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徐埠,静静地横卧在鄱阳湖之滨,都蔡公路穿镇而过,连接着景九高速公路。向远看去,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若隐若现,与古镇遥遥相望。这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一九五四年,都昌县人民政府在原袁晒小学(解放前都昌县三大著名小学之一)的基础上,决定创建徐埠中学。几经勘察,校址选在徐埠镇西侧的泗山岭上。最初的校舍是拆迁了一幢大祠堂改建而成,低矮、潮湿、阴暗,有几间还是茅草搭成的,春不遮雨、冬不挡雪。第一代徐埠中学人满腔热忱,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艰苦创业,奠定了徐埠中学的雏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埠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跻身于都昌县名牌中学的行列。恢复高考制度后那几年,高考补习班成了徐埠中学的品牌。八方学子云集徐埠,从这里起航,成功地驶向人生的彼岸。曾有一年,徐埠中学有两位学子同上清华(现在东风汽车制造厂任工程师),一时成为佳话。学校校舍不足,在徐埠镇上租了两间民房作教室,乃至在邻近的北炎乡开办了分校。徐埠中学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上创下了第一次巅峰。如今的徐埠中学,砖瓦平房、破旧危房等老式建筑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崭新、豪华、坚固的现代化公寓、教室、办公大楼。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学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与创建时期比,徐埠中学校园面积扩大了10倍,学生数由原来的200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人,教职工数翻了两番,居都昌县农村中学之首。徐埠中学的壮大发展不仅体现在数字、规模上,更深刻表现在师资水平的提升,毕业生抢手等方面。目前,学校有近20名中青年老师在读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受到一致好评。曹保平、黄岩老师分别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跨入高层学者的行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校为一批又一批农村子弟步入社会、脱贫致富、适应文明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握时代脉搏是徐埠中学始终如一的办学思想。学校先后经历了学制改革(初、高中由三年改为两年,后又由两年改三年),高中分离(一九八三年将高中部迁往都昌共大),网点兼并等教改洪流,每一次徐埠中学都是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已任。二00二年“一费制”开始实行后,经费奇缺,不能正常运转,学校依然狠抓质量不放松,全面铺开新课标改革,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徐埠中学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徐埠镇人大、都昌县教育局、县政府多次授予学校荣誉称号。二00三年,江西省教育厅几位专家微服私访徐埠中学后,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周边乡镇的家长纷纷把子女送往徐埠中学,也足以说明人民的信任、社会的认可。困难面前不气馁,成绩面前不骄傲,“敬业创新,博爱成人”是徐埠中学永不停息的追求。
该校是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首批“江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及生源培训、教学实习基地;全省规模最大的具有艺术特色的综合性学校。美术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定为全省重点建设专业,美术学科被南昌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十大名科之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8名,其中高级教师44名。拥有一批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和专业教师,其中1名省级美术学科带头人,市级美术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青年专业教学能手1名,市劳模1名,20余名全国、省、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并聘有一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高校美术专业知名教授、专家定期来校授课。 学校占地面积13866.67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教学大楼、综合大楼和现代化装备的艺术楼,建筑面积12099平方米,2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7套多媒体教学设备,5个计算机房以及6个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等。该校现有近40个教学班,在校生达千余人以上。 近几年来,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均达90%以上,本科率为73%,实现了“入学低起点,毕业高质量”,其他未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达100%,真正做到了“升学有门,就业有路”。 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批优秀的教师,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一方哺育文化、专业的沃土,这里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这里是实现理想的地方,这里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都昌县白洋中学,位于都昌县城人民路中段,校园占地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为8000m2.该校原为都昌县职业高中,1997年合并都镇中学初中班,为完全中学,为了适应县城义务教育的发展,200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改办初中,更名为白洋中学,学校设有42个教学班,六、七、八、九四个年级,现有学生3400余人,是一所建设中的花园学校。