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地处市中心,是一所高质量的精品初级中学。 向明初级中学原属上海市向明中学。向明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目前已通过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评审。向明中学历史悠久,是沪上百年老校,她的前身是震旦大学男、女附中和晓光中学。震旦附中由清末著名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于1902年创建。1996年6月,向明中学初中部由于高、初中脱钩后组建为公办转制学校——上海市永明中学。2004年2月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永明中学又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校长由向明中学副校长刘进丁兼任、郭秀英为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仍为公办转制的初级中学。 向明初级中学依托向明中学,传承向明的“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创造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以信息化推进学校的现代化;通过两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目标,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推进、共同卓越。 向明中学为加强管理,促进向明初级中学的发展,近期推出四个一体化的具体举措: 1、初高中管理一体化。筹备建立向明教育联合体,设立理事会,现联合体有向明高中、向明初中,以后将进一步发展,使向明教育园区建设更进一步具体化,使办学管理的实效性有新的突破。 2、初、高中教师队伍优化建设一体化。两校教师实行柔性流动,优化组合,整体提高。现已有向明高中聘请的外籍教师到初中任教;现已有向明资深教师到初中开设讲座。加强现代科技信息设备配置,使学校信息化教育向现代化,迈出坚实的一步,从而以现代教育信息化推进学校优质化。 3、初、高中生源一体化。有步骤地安排初中学生到向明高中听课,高中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教育资源向初中学生开放;扩大初中优秀毕业生破格直升向明高中的比例。加强两校优秀运动员交流,一部分体育拔尖后备人才破格直升高中。 4、初、高中科研一体化。筹建初高中科研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日前,将“中心城区智优儿童创造实验能力培养”的课题联合申报上海市级科研课题。 向明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20个,各年级设有2个创新教育试验班,在校学生数837人,学校师资大部分来自于原向明中学初中部,任职教师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人数43%左右。学校设有各类实验室,并设有美术、音乐、打字、劳技、计算机等专用教室,新建学校图书室有14000册各类藏书和几十种杂志报刊。 向明初级中学秉承向明中学“创造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凸现“创造教育”的特色,进行“中心城区智优儿童创造实验能力培养”的试验。使学生在计算机、数学、英语和科技等学科的学习上领先一步,在完成统一教学进度的同时,精选其他教材,加深、拓展。有序开发智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上,以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突破口,以“精讲+多练+互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从“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要求出发,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制约,自我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又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校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素质教育活动,让全体学生学得更多,更新,更活,更好。对有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学金,予以表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参加选修和探究性活动。开设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室,专项设备专用等,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整个校园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在持续发展,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 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始终名列前茅,保持一流水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办学成效显著,成绩斐然。 转制七年来,我校已评为少先队全国雏鹰大队光荣称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称号,市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区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区科技特色学校,区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到2003年底,我校已有1239人次获得区级以上涉及学科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竞赛等第奖。其中获全国奖194人次,市级奖485人次,区级奖560人次。学校培养了全国第一届全国科学院小院士吴雯婷、市雏鹰十佳好少年徐惟捷、全国创造发明金奖获得者俞程、通信怀信息技术比赛特等奖获得者杨秉源、全国希望杯初中数学一等奖获得者唐云清、“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上海市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女子初中甲组第一名等优秀成绩。
上海市清华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38年的弘毅中学和励志中学,1958年两校合并为红星中学,1985年更名为清华中学。1996年至今几经区教育局和学校努力调整充实,教育设施日益完善,已成为一所集多媒体、网络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学校。学校地处茂名南路复兴中路,西邻陕南村,东对茂名坊,北靠淮海路,南望文化广场。苍虬有力的黄荆树及枝叶繁茂的古藤为校园增添了许多亮色,校园环境优雅,周边居民文化素质较高,地域文化气氛浓郁,有很好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 清华中学推崇让每个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现代技术教育,逐年稳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清华中学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提出了“四会”,即把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新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作为德育主渠道班主任的能力水平,提出将爱心、责任心融于班主任工作;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编写了《清华中学家庭教育参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学生风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个性特长;通过校班会课、政治课、团校等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的人;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逐年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经常开展教学研究及竞赛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已拥有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管理队伍和教学严谨、敬岗爱业的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比例达到62%。