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该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会创办的“华童公学”,初建时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8月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民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学校拥有图书馆、电脑专用教室、语音专用教室、科常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化教室、业余电台等一系列专用设施。2002年在区“校校通”规划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 目前有44个教学班,学生1583人,全校教职员工147人,其中教师127人。学校拥有一个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班子成员老、中、青三结合,作风严谨,勇于创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师资队伍。历年来,学校获得的各级各类称号有: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等。 学校以科研为抓手,开展了“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并在课题中充分渗透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师资力量: 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75人,占教师总数的61.4%。 从教师学历层次看: 进修研究生课程的有1人;大学本科学历(含在读)共有25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学历. 从各项教学比赛结果看: 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市、区教学评比、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等频频得奖。
该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会创办的“华童公学”,初建时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8月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民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 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学校拥有图书馆、电脑专用教室、语音专用教室、科常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化教室、业余电台等一系列专用设施。2002年在区“校校通”规划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
丽园路第一小学,位于上海卢湾区丽园路,是区素质教育实施基地,把小班化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 学校课题“个别化教学”被列为区、市教育科研课题。分层教学、作业面批、试卷分ABC等教育改革在区、市有一定影响。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英语节。 丽一是市教委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在卢湾区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区教育局对“小班化教育”教学设施进行投资。实施五年以来,不仅一至五年级的学生班额都在25人左右,设施按小班化教育要求配置,而且都实施了小班化教育。目前有23个班,近600名学生。 书法是学校的特色之一。为推进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潮,每周一、五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练钢笔字。中高年级每班都有自己的小小篮球队,学生们会组织、会练、会赛、会判,低年级篮球兴趣队的基本功已是有模有样。学校的两支篮球队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篮球基本功技术。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市、区举办各级竞赛中,共荣获77多项奖项。学生也多次荣获全国、市、区比赛等奖。其中,在近年参加卢湾区中小学模型技能测试中有21人次获得“特长生”、有49人获得“爱好者”等证书,有15名学生进入卢湾中学特色班。
丽园路第三小学创建于1961年,校址在上海市卢湾区斜土路265弄30号。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办学理念,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学校是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首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群体项目先进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群体先进单位、区德育先进集体、区文明单位,原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曾亲自为我校揭牌。学校还被教育局推荐为区凝聚力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A级单位。学校师资队伍整齐,现有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96以上,校、区级骨干占教师数的27,并拥有参加国家级骨干培训的教师、市区园丁奖获得者、区青年学科带头人、区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优秀团员、区学科中心组组长等。学校办学成绩显著:近年来各学科教师在全国、市、区教学论文、课件等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有几十人次的文章、论文获奖并在全国、市区级刊物上发表。我校青年教师在全国、市、区教学竞赛中,分别荣获各学科的一、二、三等奖。学校是“中国创造教育学会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单位、学校、社区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
新昌路小学地处上海市中心,建筑面积2903平方米。五层教学大楼装修一新,教学设备一流。有多功能观摩教室、计算机房、自然实验室、音乐室、形体训练房、图书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学校按照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配置教学设施。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与学校各教室连通,中心控制室配备五套转播系统,各教室与中心控制室可进行双向遥控选择,中心控制室还配有多媒体软件制作机,可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功能观摩教室配有实物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施。
新晖中学是教育挽救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及有一定心理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的特殊学校。它同时承担着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艰巨任务,这对稳定中小学的教育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的构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多层次合格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于1961年底创办,是全国较早创办的几所工读学校之一。1985年为开辟早控早防的新途径,探索工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上海市最早开办了初级职业技术学校。90年代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海市率先兴办了第一所以工读教育为主要职能,融早控早防、心理指导和职业培训为一体,一校五部制(卢湾工读下设工读部、家教部、职教部、校外工作部和心理咨询部)为模式的新型的寄宿制学校。 工读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整个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一个部分,由于主客观原因,这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心理行为偏差,并沾有不良行为,有的已经达到了违法或轻微犯罪的程度,多属于“两难”、“两无”(即学校教育难、家庭教育难;学校无法管、家庭无力管)学生,是义务教育中的一群特殊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一般把他们分为工读生、工读预备生、立卡帮教生、家教托管生等几类。工读教育从挽救、教育、转化的立场出发,对这样的特殊学生群体,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成长,使每朵“受病害”的花朵得到精心护理,而重吐芬芳。
