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从本次二日教学展示的活动内容来看,共涉及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音乐、体育、社会、生活与劳动等19门课程。而承担这些课程的19位教师都给前来观摩的教师们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象:其一,教师们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上无论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调控能力还是知识迁移引导过程,都显得井然有序,成竹在胸。其二,教师们的教学设计精当,层次脉络清晰。很多老师执教的语文课都能紧扣单元目标要求,通过“读-思-议”层层推进,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激活了思维,发展了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而4堂数学课严谨不失活泼,从算理推导到巩固练习及至扩散思维,步步紧扣,层层推进。其三,教师们课堂教学的仪表仪态大方得体。无论课堂教学用语,还是仪态表情,始终给学生们一种自信的鼓励,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成熟美。其四,教师们将课堂教学的思考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有的执教老师在交流中谈到:牛津英语教材的试点,效果很好,但是在六年级两套教材的衔接不和谐造成了教学脱节,使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并缺乏相应的教具。因此英语组的老师们将结合学校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创造性学力的培养”的子课题“加强语言交际,提高英语能力”的研究加强这方面探索,获得经验,予以推广并指导以后工作。 几年来学校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就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培育特色教师:1、新教师有格培养(优师带教,三年过关入门),2、教坛新秀入格培养(30岁以下青年教师结对帮教,评比获奖),3、教学能手定格培养(中青年骨干选送指教,教学技艺过硬),4、学科带头人风格培养(区、市级名师润教,教学艺术渐趋风格)。 其次,学校积极组织、鼓励教师们参与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教学观摩评比,为他们的成长搭建锻炼、展示的舞台。具体做法是:①开展校内观摩。每个学期总要组织1-2次大型观摩活动,让教师们逐个登台亮相;②开展校际教学观摩,如与佘山、小昆山等联手组织“三山杯”教学观摩,选拔具一定实力但未有机会展示的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为他们搭建舞台,加速他们成长的过程;③积极承担区级观摩,勇于参加市级教学大奖赛;④加强教研组的交流与建设,采用“上挂下联,左右参与”的模式,出台“教育教学综合评估细则及奖惩条例”,全面引导教师成才。 二、抓教学,重根本 二天19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体现出来的“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实在在的教改成果给听课的教师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6节语文课,年级不同,教学目标要求不同,但不同教材选用不同教法,牵移引导,让学生们在读中思,思中议,自问自答,质疑问难,各个突破,全面掌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许兴老师执教一年级语文《雪地上》,自制教具,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展开教具、板书,模拟小鸭、小狗走路的形态,形象直观,使低年级儿童很快就掌握了小鸡、小鸭的形态特征、脚印特点,在一片盎然的情趣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词组,读懂了课文,还体会到了动物世界的奇妙乐趣。而一、三、六年级4堂牛津英语展示课,清一色的牛津教材,特别是朱挥老师一堂一年级的牛津英语《Unit 8 Let抯 Learn》教学,引起了听课老师们的极大兴趣。整课教学全部英语日语交际,生活气息浓郁,教态亲切,学生们发言热烈,效果理想。周文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社会课《保护青少年的法律》,外聘检察官,引用影视资料,结合身边现象事例,将国家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法规阐述的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法律观念深入学生头脑,自护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此外音乐、体育、自然、生活与劳动等课都大胆打破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形式活泼生动,深受观摩老师好评。 事实上,这与学校近年来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是密不可分的。近些年,学校一直倡导课堂教学要注重效率,以较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质量,课堂教学中始终突出一个“学”字, (下转第31页)(上接第44页)一个“思”字和一个“乐”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从“学答”转到“学问”上,从“跟我学”转到“我要学”上,强化情感的熏陶。既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如今己有1-3年级英文打字训练,4-6年级电脑培训,鼓励学生考级定级;99年9月起实行1、3、6年级的牛津英语教材课改的试点工作,争取2000学年实现全程牛津英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素质;大胆改革旧有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体育项目兴趣基础和特长进行分流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全新的集体中长足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施办法》、《关于考试命题的改革意见》,改革和完善了对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有力推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全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准。 三、抓管理,重提高 “质量为本,形象为魂”。这是己深深扎根于天马山中心小学每一位教师头脑中的理念,在二日教学活动展示成功的同时,伴随活动过程而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也令前来观摩的教师们赞叹不已。“教学满堂彩,管理赶一流。” 听课教师对天马山小学整洁美丽的校园,学生们行为规范、礼仪得体大方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课堂教学二日展示,学生们在展示教室的进出,来宾接待,环境布置,午餐管理,茶水供应,直至课间、午间及时的卫生清扫工作,无不周密精当,井然有序,全面体现了学校近些年来管理工作的成效:教职员工敬业爱岗,主人翁意识明确,责任到位,爱校如家。