汇集了一批区青年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和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多名青年教师在全区公开教学比赛中获奖,这支队伍已成为教师队伍的领头雁。 三、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现代技术教育是逐年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学校拥有标准的塑胶操场、篮球场、机房、多功能室、多媒体教室,拥有四万册藏书量的图书馆及各类实验室,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提供学生充足的学习资源。同时学校在每个班级中放置电脑设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获得信息,提供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学校着眼未来,注重整合、普及、应用现代信息科技,为每位教师配置了电脑,教师运用电脑备课、上课已成为普遍现象,扩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效率,从而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制度是逐年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制定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负责意识,加强学生学习成绩的跟踪管理,设立了“清华中学奖学金制度” 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大力开展拓展型课程及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不断探究的品质,逐步提高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003年度我校设置了拓展型课程近三十个,确立了研究型学习课题近三十个。力争让我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创造实践中成长。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尤其是在各级各类乒乓赛与青少年科技活动及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1-2003年,学校在国家及市区级比赛中共获得近50项国家及市级奖励,60多个区级奖励,其中有“希望杯”全国数学比赛三等奖和全国创新能力大赛三等奖,有全国青少年业余电台锦标赛初中组第五名等。高水平发展乒乓球运动是学校的特色,在近三年的各级体育比赛中,学校共获得32次市区级奖励,乒乓球比赛多次囊括前三名,其中2001年、2003年获得全市基层中学乒乓球比赛女子初中组第二名和男子初中组第一名,2002年获全国重点乒乓球单位女子组单打第一名和第四名。我们的校运动员不仅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文化课成绩也没有落后,不少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向明、敬业等重点中学继续深造。 学校确立了以科研促教育的方针,引导教师走创新性、科研型之路。近几年,学校参与国家、市级课题研究四个,承担区级课题五个,自主开发课题二十多个,在区级以上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二十多篇,编辑本校论文集两本,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学校,2003年又成为上海师大国家级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学校的教育科研给教改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2学年度荣获了由区教育局颁发的教学成绩优良单位奖励,2003年度初三年级教学成绩在公立学校中名列前茅。 同时在近三年的中考中,有114名初三考生考入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南洋模范中学、延安中学、大同中学、向明中学、市西中学、进才中学、上师大附中、市三女中、七宝中学、杨浦中学等市重点高中,高中录取率达到60%,市、区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达35%。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今天的学子,明天的骄子。在新的一年,清华中学的全体师生将齐心协力,锐意进取。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再创佳绩。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是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是市重点中学,也是市教委首批命名二十八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自2000年2月起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办学,并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学校现任校长郑延定,党总支书记周昭忠。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名,学科带头人5名,高级教师54名。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严谨、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为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我校学生曾多次在国家、市、区各项学科竞技比赛中获大奖。 “追求每个学生的更好发展”是学校的办学理。“外语先行,综合发展”,建一流名校,创特色示范校是学校近期的办学目标。学校自从与上外合作办学以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互派教师进行访问、讲学,形成了浓厚的外语教学的氛围,是一所外语特色十分显著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外语学习成绩优秀,能力提高,参加外语比赛屡屡获奖。学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招收全国班,在全国也有知名度。 今日之大境,已经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学校教职工以“责任为基,诚信为本,崇尚师德,追求高质”,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较强,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的大境学子为目标,全校呈现了一派勃勃生机。我们真诚地张开双臂,欢迎全市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我校学习,学校将把你们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一流人才。
上海市第六十二中学是所公立完全中学,历史经典名校。学校坐落于市中心人民广场西侧,初建于1931年。学校占地539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各类实验室、阅览室、健身房、多谋体教室、电脑房和校园网等设备一应俱全。学校规模宏大,现有初高中47个教学班(高中13班,初中34班),学生1800多名,在编教职工181名,高级教师29名,中级教师82名。 学校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长期来以“完中第一”为奋斗目标,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学校重视发展外语教育特色,在发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上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长期坚持开设德语、法语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校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市、区各项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物等学科竞赛中成果累累,在体育、环保教育、健康促进和青少年集邮等方面更是屡屡获奖。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为代表的六十二中学众多优秀毕业生为母校赢得良好声誉。 目前,获“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活动”一等奖的老师、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的老师接连出现。学校名师云集,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中小学德育课教师1名,黄浦区学科带头人2名,黄浦区骨干教师6名,校级名师30名。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年龄层次衔接、整体素质优化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2000年学校被首批评为“上海市绿色学校”,2003年学校经验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学校。近年来,学校还连续被评为“黄浦区文明单位”、“上海市女职工先进集体”、“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学校”、“上海市无烟学校”、“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等荣誉。为适应新一期课改,顺应社会需求,学校正以创建绿色品牌学校为目标,努力塑造学生“金的人格,铁的纪律”,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向上。
