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即锡师附小,由无锡师范创建者、首任校长顾倬(述之)先生于1913年,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为蓝本筹建,是无锡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学,教育部确定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素以治学严谨,校风优良,教育质量高而在社会享有盛誉。 从八十年代中期起,锡师附小在全国率先提倡并实行“乐学教育”,倡导“让学习充满愉快”的素质教育方式,在致力于研究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积极人生态度及健全人格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在新的世纪,锡师附小更以蓬勃的朝气开拓现代基础教育之新路,勇担时代重任,铸就名校风范。 近百年来,附小虽历经社会变迁、人事更迭,但附小人始终以此为目标和动力,上下求索,孜孜不倦,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从二十年代“设计教学”、“道尔顿制”的实验到三十年代《儿童与教师》校刊的创办,从抗战后一架旧钢琴复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严家池畔始终守护着“师爱弟敬、和乐一堂”的人文情怀。 改革开放以后,附小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育人上独树一帜,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坚持“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坚持“尊重儿童,尊重个性,重视发展兴趣、特长,活动丰富多彩,学得生动活泼,愉快”的育人传统,并围绕“乐学教育”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构建了乐学教育的模式,成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七所“愉快教育”示范学校之一,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步入新的世纪,学校又以“担时代重任,铸名校风范”为目标,深化“乐学教育”研究,提出“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教育理想,不断探索现代小学教育体系的科学化,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教育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锐意改革、创新实践,初步实现由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跨越,学校处处充满着人文的气息,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呈现着智慧的生长,勃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锡师附小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以一流的办学条件、先进的办学水平,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学校1982年成为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多次获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无锡市示范家长学校、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等荣誉称号。
雅西小学位于无锡市洛社镇东边,京杭大运河畔。学校创办于1939年,原名为湾里小学,解放后改名为国庆小学。1995年雅西村委投资500万元移地重建新校舍,改名为雅西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4亩,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综合楼、生活楼、幼儿园四大部分组成。学校有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操场和20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跑道。校园内有近百种花卉树木,绿树成荫,四季常青,各种花卉争相斗艳,终年鸟语花香,被誉为“农村孩子的乐园”。小学部现有12个班级,学生500人,专任教师3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29人,占教师总数的94%。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6人,占教师总数的63%。有无锡市教学能手1人,惠山区教学能手4人,惠山区教学新秀3人。为了使农村的孩子也能受到优质的教育,学校加强硬件建设,按照惠山区优秀学校的标准,添置了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学校现有电脑60台,建成了一人一机的电脑室,安装了宽带网,实现了电脑联网,资源共享,购置了两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多媒体电化教室和音乐室、科学室、仪器室、美术室、劳技室、图书阅览室、资料室、少先队室、保健室、广播室、体育器材室等专用教室。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1000余册,学生人均20册。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满足了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的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常规管理,以陶行知为楷模,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和“讲师德、讲质量、讲成果”的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工作热情。学校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每周组织开展“七星中队”的检查评比,开展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实践,把班队还给学生,把管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班级的小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校加强教学研究,引导教师自觉投身新课程改革,为了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的关心指导下,学校开展了“生活体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顺利结题,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申报了无锡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市民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研究适合这一特殊群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促进新市民子女和本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每个学期举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邀请无锡市名教师、教学能手和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来校听课评课指导。要求教师做到“四个勤”: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勤于总结,争当学习研究型教师。近几年来有10位教师的31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教育刊物发表,有16位教师的100多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在全国、省、市、镇级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校加强活动课程建设,按照课程计划开齐上好班队、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使学校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将民间体育项目引进学校课堂,组建威风锣鼓、舞龙、功夫扇、秧歌舞、打腰鼓、武术操、抖空竹、航模、呼啦圈��滚铁环、打陀螺、花样跳绳、踢毽子、跳皮筋、踩高跷、玩沙包等十多个活动队,激发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同时参加镇和社区有关精神文明建设表演展示活动,进一步扩大学校声誉,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和品牌,我校被评定为“惠山区民间体育特色学校”。在洛社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连续三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惠山区田径运动会上,我校每年也有多个学生获得第一、二、三名的优异成绩,为洛社镇争光添彩。雅西小学历史悠久,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学校,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雅西小学先后被评为“惠山区规范化建设优秀学校”、“无锡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无锡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雅西小学校风:教学做合一雅西小学教风:教中学 学中做雅西小学学风:做中学 学中创
