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敦化路小学始建于1985年,前身是西吴家村小学,1995年8月随着海泊河两岸改造,拆迁搬进了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北侧,敦化路小区中心的新校舍。1996年1月8日经市北区政府同意,更名为青岛敦化路小学。 我校现有教学班17个,学生558人,教师5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1人,小学一级教师35人;拥有大学学历的教师34人,大专学历的18人,学历达标率100%。图书室藏书藏书21386册,新增图书2280册,生均图书40册。学校现占地面积为9241平方米,校园内环境优美,绿树环绕,新近铺设的环形塑胶跑道,成为我校的又一亮点;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内设有24个普通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自然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16个专用处室,闭路电视、“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系统配置齐备,各类设施器材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着眼终身”的办学思想,以“现代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以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促进科技特色发展,营造和谐、愉悦、自主、开放的人文环境,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自2001年学校被授予“山东省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称号以来,科技教育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获航海模型比赛优秀组织奖、航天模型全国总决赛最佳组织奖,市北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市北区创造优秀组织奖。随着教科研课题“小学现代科技教育系列活动设计与研究”的深入实施,教师撰写的论文、设计的科技活动方案、执教的现代科技课在全国、省分获一、二、三等奖。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激起了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200余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区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奖。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另外,学校与市北区交警大队联手,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交通法规教育及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2005年度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实践活动奖”、“山东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青岛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学校还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航海模型训练基地”、“市北区科技特色学校”“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 2007年6月,敦化路小学被命名为青岛市帆船运动特色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健全了管理机制,创设了浓郁的帆船氛围。 学校将“帆船”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研发了《走近帆船》系列校本教材,进行了“一操”(帆船手势操)、“一卡”(OP机帆船纸折卡)、“一棋”(帆船游戏棋)“三个一”实践活动的开发和普及,举行了“我和帆船有个约会”等系列展示活动。成功举办了“千帆竞发2008”青岛市帆船运动特色学校、青少年帆船俱乐部学校现场会。学校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帆船特色学校,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青岛日报、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财经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工作进行了报道。 “春风化雨润心田",我校全体教师将不遗余力,团结协作,耕耘一方乐土,尽全力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是崂山区委、区政府为实现优质化教育投资建立的一所实验性、示范性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9873.9方米,建筑面积22697平方米,设计规模为小学30个班,初中18个班,2013年计划招收小学一年级5个班,七年级4个班,全部与国际接轨实行小班化教学。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达现代化学校标准,各功能教室齐全,信息技术装备完善,小学部和初中部各建有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标准塑胶跑道。学校名师云集、人才雄厚,办学理念先进,为创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们的校长 崔仁波,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市人大代表。1995年任平度市前楼乡前楼中学校长,历任平度市蓼兰镇蓼兰中学校长,平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现任青岛市崂山育才学校校长。先后荣获平度市十大杰出青年、青岛市优秀校长、青岛市优秀教学管理者、青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山东省十佳创新校长提名奖等荣誉称号,首届“齐鲁名校长”。出版《探究式学与教策略》、《我的民主教育思想》、《探索耕耘》《民主教育的守望》教育专著四部,主编出版《给学生以成长的智慧》、《爱心见证品质》、《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等11部教育教学书籍,获省级教科研成果奖多次,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山东分会理事和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课改名校联盟副理事长。在担任平度实验中学校长以来,带领学校获得“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市级荣誉称号100余项;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初中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等省级荣誉称号30余项;获得“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课改名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0余项。其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管理经验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现场会上交流,《中国教育报》、山东省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现代教育导报》及《中国基础教育》等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实现了其教育理论向更高层次的跨越。 二、校长对您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为了孩子们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我们的学校务必追求办学有特色、发展有风格。一所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个性,才能培养创新人才。而要想形成办学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坚持,需要努力。打造学校特色,铸造教育品牌,一直是我的理想与追求。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发展才是不变的真理。既然接受了挑战,就要一直勇往直前。”要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学习才能开创未来;只有宁静,才能致远,只有静心思考,保持平常心,才能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祝愿我们的学校,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定位一流,创新发展,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三、雄厚的师资 “人才兴校”战略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现有的34名教师选聘于国内、区内。其中国内名师、骨干教师11名、区内优秀教师13名,全国高校优秀毕业学生10名。34名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省教学技术能手2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市优质课一等奖4人,青岛市专业人才4名,崂山区教学能手8人,骨干教师均开设过市、区级公开课或研究课,多人具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校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实施特色化课程与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更能重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让“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快乐成长”的教育理想落到实处。