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白洋中学步入了全速发展的快车道,全体白洋人按照"理念率先,管理规范"的总要求,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荣获"江西省规范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都昌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都昌县基层先进党组织"、"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都昌县创卫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拥有标准教室45间,多媒体教室2间,语音室,实验室,仪器室,计算机室,图书室,校园广播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天网监控系统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拥有雄厚的教学人力资源,现有教职工122余人,退休教师8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平均年龄38岁,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学历60%,有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36人,整个教师队伍年富力强,敬业爱岗,积极向上,师德师风良好,在学校班子和教师的努力工作下,学校年年中考成绩不断提升,重高、普高上线人数一路攀升,教学水平充分的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美化靓丽,学校正逐步建设花园式学校,已建文化长廊48m,绿化面积达校园面积的20%,香樟翠柏,环境宜人,为探索新时期学生教育的新方法,该校设置了"学生谈心和心理咨询办公室"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成立了《白洋浪花》文学社"小白杨"合唱团、篮球队、各科兴趣小组等多个团体,学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正迎着"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园林书香环境,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目标迈进!她将成为美丽的鄱阳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应家中学地处应家乡吉安村枫树岭,交通便利,从学校创办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多年的创建之路和办学经验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学校有20个教学班,共1182位在读学生,71位教职员工。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18人,本科以上学历3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学校占地面积28000m2,约50余亩,建筑面积7025m2。配有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室、音乐舞蹈厅。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成了一幢新的男生宿舍和一幢新的综合大楼,并将投入使用。经过几任校长的励精图治,如今学校教学设施已逐步完善,校园内楼宇错落、红花馥郁,一年四季绿柳成荫、环境优雅。这里文化气息浓厚,教育教学质量在逐年上升,整个校园呈现出一片和谐、蓬勃向上的景象。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下,在以“创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的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在全县教育系统“建设城西学城,打造教育名县”的感召下,学校师生凝心聚力,奋力拼搏,众志成城。学校综合评估名列前10位,获得了“AAAA”级荣誉称号。
南昌少春中学系经南昌市教诲局[2000]34号文件批准建立的一所整日制民办完整中学。该校坐落在南昌市北京西路和东路交代口,玉带河风景区。玉带河七月通死水后,两岸绿化带绿树成荫,门生晨读时,沿着被雨水润白了的碎石小径,拾阶而行,散落在青枝绿叶当中,如同几百朵色彩各别的小花,嵌在两岸丛林中,装点得两岸绿里透红,是一道非分特别靓丽的风景线。都会的繁华,触手可及,但又阔别喧哗,清幽怡人,确是读书的好去处。 少春中学全部校园占地50多亩,建有气势恢宏的六层综合讲授楼,两栋六层具有当代气味的门生公寓,三层的多服从餐厅,另有教工宿舍和后勤处的锅炉房、发电房、东西房、保管室等犬牙交错。 理化生仪器设备均达到国度1993年公布的《装备目次》和1995年公布的《弥补目次》I类标准,当代教诲技术硬件设备及软件建设达到省教诲厅1999年公布的《装备标准》一类要求,任凭门生在尝试的天空中遨游。 黉舍装有宽带网、有线播送体系、电子监控体系。现正在筹建的校园收集,将使黉舍教诲走向了收集化、讲授化、假造化、多媒体化、长途化。黉舍占空中积虽不如某些郊区黉舍,但为教诲的鼎新和生长斥地了更加宽广广大旷达的空间。 大凡民办黉舍从创业到生长都要经历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一到高三如许一个由低到高慢慢推动的过程。而少春中学的生长却独辟门路先办高三补习班,高三,再办高1、高二;然后扩展到办初中,本年才生长到办小学、幼儿园。由低到高,先易后难,步步为营,逆流而下,成了普通民办黉舍生长的轨迹。而郑少春校长却变态规性的挑选了先难后易,先高后低,逆流而上,成了南昌市民办黉舍奇特异景。这条门路是先攻难关,正如《孙子兵法》中说的“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囊体”。这必须具有薄弱的气力,拼搏的才气才气纵横,决胜的决定信念,才气才气纵横形成朝气盎然,桃李芬菲的场合场面。 几年的沧桑,几年的光辉,记录了少春人几年来对峙的“开辟、拼搏、实干、贡献”的精力,艰苦创业,鼎新创新,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独具特性的生长之路。少春中学的疾速生长获得了各大消息媒体的极大存眷,各级带领的必定和高度赞美。完成了创业、生长、光辉的汗青性超越。