上海市第八中学创建于1861年,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其夫人来沪创办的“清心书院”。1918年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1953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1969年起兼收男生,遂改称为“上海市第八中学”。1978年后由南市区政府批准为区重点中学。2012年3月,上海市教委批复同意我校开设“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研究男生成长规律,探索适合男生特点的课程方案和教育内容,形成体现男生特点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创设有利于男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我校秉承“以诚养德,以静修业”的校训,以“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为办学理念,努力传承和开创以“智诚”为特色的学校教育,培育“浩然正气,乐学善思”的优秀学子。学校坐落于南浦大桥西堍,占地18300平方米,绿地面积4970平方米。校园内环境幽雅,古树繁茂。学校现有25个班级,近千名学生,是黄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外事接待单位。学校近年来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七连冠。学校硬件设施一流。五栋大楼宽敞明亮,融现代与传统为一体,标准教室均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拥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教育教学专用教室。图书馆馆藏丰富,校园网迅捷流畅,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长卢起升是首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培训基地学员,第五期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研修班成员;曾获2007年“上海市园丁奖”、200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由卢校长主持的国家级课题《高中“增效减负”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操作》被评为2010年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学校拥有高效沉稳的高级教师队伍和蓬勃进取的青年教师团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有特级教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区级骨干教师4名,及市、区名师工作室成员8名。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学校管理规范民主、教职员工乐业荣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学校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著名儿童医学家苏祖斐、著名数学家胡和生、著名作曲家瞿希贤、著名电影导演史蜀君以及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孙女、著名社会活动家孙穗芳女士都是八中校友。上海八中素有国际交往传统,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校与德国米歇尔施塔特一级文理中学、新加坡先驱初院、丹麦盖诺中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师生交流访问。同时,学校是日本修学旅行定点单位,并获得国务院专家局《聘请外国文教资格认可证书》。在上海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校抓住课改的机遇,变革和优化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台,共创八中未来。
我校是由四所学校经过两次撤并而组建的,撤并校共分流91人,教职工思想稳定,无上访、信访,两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最近还通过了加强初中合格验收并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有信心重新(原林荫中学连续四届为区文明单位)争创区文明单位。 通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职工提高了为学生、为家长服务的自觉性,表现在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平时的实践中。两年来教师家访累计达780 人次。家长学校9次活动出席率达98%,深受欢迎,被评为区优秀家长学校(全区仅三家)。利用“退商还教”重新恢复了食堂,让师生得益。中秋节召开家庭困难表现又好的学生座谈会,鼓励他们自强自主,送月饼和奖学金。 积极开展“三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做到三个结合:一结合评先进,总结发扬身边同事的先进事迹开展师德教育。二结合行风、教风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办校、依法行政、依法执教的自觉性。三结合学习“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举办以“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师德”为主题的“师德论坛”,引导教职工展现师德新形象。社会公德教育,突出知行统一,与实践上海城市精神、发扬黄浦精神联系起来。家庭美德教育重在体验。通过家务劳动,学生体验到家长的艰辛更加尊敬和体谅家长了。 教育工作,拓形式,重实效。(1)“德育生活化”,抓住倾向性热点问题从点点滴滴入手进行思想教育;(2)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把教育效果内化为行动;(3)构建以校德育领导小组为主线,以三级家委会和由老战士、老教授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为两翼的德育网络。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根据教学实际,提出了符合“二期课改”要求的“3E”( 简洁、有效、艺术)教学理念。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高。 党支部重视“凝聚力工程”建设。一凝聚党员,关心党员,使党员享受应有的权利,要求党员履行自己的义务。二凝聚群众,政治凝聚,依靠群众民主办校;物质凝聚,提高群众生活待遇;精神凝聚,利用考察旅游机会,增进人际沟通;文化凝聚,组织教工文体活动,切磋技艺,融洽感情。 依靠“五老”队伍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支部的特色工作,依靠新四军老战士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尤为突出。2003年上半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最近获得“老少结对读书活动”市“优秀组织奖”和“演讲二等奖”。 党支部被评为“二级先进党支部” 学校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坚持立体型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学习,教师校本培训,青年教师“三学”小组和党课小组。 积极开展评优活动,两年中一大批师生被评为:区、教育系及校个人先进。工会年年考核得“优秀”,并多次被评为“先进职工之家”。 积极争创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坚持值周班制度,行为规范评比制度,每周行为规范点评制度;没有案发和犯罪记录,已有11个班级曾被评为免检班。 校园文化氛围好,是市绿化先进单位,走廓里、扶梯口布置了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每年有艺术节、科技节,经常举办体育比赛。 六年前我校就是“上海市爱心助老基地”,十几年来我们坚持向社会、社区开放。居民晨练,每天约有50人次。社区的大活动都在学校举行。学生参加访问孤老、交通管理等公益活动累计达1800人次。数次被评为“优秀健身辅导站”,2003年学校被评为“黄浦区开拓老年事业先进集体”。