充分显示了天马山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正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1999年9月,泖港初级中学与泖港中心小学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松江区泖港学校,是第二批上海市二期课改试验学校。学校占地2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66平方米,场地面积有9500平方米,运动场地有250米跑道。学校有多媒体、电脑房、舞蹈房、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18间。目前有23个教学班,学生近千名,教职员工102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有64人,教师合格率为96%。 办学理念:赏识、合作、完善、超越 全校干群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激励,在赏识中共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团队的交往与活动中不断反思,提高实践能力;完善心智,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办学特色:1、走廊文化。依托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的开发,结合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专题性文化长廊,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平台,帮助农村孩子提高自我认同度,三年中打造泖港学校“文化长廊”的品牌。 2、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领域,包括管理、教育、教学各环节,帮助师生建立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激发创造力,促使自我的完善,在校园中营造一种相互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氛围。 历任校长林赟、周文彪、张元金、谢红新。历任党支部书记张元金、秦金弟、黄藕龙、张红伟。 学校制订了《泖港学校教师守则》、《泖港学校学生手册》、《泖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泖港学校章程》和《泖港学校教职工激励机制》、《泖港学校人事制度奖金再分配方案》。几年来,学校毕业率达100%。2001年有3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年,有4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2003年,有1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有3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有4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有3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评比入围奖。2004年,有1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有2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有7名教师获区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几年来,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组、初中语文组、数学组先后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一位教师被聘为区学科名师。小学部乒乓球比赛获区团体三等奖。2003年鼓号队获区“金号鼓伴我成长”二等奖。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屡屡获奖。学校曾获“肯德基杯”上海市红领巾迪斯科大赛二等奖,2003年获区绿化合格单位,2004年获区专用教室评比“三等奖”。
座落于古镇中心的泗泾小学,创办于1904年,学校前身是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乡立第一初等小学和知名爱国人士史量才、马相伯创办的私立养正小学。1978年5月学校被定为县重点小学,更名为松江县泗泾小学。1998年起用现名松江区泗泾小学。1990年学校被编入《上海名校办学特色》;1992年编入《中国名校》。泗泾小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优化静态和动态环境,促进五育和谐发展的管理特色。有关经验分别在《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和《上海教育科研》等报刊杂志上发表。1982年11月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型伟、刘元璋及各处处长到校视察,肯定该校办学经验。1983年4月市教育局在该校召开郊县城镇小学校长工作交流会。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泗小始终以"蒙以养正"为校训,精心打造着"磨炼教育"的品牌,提出"学会做人-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总目标,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四个方面,分段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学校被定为"松江区磨炼教育实验学校"。泗小以创建"有思想、有文化、有人才、有质量、有品牌"的"五有"市级和谐校园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五育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1、有思想、有生命力。继承和弘扬"蒙以养正,磨炼成才"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教师教育智慧,促进学生生命成长。2、有文化,有凝聚力。以教师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倡导"合作文化"和"书香文化",以文化管理学校,以文化提升和凝聚教师,以文化教育学生。3、有人才,有战斗力。学校要培育一支肯干、实干、善干的教师队伍,培育一批境界高、水平高、职称高的骨干教师,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4、有质量,有竞争力。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减负增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增强学校竞争力。5、有特色,有影响力。大力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形成学校品牌,扩大学校社会声誉。2003年9月1日泗泾小学迁建到新校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3.18亩,拥有3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塑胶篮球场、室内体育馆、舞蹈房、音乐室、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专用教室。