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创建于1989年,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跻身名校行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征程上走出了一条优质之路,奋进之路,创新之路。学校坚持“规范+特色”的办学方向,以“激励教育”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培养出了一批批素质全面的“合格+特长”的学生,也使许多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大批市、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 学校牢牢把握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多渠道、多途径探索德育新举措,“小脚丫导游团”被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扎扎实实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过硬,体艺成绩出色。作为无锡市教育界唯一的一所江苏省对外交流定点单位,学校双语氛围浓厚,先后与新加坡柏盛小学、英国艾塞克斯郡millhouse学校结为友好交流学校,多次成功举办“相约沁园”中新、中德、中英、中美国际交流活动。一枝枝鲜嫩的幼苗在沁小教育的汗水中茁壮成长,一声声由衷的感谢在学生家长的心中和口中回响,一份份教育教学荣誉和奖励昭示着沁小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双语”为载体,推进教育国际化。 沁园实小于94年开全市小学之先河,率先在低年级开设英语口语交际课程,经过十余年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英语教学已成为一大教学特色,为国际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沁园实小作为江苏省对外交流定点单位三年来大力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高质量地举办了三届“相约沁园”中新国际交流周活动。成功地举办了“相约沁园”中英、中德国际交流活动,并与新加坡柏盛小学、英国艾塞克斯郡Millhouse小学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共有300多名师生参与了中新、中英、中德、中日互访活动。国外学校与沁园实小师生互访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06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双语实验学校评比中,沁园实小脱颖而出成为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如今,学校已初步构筑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教育体系。随着沁园实小参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第一看点》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07年,市政协、市教育局领导亲临沁园实小视察国际交流和双语教学工作;08、09年,两次在省市内进行经验交流,国际交流已成为沁园实小的一大教育特色。 以“和谐发展”为理念,推动体艺2+1工程。学校坚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重视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区“育才杯”评比是年度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考核,历年来学校均能名列前三位。学校还能结合体艺“2+1”工程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努力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各种素质培养之中,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我们的成绩显著。书法、绘画方面人才济济,每年都有数百人次的书法、美术作品在区级以上各项比赛中获奖。学校合唱队多次在市合唱比赛中荣获金奖,舞蹈连续三年获市百灵鸟舞蹈比赛一等奖。为继承传统,做优特色,学校于05、06两年连续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二胡、竹笛两个民乐兴趣班,学校还组建了“快乐沁园”二胡民乐艺术团。体育方面,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总是名列前茅。代表南长区组队参加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一举夺得全市第一。学校的射击、排球、羽毛球也富有特色,颇受学生欢迎。学校还是无锡市射击训练学校培训基地,邀请市射击训练学校汪浩校长,参加过奥运会的无锡籍运动员孟刚、陈慕华担任校射击队名誉总教练,为市队校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始建于1908年,校址前身系“明华学士坊”,文化底蕴深厚。世事沧桑,人事变更,学校始终保持良好的校风,乐育英才,造福桑梓。学校现有教学班40个,学生1800多名,教工逾百人。 作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励精图治,争创一流,先后评为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爱国教育全国示范小学、全国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创新杯”优秀活动奖、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优秀实验基地、全国优秀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尝试教育全国先进单位、全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创建先进集体、江苏省苏教版教材实验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江苏省实验教学标准化学校、江苏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无锡市文明单位、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德育先进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示范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少先队信息化教育示范学校、少先队工作特别贡献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应用先进集体、优秀绿色网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先进集体、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安全文明校园、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红十字示范学校等。继学校成为省干部人事档案一级单位后,学校综合档案工作通过等级认定,达到省一级标准。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全国级立项课题2个、省级2个、市级7个。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要课题实验学校、全国信息技术幼苗培养基地、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实验基地、江苏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实验学校、江苏省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实验学校,无锡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示范点、少儿计算机证书考试NIT无锡市银牌培训基地、无锡市远程教育实验学校、无锡市“家校通”互动教育实验学校、无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实验学校、无锡市青少年科技活动方案设计与实践实验基地、无锡师范、江苏省运动学校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启动了江苏省教研室“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
