金鸡湖少儿艺术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将以现代教育理念与精细化管理为支撑,以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为依托,用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教育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为学校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的教育基因源于1910年前后创办的常熟县扶桑小学,正式创建于1935年,是一所有办学历史、有文化传承、有创新能力的新时期农村小学。南丰小学在几十载的办学历史中,曾经辖括近30个村级校区,是中国农村教育艰辛起步、坚韧发展、创新变革的缩影,是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奠基与保障。1935创办时校名为私立南丰初级小学,1937年经当时常熟县批准为“常熟县南丰初级小学”,八年抗战期间改名为“私立敦惠小学”。1945年,经当时常熟县政府批准改名为“常熟县南丰中心国民小学”。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有了改善,贫下中农子女有了上学的机会,入学人数增加。1953年春,由当时常熟县文教局拨款改建了校舍,配备了全部课桌和办公用具,学校更名为常熟县南丰中心小学。1962年沙洲县建县后更名为沙洲县南丰中心小学。“文革”期间(1969年2月~1972年8月中小学校合并),曾一度改为沙洲县南丰“五七”学校,之后一直为南丰中心小学。1985年撤县建市后学校更名为张家港市南丰中心小学。2009年为加快城乡一体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更名为张家港市南丰小学。同年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整体提升南丰镇教育现代水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镇党委、政府投资6000多万元易地新建南丰小学。2010年10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新校与镇科文中心进行一体化设计建造,占地面积80亩。新学校设置规模8轨48班,按省Ⅰ类标准配备,包括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艺楼,总建筑面积29000平米,学校常用面积22000多平米。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各种专用教室齐全,学校还建有高标准运动场和室内风雨操场。各班都装备了多媒体网络设备。2010年8月为充分利用南丰小学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村校的教育质量,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经教育局批准永联小学并入南丰小学,成为南丰小学永联校区。南丰小学将秉持“礼学·乐知”的教育思想,持续推动全校师生、员工遵循“讲礼·善学”之校训,坚定落实“关注每一个,上好每一课,抓实每一环”教学理念与“三四五教学管理原则”,致力于打造校本“礼乐伙伴”教育的典型。
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坐落于支塘镇任阳社区环镇北路,创建于 1913 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45 年抗战胜利,经县文教局批准,学校改称为“常熟县任阳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称为任阳中心小学。2001 年3月,在各级政府和市教委的关心下,任阳中心小学搬迁至原成人教育中心校,先后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食堂、综合办公楼、塑胶运动场、文化广场等,校舍、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学校占地面积为 29 亩,建筑面积为 8390 平方米,绿化面积 4800平方米。学校目前拥有24个教学班,学生1102人,专任教师68人。学校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已拥有自然教室、音乐教室、体育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卫生保健室、队室等专用教室。学校已安装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校园网,全部教室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学校确立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思想,制定了“队伍强、校风好、环境美、质量高”的办学目标,紧密围绕“阳光成长,快乐学习,成就每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这一办学理念,朝着教育现代化学校的方向努力。经过多年努力,在信息化建设、少先队活动、体育文艺工作等方面初具特色,先后获常熟市以上荣誉十多项。2008年通过了苏州市现代化学校的验收。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十五”期间,学校以苏州市德育课题《学习常德盛精神,促进学校三风建设》为引领,加强师德教育,逐步形成了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苦干实干精神,能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的优秀教师。近几年,学校从根本入手,立足实践,着眼未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专家引领,拓展教师视野;建立自学机制,引导学习反思;开展教学沙龙,引导同伴互助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教师的学历达标率100%,高一层次学历(大专和本科)占专任教师比例的77.3%,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2.88%。有市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名教师1人,市级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3人,辅导组教学能手12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常熟市“十佳”青年教师1人。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教学规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省“五个严格”、苏州市“三项规定”和教育部“学生一小时运动”的规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加强课程改革研究,先后申报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构筑理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观察,发展教师教育能力的研究》等十项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重视抓好课堂这一重要阵地,强化教学常规,加强教学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出成果,出人才。近几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定,在家长、社会中产生了较好的口碑,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质生源。教师发表、获奖论文200多篇,教师中有60多人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获得各类荣誉30多人次,学生有200多人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获得各类荣誉40多人次。任阳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她正紧紧依靠上级政府的领导,依托农村的办学优势,凝心聚力,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为学校明天的发展打造新的优势。