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创办于1889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前身为惠中学塾,清光绪十五年,美国安息浸礼会创设。光绪二十三年改惠中书元。当时分男女两校,男校设高小、初中及高中部,女校设初中及高小。由美籍牧师台物史夫妇分任校长。1931年立案,1942年合并,定名私立惠中中学。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与教会脱离,改名为公立五爱中学根据82年宪法第二十四条“爱护公共财物”又改为“爱社会主义”。1978年9月,学校被定为区重点中学,1991年香港企业家李惠利先生捐资人民币100万元助建教学楼,1992年改名李惠利中学。学校现任校长赵燕凌,党支部副书记蒋玉华,副校长蒋玉华、钟斌。学校地址肇周路420号,地处市区东南交通枢纽的斜桥。南浦大桥建成后,与大桥配套的交通干道在学校南侧由东向西延伸。学校占地面积10168平方米,建筑面积13546平方米。学校现有电脑房、语音室、理化生各学科实验室、美术室、电子阅览室、音乐室等12个专用教室,同时还设有合唱、舞蹈、民乐、管乐等专用排练室。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开放办学、发展个性特长、培养未来人才”的办学思想;“艺术见长、和谐发展”的学校特色;把“和谐发展+个性特长=未来人才”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正朝着“开放办学、严谨治学、发展品牌、力创名校”的学校总目标发展。学校现为联合国教文科组织“EPD”项目实验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教委教材课程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优秀书架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上海市第二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卢湾区素质教育实验校、上海市卢湾区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卢湾区素质教育实验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托人本,师生互动发展;构建校本,自主特色发展;注重成本,科学高效发展。”的办学思路,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凸显品牌特色。学校坚持开放型、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并举,已形成“艺术见长,和谐发展”的学校特色。综合改革初见成效,课改实践日趋成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努力凸现艺术等校园特色氛围,搭建“学生艺术才华展示周周演”舞台,规划学校艺术环境布局,让师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吸引。学校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书画社等各学生艺术社团经常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融入社区。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前身为上海市第六中学,于2003年更名而成。原市六中学具有13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遵循“晓知明理,多才多艺”的校训,传承格致中学“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科学、严谨”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确立“学会做人,学会读书”的教育理念,倡导“务实、崇本、求新”的教风,形成“勤学、多思、善问”的学风,充分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提高的和谐统一,为社会源源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中心,毗邻南京路,占地5600m2、建筑面积13800m2,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视听中心、多功能控制中心等。学校系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学业管理与评价研究所基地学校,上海市少年科学院中心组成员单位等荣誉称号。格致中学和原市六中学都是享有盛誉的百年老校,都是我区宝贵的教育资源,世纪耕耘,功勋卓著。尤其是格致中学,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相当高的知名高和美誉度。为顺应新形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为充分发挥格致中学的品牌效应,让条件好的初级中学主动衔接名校的示范与辐射,在更大范围有机继承优秀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把格致的品牌做得更大、更强、更优,社会信赖并选择了原市六中学,作为格致初级中学,融汇两所学校的优势,合为更大的优势。
上海市比乐中学由黄炎培、孙起孟等著名教育家创建于1946年。目前,比乐中学是卢湾区唯一的公立完中,现有初、高中共29个班,(其中初中16个班)800多名学生,教职工近120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比乐中学作为上海市一期、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试点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现为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射箭重点学校、卢湾区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卢湾区文明单位、卢湾区科技特色学校,近年来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普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获得“卢湾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卢湾区教学成绩显著表彰、表扬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有一个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领导班子,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工作踏实的优秀教师队伍,全校专职教师有90名,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23名;中高级教师占82%;2名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先进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完中,让高品质的中学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高品位的专业生活激发教师自我更新,让高雅的学校文化与高尚的城区文明共同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使比乐中学的学生成长为“自觉主动、追求高尚”的当代新人。比乐中学校名由来:比乐中学由我国著名的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孙起孟先生等于1946年所创建。校名取自爱国教育家、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马相伯先生于1930年为中华职教社礼堂的题名——“比乐堂”。“比乐”一词,源自《易经·杂卦》。“比”字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名。《易经·比卦第八》(原文:“比:吉。”)指出:“比”卦象征亲密无间、相亲相辅、团结互助,预示着吉祥。《易经·杂卦》原文所述的“比乐”意指“‘快乐’是‘比’卦蕴涵的意义”。马相伯先生对“比乐堂”的解释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惟有群,然后能乐。”[1]可见,“比乐”被赋予“亲群合众,故得快乐”的含义。“比乐”被赋予这样的含义,仍得益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据《礼记·乐记》所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武舞)羽旄(文舞)谓之乐”;《文心雕龙·情采》则有:“五音比而成韶(舜乐)夏(禹乐)”。其中“比”字作比次、协调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均可以理解为:音乐要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谐,才能演奏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乐曲。《礼记·乐记》则在多处论及:音乐是人的欢乐情绪之表达,也因其可以感化人心而为圣人所喜欢。据此,可以从“比乐”这一校名中生成“亲群合众,故得快乐”、“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谐”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先后催发了多种有价值的教育主张。比乐中学历史沿革:1946年8月——学校创办,校址在雁荡路80号。1949年8月——“青年中学”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址淮海中路553号。1951年8月——“明德女中”并入比乐中学。1956年1月——比乐中学改为公立学校。1958年8月——“崇实中学”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址淮海中路375号。1993年1月——学校临时迁到建国西路154号。1995年8月——“新华中学”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址崇德路43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