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始建于1914年。现在“校友风采”中显赫陈列着2位中宣部长和6位院士等一大批名人。 学校现有60个班级,145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教育教学骨干教师达84%,教师整体素质优良,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学校愿景是使每一位教师、家长、学生都知道学校是能够满足他们教学需求的场所;共同使命是服务学生、成就师生、报效社会;共同目标是秉承“诚信”校训,营造“给思想一片飞翔天空,让学校成为精神家园”的氛围,以“理解孕育希望,平等引领未来”为承诺,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及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热爱的、家长信任的、社会满意的学校。 学校是江苏省名校、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德育科研名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平安和谐校园、全国信息技术道德示范学校。
积余学校创办于1901年,是无锡市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之一。百年来,学校以“勤勉有为,诚实守信,恒德励志”(勤、诚、恒)作为校训,确立“厚德载物、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形成“弘志创新、敬业崇学”的校风,“求真务实”的教风和“勤学好思”的学风,已成为一所人文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近几年来,学校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特色创一流”作为永恒的主题,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办学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读书活动先进集体”、“江苏省小学数学报数学竞赛团体奖”、“江苏省体育游泳传统学校”等荣誉。学校还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读写大赛省优秀组织奖、市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市百灵鸟文艺汇演一等奖、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等等,二十年来,连年被评为无锡市文明单位。新时期,积余实验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依托北塘教育的整体优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研究为着力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教、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宗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塑造学校精神,积淀内涵,彰显特色,再塑自我,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整体形态、内在机制到日常教育实践的转型性变革,精心打造百年积余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是首批省实验小学、省模范小学。前身为“宜荆经史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宜兴最早开办的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宜荆公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并迁入孔庙(实验小学城中校区)。至1937年,学校先后改名“县立第一小学”、“县立文庙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1942年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宜兴师范附属小学”。1956年改名为“城南小学”,1981年定名为宜兴市实验小学。 学校高举“真教育”旗帜,以“博健”为校训,坚持“让每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的办学宗旨,崇尚“天天看到你、处处感动你”的育人理念,弘扬“走自己的路、做智慧的人”的学校精神,遵循“以人为本、创新为本、发展为本”原则,实施“名师支撑、科研兴校、质量取胜”策略,坚定不移地走内涵与外延互动发展之路,已形成了一个本部、四所分校、三所附属幼儿园、四所教育共同体学校的超大规模教育集团。目前学校有155个班级,在校学生7454人,在职教职工438人。 历代先贤留下了“严格择师”的垂训,学校始终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建设一支高品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以此作为兴校之本。目前,学校有全国名校长1名,省特级教师3名,无锡市名教师3名,无锡市学科带头人5名,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宜兴市学科带头人6名,无锡市、宜兴市教学能手34名,无锡市、宜兴市教学新秀45名。优质的团队为学校科学和谐发展、持续高位走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创办以来,在学制试点,教材、课程改革,普及水上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多项成果,多次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学校的“小五年计划”得到了团中央和教育部的支持和表扬,在中国少先队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素质教育“薄膜效应”,影响深远;“从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艺术教育的春天”,声名远播;“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花绽枝头春意闹”,形成品牌;“自主创造教育”、“让教育走向智慧”,渐入佳境…… 学校以“基础宽厚、思维灵活、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后劲充足”为培养目标,坚持“交规律,教方法;轻负担,高质量”,积极实施“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教科研一体化”策略,“艺术教育”课题获全国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自主教育”课题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电教课题”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 自2005年,学校全力探索大规模办学集团管理的新模式,坚持“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的管理策略,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导向、激励、规范等管理功能,真正让管理激活潜能,让管理追求卓越,让管理走向智慧,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名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向江苏教育界汇报了关于《文化发展学校》、《文化发展教师》、《文化发展学生》的专题探索;2009年,《现代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江苏科技报》、江苏省名校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马晓洪校长管理智慧研讨会”,马校长作了《让管理走向智慧》的专题报告,受到了与会500余名代表的广泛赞誉。《现代教育报》、《校长》、《江苏教育研究》、《南方周末报》等报刊分别作了题为《走向真教育》、《一个有想法有办法的校长》及《隐藏在善卷洞中的长歌》等长篇专题报道,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期间,马校长赴北京、山东、湖南、河北、河南、广东等,及省内各地作了30余场专题讲座,有效提升了学校对外知名度,展示了宜兴教育形象。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无形,大音希声。文化是学校特色的坚实根基,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是学校品牌的独特魅力。