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原名昆山市玉山镇第二中心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190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中(其中3个文体班),在校学生1496人,70名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54人,占85.7%;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38人,占54.3%。 近年来,学校坚持“思想领先,教学为主,特色体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绩。1999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认真贯彻“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是“苏州市常规教育示范学校”;学校拥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2007年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的评估验收;学校认真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学校现有苏州市学术带头人1名、苏州市教坛新秀1名,昆山市学科带头人6名、昆山市学术带头人5名,昆山市“双十佳”3名,教学能手7名,教坛新秀11名;学校充分发挥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体育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先进学校”。办成一块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阵地,成为一所以“培本育才”为宗旨的“江苏名校”。
【基本概况】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市区暨阳湖畔,是一所设施设备先进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72036㎡ ,校舍建筑面积34648㎡。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完备,专用教室齐全,教育装备达到江苏省II类标准。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1397名,专任教师101名,张家港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7名。【内涵特色】学校以“水文化”为核心,以“至善”为办学灵魂,以“慕水立品 修身治学”为行动目标,学校管理求“实”,师资培养求“活”,学生发展求“特”;着力打造以“走进水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经典中领悟传承“水”精髓,用“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流水不腐”、“滴水穿石”四种精神来引导师生做到“善、容、勤、恒”;打造“立志”、“修身”、“治学”、“处世”四个主题活动篇章,努力为师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情感氛围,引领教师做善导之师,启迪学生成善进之生。手球成为学校的特色运动项目,在苏州市第十三届体育运动会中,学校男女手球队分获第二、第三名。近年来,学校“水文化”成为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底色,滋养着暨阳湖师生的心灵,学校获得了江苏省优美校园、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苏州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学校、连续五年获张家港市教育质量综合评比一等奖等。
太仓市教改实验基地、“窗口”示范学校、规模最大的小学——太仓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22年,1981年定为省首批办好的实验小学,1999年,再次通过省级考核,被正式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目前共有35个教学班,有学生1765人,教职工96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太仓市学科带头人4人,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美术等多门学科。小学高级教师45人,小学一级教师40人,分别占教师人数的50%和44。4%。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72人,占80%,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69人,占95.8%。正在参加本科学历学习的有38人。离退休教工46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学校占地面积13970平方米,拥有五幢教学活动大楼,原有4575平方米的运动场现已改建成塑胶运动场。学校校园网已经建立使用。学校的校园环境体现了深厚底蕴的格局。近年来,学校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针,坚持“着眼未来,面向全体,整体优化,个性鲜明”的素质教育总目标,强化创新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师德、学历、业务能力皆较高的青年教师群体,成为学校教改中坚。他们以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奏响素质教育主旋律;以“磨课”和校“希望杯”评优课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十百千工程”(每年评选10名十佳少年,百颗技能之星,千名文明少年)为抓手,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级级有特色,班班有课题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以校内素质教育调研为自我评估发展脉络的手段,掌握素质教育主动权;以“科研兴校”为校策,科研导教,科研促教,省 ’九五课题《新世纪小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实验研究》98年开题,99年通过省中期成果论证,2001年顺利结题。2002年4月18日,江苏省“十五”立项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心理机制及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又一次开题。由该校牵头组建的太仓市小学区域性教科研协作网络带动了太仓小学界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近三年,学校先后荣获太仓市文明单位,苏州市优秀家长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学校,苏州市拥军优属先进单位,苏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组织先进集体,省“九五”课题《中小学心理教育模式》先进实验学校,2000年我校被命名为“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华园小学,坐落于开发区中华园小区内,交通便捷,东临长江路,西靠柏庐路。中华园小学由开发区投资建造,总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50平方米,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发展规模为四轨24个班。现有计算机房、音乐室、美术室、图书馆、自然实验室、劳技室、风雨操场、塑胶跑道、摔跤房等设施。现每个班级都安装了白板设备和实物投影。中华园小学于2002年2月建成开学,现有20个班994名学生。我校在编教职员工50人。在编教师49人,学历达标10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有45人,占90%(本科39人占78%);小中高2人,占4%,小学高级教师24人,占47%;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昆山市学科带头人2名,苏州市教坛新苗2名,教学能手7名,教坛新秀10名,。学校自建校以来秉承“一切为了孩子,办家长、学生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以 “诚实、守纪、勤学、活泼”为学风,“敬业、奉献、求实、奋进”为教风,“诚信博学振兴中华”为校风。先后被评为年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平安学校”,“苏州市网上家长先进学校”、“昆山市五一巾帼标兵岗”; “苏州市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苏州市摔跤体育传统学校”“昆山市体育传统学校”。摔跤已成我校办学特色。中华园小学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不断成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