在南昌教育界,郑少春始终是一个神秘而又不甘寂寞的人物,他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用大胆而超前的办学理念,诠释着对中国基础教育新的认识,同时,也用匪夷所思的教育实践,把人们关注的目光引向了南昌少春中学。 南昌少春中学系经南昌市教育局[2000]34号文件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完全中学。该校座落在南昌市北京西路和东路交接口,玉带河风景区。玉带河七月通活水后,两岸绿化带绿树成荫,学生晨读时,沿着被雨水润白了的碎石小径,拾阶而行,散落在青枝绿叶之中,犹如几百朵颜色各异的小花,嵌在两岸丛林中,点缀得两岸绿里透红,是一道格外靓丽的风景线。都市的繁华,触手可及,但又远离喧嚣,幽静怡人,确是读书的好去处。 少春中学整个校园占地50多亩,建有气势恢宏的六层综合教学楼,两栋六层具有现代气息的学生公寓,三层的多功能餐厅,还有教工宿舍和后勤处的锅炉房、发电房、工具房、保管室等错落有致。 理化生仪器装备均达到国家1993年颁布的《配备目录》和1995年颁布的《补充目录》I类标准,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及软件配置达到省教育厅1999年颁布的《配备标准》一类要求,任凭学生在实验的天空中翱翔。 学校装有宽带网、有线广播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现正在筹建的校园网络,将使学校教育走向了网络化、教学化、虚拟化、多媒体化、远程化。学校占地面积虽不如某些郊区学校,但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大凡民办学校从创业到发展都要经历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一到高三这样一个由低到高逐步推进的过程。而少春中学的发展却独辟蹊径先办高三补习班,高三,再办高一、高二;然后扩展到办初中,今年才发展到办小学、幼儿园。由低到高,先易后难,稳扎稳打,顺流而下,成了一般民办学校发展的轨迹。而郑少春校长却反常规性的选择了先难后易,先高后低,逆流而上,成了南昌市民办学校独特奇观。这条道路是先攻难关,正如《孙子兵法》中说的“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囊体”。这必须具有雄厚的实力,拼搏的能力,决胜的信心,才能造成生机盎然,桃李芬菲的局面。 几年的沧桑,几年的辉煌,记录了少春人几年来坚持的“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少春中学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各级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实现了创业、发展、辉煌的历史性跨越。 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必须是一个好老师。这条至理名言,在少春中学得到了印证。
江西省泰和中学简称泰和中学,历史悠久,创办于1925年,当年2月经泰和县二十三个区代表会议决,创立初级中学一所,公推孙振渭为校长,并呈报省政府批准,定名为泰和县立中学校,历用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国立第十三中学、江西省天祥中学、江西省立泰和中学、江西省立泰和县联合中学、江西省泰和中学等校名。至今,历经82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薪火相传,于1962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中学,并向国家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重点中学,1979年第一批恢复为全省重点中学,1994年在全省重点中学评估中,获“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称号。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学生3181人,教职工229人,学校占地面积105亩,校舍建筑面积47400平方米。校园建设分为教学、观赏、运动、生活四大区域,布局合理,整齐,幽雅,美观,催人奋进,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整个校园。泰和中学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校友中有中科院院士潘际銮,中科院院士、世界著名的概率论专家王梓坤,在30个国家展出的著名版画家董其中,从事卫星火箭运载研究的研究员陈文俊,全国人大代表许炎莲等一大批知名人士,还有以肖旭东、严文裔、肖书海为代表的一大批留学博士。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遍布海内外各行各业的中高级人才。如今,江西省泰和中学正由历史名校向现代名校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泰和中学秉承传统,以其80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积淀,含英咀华,绽蕊吐香,继往开来,在“瞄准一个目标,塑造两个一流,突出三项建设,形成四大模式”的治校理念下,办学规范不断扩大,学校建设日新月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质量长稳步提高,学校成绩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固江中学是江西省吉安县一所历史悠久的全日制中学,学校位于固江镇境内、吉福公路旁,隔路相望,美丽的泸水河蜿蜒而过。固江中学于1958年借农舍办了一个初中班,1959年选定现址正式立校,1969年前办初级中学,1969年9月至1991年7月,为吉安县六所完中之一,1991年8月,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完中布局进行调整,将固江中学高中部搬迁至县城敦厚中学。学校占地面积达15234m2,校舍建筑面积5940m2,教学大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礼堂、实验楼、图书馆、食堂、综合楼等设施齐全,并配有一定量的电化教学及音体美教学设备。还建有一个200米标准运动场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花草树木点缀其间,典雅、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学校创办四十年来,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2000余人。其中许多升入大中专院校深造,而且造就了相当多的硕士、博士生。在海外学习、生活的,也不少,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800人,有教职工5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96%,中高级职称者占14%。为适应跨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全体师生正积极改善学校面貌,加强素质教育,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毕业生,争取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昌三中东方明珠高级中学是广东著名的东方明珠学校(在全国中小学中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保障体系国际认证)与具有百年辉煌历史、办学成就卓著的省重点中学南昌三中于2003年共同创办的一所按省级重点高中标准配置的寄宿制高级中学。 学校坐落于南昌县莲塘镇莲西路508号,交通便利,市区203路及南昌县主要公交线路途经学校门口。校园林木参天、鸟语花香、绿草如茵,是一所幽静和谐的生态式校园。建有国际水准的教学大楼,配备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实验室、电脑教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300米塑胶运动场地及各种球类场地等设施。教室配有多媒体,学生公寓全部安装空调,生态餐厅宽敞明亮,占地规模、教学条件在南昌地区均属上乘。 学校创办以来,荣获南昌市“2003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2004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05及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南昌市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先进单位”等荣誉。2008年被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评为“南昌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学校”,同时被市教育局、市妇女联合会联合授予“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实验基地”,成为全市9所德育示范学校、全市20所网上家长学校优秀实验基地之一。