在传承浸润一百多年优秀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学校于2008年开始致力于“真教育”实验研究,全力打造以“办真学、做真人、育真才、长真智”理念为核心的“真教育”文化,自觉追寻理想的教育、追寻本真的教育、追寻生态的教育,走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2010年,宜兴市教育局、《江苏科技报》和江苏省“名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首届真教育实验研讨会”,全方位展示了学校践行“真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省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2010年,学校被评为宜兴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2012年,学校被评为宜兴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 学校先后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读书读报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无锡市中小学管理规范先进学校、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宜兴市先进学校、宜兴市管理规范先进学校、宜兴市教科研先进学校、宜兴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宜兴市体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无锡市育红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爱国实业家荣德生、荣宗敬兄弟抱着“教育兴业、实业兴国”的理想先后创办了十余所学校,育红小学的前身——公益学堂与化新小学就此诞生。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多次莅临我校,进行专业指导。1926年10月9日,陶行知先生来到育红小学,在学校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写下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盛赞我校当时的办学模式与成绩,并称之为“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中国教育之新希望”。 无锡市育红小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7年7月,随着区域教育资源的调整,原育红小学与原荣巷中心小学两所百年老校合并成为今天的育红小学。目前学校由四大校区组成,分别是龙山、公益、梅园和万科,其中位于万科魅力之城中的“育红万科小学”为新办学校。 学校现共有个110教学班,293名教职员工,4400名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8%;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66%。 世纪春风化雨,百年润物无声。育红小学凝练了延续百年的办学经验,以“智爱化新、为公益民”为校训,确立了“化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即“春风化雨、日新月异”。“化新”曾是育红在过去较长时期使用的校名。“化新”理念寓意着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赢得学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教师日新月异的成长、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 围绕化新理念,学校积极营造人文化、现代化、校本化的 “化新”校园环境,构建丰富多彩的“化新”校本课程,研究、实践适合学生发展的“化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与时俱进的化新学子,努力让每个从育红走出的儿童,都能成为这样的学子—— 精神面貌:质朴方正,儒雅大气 个性特质:勇于创新,求新求异 人生境界: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化新教育”内涵丰富,目标远大,我们已经起步,相信有目标在前方,我们将自信跋涉,一路收获!
峰影小学创办于1980年,座落在风光旖丽的太湖之滨灵山胜地。拥有峰影、朝霞两个校区,40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113名教职工,两校区共占地32800平方米,是马山地区唯一的省级实验小学。多年来,峰影小学的全体员工在“实践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依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加速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推进峰影小学的整体发展”这一办学理念,辛勤跋涉求索,短短几年间完成了马山区特色学校——省教育现代化达标示范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的三次飞跃发展,并获得区课改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江苏省红旗大队、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等荣誉,成为滨湖区教育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有美丽的教学楼群,雄伟的室内体育馆,畅通的校园宽带网和闭路电视系统,另有配备齐全的微机房、舞蹈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是理想的教学园地。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63人,有市教学能手1名,市教学新秀7名,市各类优秀教师25名,先后有12名教师在省级会课、比赛中获奖,有六十余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奖,有500多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佳绩,有50多幅美术作品被选送日本、台湾参展,学校合唱队享誉全省,荣获无锡市“百灵鸟”文艺汇演“九连冠”,并获江苏省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喜看今天的峰影小学,常规管理井然有序,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教学改革锐意创新,培养了一批批有道德、有文化、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以“实践教育”为主体思想,以“领导管理实践、教师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实践”为三层面高效开展工作,以“声乐艺术、软式排球、综合实践”为三个抓手熔铸品牌特色。峰影小学“三个层面”、“三个抓手”三管齐下,以“实践教育”的理念贯穿全局,在实践教育中生成师生的生命质量,在教育实践中提升着学校的独特品位。
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创建于1905年,学校占地面积5481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136平方米,绿化面积5678平方米。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教学区,共有教学班52个,学生2232人,教师148名。2001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省实验小学。百 年的办学传统,积淀了峭小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秉承“勤勉诚朴”的校训精神,本着“创特色、争一流,建名校、育真人,”的办学目标,努力践行“为每一个孩 子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求诚、好学、活跃、向上”的校风和“诚实、守纪、勤奋、活泼”的学风以及“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的教风。科研引领,发展内涵。“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了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班组串换”机制下,小学生幸福体验活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科研成果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实验基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构筑特色,打造品牌。学校注重国际教育交流、艺术、“班组串换”、文明礼仪、生态绿色、和机器人搭建等特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社区各界人士的肯定与赞赏。近 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 位、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无锡市双语教育实验学校、无锡市平安校园、无锡市敬老先进学校、江阴市管理规范先进学校、江阴市AAA级特色学校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