2012学年有30个教学班,学生1437名,教职工92人,平均年龄32岁,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5%,具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36人,松江区学科名师7人,松江区教坛新秀9人,松江区中心组成员4人。学校近五年来曾获得一系列荣誉:上海市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农口级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贯彻体育先进条例先进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健康先进单位、上海市"十五"、"十一五"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松江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松江区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学校、松江区专业发展学校、松江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学校。
松江区大港中心小学员工人数约为捌名,注册资金为129(万元)人民币,主要经营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松江区大港中心小学座落在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上海市;
松江区岳阳小学创建于1902年的甘棠蒙养学堂。建校至今已有102年历史。数易其名,先后为城西高等小学堂、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白龙潭小学、岳阳中心校、省师附小、师专附小等,现为松江区岳阳小学。岳阳小学现占地15.5亩,建筑面积5711.8平方米。开设一~五年级共29个教学班,学生1256名,校内教职员工92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岳阳小学以“为每个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以“守纪、勤奋、诚实、创新”为校风,以“敬业、爱生、勤思、进取”为教风,以“尊师、好学、主动、活泼”为学风,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校训。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著名画家程十发,著名作家翻译家朱雯(已故)等,更有一大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岳阳学子。在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岳阳小学办学质量不断提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学校办学宗旨。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前茅,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学校、市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基地、市卫生先进集体、市体育锻炼达标先进集体、市“健康杯”优胜学校、市“红读先进集体”、市交通安全教育先进集体、市“百万家庭网上行”培训点。全国雏鹰大队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实验小学是一所在课程教材改革中成长、壮大的融实验性、示范性为一体的公办小学。学校创办于1990年9月,基于上海市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与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经验,学校实施"三乐"教育(三乐:乐学、乐教、乐管)。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良好的学校传统与办学特色,成为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之一。随着松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了满足松江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验小学不断扩大办学规模。2002年9月西林小学与实验小学合并,2006年9月松江新城校区建成启用,2008年9月,原新城校区独立建制为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2011年9月,实验小学新办华亭校区,2012年9月,华亭校区独立为第三实验小学。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人乐校区和西林校区)。实验小学为松江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努力与贡献。实验小学座落于松江老城区,有两个校区(人乐校区、西林校区),占地面积23余亩,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目前学校有37个教学班,1797名学生(人乐校区一、二年级8个班,三年级7个教学班,1090名学生;西林校区四、五年级各7个教学班,707名学生)。140名教职员工。上海市特级教师2人,松江区学科名师7人,教坛新秀8人;校首席教师2人,学科带头人8人;中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高级教师67人。一线教师平均年龄34.6岁。30岁以下37人占33.1%,41岁以上26人占23.2%。本科及以上学历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占76.7%。退休教职工 96人。
方塔小学是上海市54所整体改革实验学校之一。占地面积为10052平方米。学校办学性质为全民。学校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在职教师全部达到合格学历,其中硕士学位1人,大学本科70人,中学高级职称1人,小学高级职称70人。全部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学生1420人,共有30个教学班。近几年来,学校以“德育优化,教学上乘,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作为办学目标,以“生命教育”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总课题,以“让学校焕发生命的活力”作为办学理念,使师生在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中体验生命的乐趣和真谛,在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价值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06年学校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列为第一批“生命教育”实验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国防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雏鹰大队,上海市红读先进学校,上海市童话特色学校。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区二期课改培训基地和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