江西省婺源天佑中学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之一。其前身是以朱熹的号命名的“紫阳初级中学”,始创于1924年,1938年改名为“婺源县立中学”,1958年易名为“婺源中学”。1983年作为婺源中学高中部落址于紫阳镇天佑路6号,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婺源二中,为纪念祖籍婺源的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科学家詹天佑先生,激励青少年求知报国、勇攀科学高峰的壮志,1993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天佑中学”。学校于2007年8月整体迁入由政府全额投资建造的新校区。天佑中学新校区座落在婺源县紫阳镇园丁路,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幽雅宁静,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分为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四大区域。建筑设施有教学楼四栋(教室92间)、实验楼、图书馆、报告厅、学生宿舍楼5栋(可住2600名学生)、学生食堂(可容纳两千多名学生同时就餐)、标准田径场、篮球场12个、排球场及乒乓球场等,并且校前广场、叠水广场和升旗广场美丽壮观。学校规划合理,教学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是全省、全市最美的校园之一,也是最为理想的求学之地。 学校现有70个教学班,学生四千余人,在编教职工229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0人,中级教师65人,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天佑中学一直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一直探索推行素质教育,一直在思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鲜明地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要高考质量的理念,学校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来抓,把体育、美育及音乐作特色来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学风校风越来越淳朴,音体美工作逐渐形成品牌,如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普法先进集体,全市中学生蓝球赛04年获第二名,05年获第四名,多人次参加市中学生舞蹈演唱比赛并获奖,每年举办全校运动会及元旦晚会现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规范管理,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严在问责。近年来,在该县的部分优质生源被分流到其他学校就读的情况下,天佑中学仍然在多年高考中名列全市前茅、全省前列,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佳绩。婺源天佑中学近五年来,每年一个台阶,从没有停止攀登的步伐。2003年,天佑中学高考录取人数和考生比均居全市前茅,其中应届理科二本以上人数首次位居全市重点中学第一。2004年,除整体成绩继续上升外,文科应届生戴翔,理科应届生林志华被清华大学录取,理科应届生叶丽华被北京大学录取,600分以上人数138人,多项指标居全市第一。2005年全省高考大盘点,天佑中学文科居全省第十三名,全市第一,理科居全省第十四名,全市第二。有5人超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其中应届生程愈被北京大学录取,应届文理科上二本以上人数居全市重点中学第一。2006年高考天佑中学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汪文灿(上饶市理科第一名)、李元丰、董辰晨(上饶市文科应届第一名)录取在清华大学,齐洪、余五林、江晓丹录取在北京大学。录取清华、北大人数占全市1/3,应届600分以上人数位居全市第一。2007年,天佑中学高考再奏凯歌,徐静秋同学以658分勇夺全省文科榜眼、全市文科状元,胡舒同学以658分(含加分)并列全省文科第二名,应届文科600分以上人数21人,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其中徐静秋被北京大学录取,胡舒、詹翔宇被清华大学录取,录取清华、北大人数并列全市第一。2008年高考我校再创上饶市历史新高,9人录取清华北大,堪称奇迹,影响极大:上600分以上人数17人(全县19人),占全市五分之一。文科谌斌同学以620分勇夺市状元,名列全省第5名。全省前24名,我校占4名,其中余洪同学618分名列省第9名,汪铭瑞同学609分名列省第19名,孙超同学606分名列省第24名。全市前6名,我校占了5名。理科江灏同学以642分勇夺市榜眼、县状元,名列全省第28名。全省前62名,我校占4名,其中程思亮同学635分名列省第50名,余煊、黄超同学632分并列省第62名。全市前14名我校占6名。我校上一本线人数达253人,二本线以上人数达656人,再创历史新高。2003-2008年,该校二本上线人数逐年攀升:2003年336人,2004年435人,2005年484人,2006年594人,2007年535人,2008年656人(均不含体艺类考生)。此外,该校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近几年无论是获奖级别还是团体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其中2008届应届生江灏同学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165分荣获全省第三名,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高中奥赛冬令营,并获国家奥赛铜牌,开婺源之先河。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