豫园中学建立于1964年8月,建校时占地面积3.61亩,建筑面积3675m2。建校以来,至1998年,培养了33届毕业生、共192个班级,其中77--80届为完全中学,1986年9月--1987年6月开设了一个印刷职业班。 历届毕业生分布于本市各条战线,也有一批在外省市和国外,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并有一大批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发挥骨干作用。 学校现有22个班级,学生近千人,教职工70多人,现在岗的教师中,高级职称有6位。 通过开展教育改革,1987年经区教育局验收为合格初中。1987年后开展教育科研,质量明显提高,1988年和1990年两次荣获“上海市办好初中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又获“上海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1991和1993两年均被评为“上海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92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南市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在教育局和督导室的关心、指导下,又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测评的实验活动,通过研讨和实践,在提高认识,具体操作和深入发展的思考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获得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区作了交流。 学校构建了“素质教育的总体框架”和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德育总体规划”,强调了学校中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根据“框架”,我们在九年一贯制的试验中也做了努力,使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学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特长,坚持多年,让学生学会硬笔书法、游泳、英文打字、电脑操作等,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本领,我们还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小组,让80%多的学生通过活动拓宽视野,学会本领,增长才干。 为了使教育的环境优化,力量强化,我们还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从十年前开始的学校街道联合安排学生假期生活,到加强横向构通,努力创建“资源共享,文明共建,家教共抓,假期共管”的社区参与素质教育的模式。 98年暑假,又克服困难,挖掘潜力,把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既拓宽了学生活动场地,丰富了学生活动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促进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使社区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暑假的做法在市教委的暑假工作总结会上作了汇报,99年被评为“南市区‘七彩双休日活动基地’先进单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豫园中学将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努力探索,争取更大的进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四化建设接班人。
敬业初级中学的前身是上海市求知中学。求知中学创建于1961年,1996年2月由原址文庙路200号(现敬业中学所在地)迁入现址尚文路73号。经黄浦区人民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于2004年9月1日正式改建为敬业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教职员工100多名。领导班子勤政练达,团结进取,师资队伍敬业爱岗,朝气蓬勃。现有中学高级教师8名,区初中骨干教师5名,教师本科率达87.5%。 在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扶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现已拥有了配备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电脑房、电子阅览室、物理、化学、科学实验室、劳技室及会议室等设备设施,为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敬业初级中学将以“求臻知理,敬业乐群”为校训,加强和敬业中学的密切联系和合作,从敬业中学2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经验中汲取精华,结合自身特点,整合原有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力求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将全力以赴,充分利用名校的辐射效应和资源优势,以科学的发展观,将学校办成管理上乘,质量领先,特色鲜明,人文和谐,受到社会认可的优质品牌学校。
江南中学创建于1964年,是黄浦区的一所初级中学,现有18个教学班、755名学生、71位教职员工。近几年,学校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从实际出发抓改革、抓管理、抓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走在区的前列,学校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宗旨,确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办学目标,先后实施了内外结合、分层培训、分类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和以“四自”(自知、自律、自信、自强)品格为目标的“江南学子形象工程”。教学上,大力开展“随机”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并实施全员、全面、全程的质量监控管理;学校行政通过建章立制和“扁平化管理”,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勤政、进取的领导班子。学校学生连续五年在黄浦区教学质量测试和中考中成绩显著,名列同类学校前茅;整个学校已形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江南学生组成的“江南之星”口琴演奏团先后赴韩国、日本参加第三、四届亚太口琴音乐赛,荣获团体、个人奖达38项。学生科技制作作品在区、市、全国的各项竞赛中获奖200余项。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的比例近90%,40%的教师获得过市、区各种荣誉称号。语文、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市文明组室和区先进教研组;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优秀红旗大队;学校党支部为黄浦区达标创新一级党支部。《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东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学校工作作了相关报道。 目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现代化视听室、电脑房、体操房、实验室、图书馆与多功能会议室一应俱全,学校局域网已开通。 “事业在江南,成功在江南,成才在江南”热忱欢迎您成为“江南”的一员。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