私立青岛大路小学创建于1995年,是一所走读、寄宿相结合的全日制小学。其前身为青岛师范学校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创办的“青岛师范实验学校”,1997年更名为私立青岛大路小学,仍由青岛师范学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和老校友集体办学。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支部和教育工会对学校工作实行保证和监督作用。 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依法办学,以质量为本,高效服务,突出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学校内设机构齐全,全校有教职工42人,现在校学生1至6年级260余名,其中寄宿生60余名。根据教育法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学生修业期满、经考核,凡操行评定合格,学习成绩及格,发给青岛市统一的小学毕业证书。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升初中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在任课教师中,“小教”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及近期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占90%,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及教学能手占80%。他们坚持“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研讨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全校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优秀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管理严格,校风良好,教学严谨,设有100个床位的学生宿舍,室内整洁卫生,配有空调、暖气、淋浴器、冰箱、室内电话及全部床上用品。有多名具有爱心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职生活教师照顾学生的衣食起居,一流的服务质量已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学校设有符合标准的伙房,齐全的炊具设备和热心的服务人员,按照上级对少年儿童的营养要求合理配餐,为学生提供营养饮食,学生午餐自愿就餐率达到100%。 建校13年来,学校以德育为先,突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养成教育。在沂蒙山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即墨市刘家庄周浩然烈士纪念园建立了挂牌的德育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到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还建立了劳动教育制度,每年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三秋”、“三夏”劳动实践。被区教体局评为德育特色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了“真情爱生”的服务品牌。从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保护学生的安全、尊重学生家长、经常与家长保持沟通和真情为家长服务等八个方面落实服务品牌。被市教育局评为民办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有学生班车通往北村、浮山后、洪山坡、错埠岭等区域,以便利东部学生走读。为照顾有特殊困难的家长,孩子可以在学校托管到晚上7点,可在学校吃晚饭,同住校生一起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 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特长,举办了“大路艺术专修学校”。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上课。艺校已开设舞蹈班、儿童画、素描、书法、围棋、跆拳道、古筝、钢琴、二胡、电子琴、手风琴、写作指导、趣味数学和快乐英语等学科,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学。艺校目前在校生有400多人(次)。
青岛榉园学校创建于2004年7月,位于美丽的青岛前海海滨,占地面积458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目前,学校拥有27个教学班,学生1026名,教职工70多人。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办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质量优质,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多年来,学校进行了情趣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探索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前,学校的发展跃上了新的起点,力求办一所“厚基础、高品位、国际化”的个性化教育的学校。要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扎实、深厚的小学阶段基础;要培养高品位的未来生活创造者,拥有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全面扎实的艺体素养。要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全面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以理想和责任实现立德树人;要以国际前沿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在小学教育国际化上具有引领作用;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通过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私人导师、定制化的教学支持、小班化的教学,让学校教育充分适合每一个学生独特的需要。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有品位的未来生活的创造者。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坚守,有理想追求,有学识能力,有生活情趣和审美素养,能掌控自己情绪并持续自我激励的人。每一个学生能主动地去选择生活、去创造生活,利用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让生活更加美好、让人生更加精彩。学校先后荣获“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教育管理先进单位”“青岛市教育局先进集体”“青岛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青岛市民办普通中小学A级学校”“青岛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青岛市十大最具影响力学校”“市南区体育改制先进单位”“市南区文艺工作先进单位”“市南区教体局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市南区特色学校建设优秀单位”“市南区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市南区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学校的合唱、绘画、舞蹈、戏剧、器乐、排球、跆拳道、篮球、国际象棋等社团,也在国家、省、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青岛大名路小学始建于1964年,改建于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1976.68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689.83平方米,是一所充满现代气息的市级规范化学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525人,在职教师54名,大学以上学历及在读率为56 %,其中1名硕士研究生,四名教师获学士学位。教师中获市、区荣誉称号的有31人,其中市德育先进2人,市优秀专业人才3人,区优秀教师、专业人才、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26人,全校教师有250多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区教学论文奖。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切”的宗旨,大力实施“以人为本,赏识激励为主,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思想,在抓管理、建队伍、求质量、谋发展上做文章。学校注重科学管理、真情融教、德润童心,并且向着“质量高,服务好,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品牌化学校迈进,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生质量优良化。 几年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优秀单位、省电教示范学校、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省航海模型示范学校、市规范化学校、市文明单位、市课外文体示范校、市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市优秀少年军校、市优秀家长学校、区规范化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精神文明单位、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二十多项殊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多次在省市区会议上交流,并被青岛电视台
青岛上臧小学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桃花园中,是李沧区东部一所山村小学。经李沧区人民政府批准,于2003年10月13日更名为“青岛广水路小学”。1988年改造薄弱的旧校建成仅两层教学楼(共16个教室),2000年又进行扩建,新建了实验楼。学校占地面积为86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47平方米。绿化面积占995.6平方米,硬化面积1230平方米。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5人,分别来自上臧、戴家、长涧、炉房四个自然村。 目前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6人,分别来自上臧、戴家、长涧、炉房四个自然村。教职工2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2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10人。 近几年,在区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臧、戴家、长涧、炉房四村居委会和各友邻单位的鼎立支持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校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依法治教示范校”“青岛市规范化少先队”,“李沧区规范化学校”, “李沧区教体局先进党支部”。在教师队伍中,青岛市优秀教师2人,青岛市德育先进2人,李沧区优秀教师5人。区级教学能手3人。名师班一人,先后有70余篇论文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市政府马论业副市长、市教育局杜小悌局长、市教研室、区人大、区政协的领导多次到我校进行视察指导,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