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8 11:46:37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师幼互动的意义分析
在这一事件中,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是怎样进行的?互动中生成了什么?
第一次互动发生在教师和高涵之间,针对谁发巧克力这一问题,可用下图表示(图1):
师幼双方发生了意义碰撞,并产生了双方都认可的解决策略,这看似是教师回应了幼儿的要求,实际上是教师凭借自己的权威和知识经验的优势,用微妙的解决策略"欺骗"了幼儿。
第二次互动仍然主要发生在教师与高涵之间,针对谁可以吃巧克力这一问题,可用下图表示(图2):
教师入侵到幼儿的交往世界,通过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控制幼儿的活动,教师意志成为评判幼儿行为的准绳。只有当幼儿行为与教师期待相符时,幼儿才可能得到教师认可;当幼儿行为与教师期待不符时,幼儿会因此付出巨大代价。这种师幼互动模式会让幼儿形成不适宜的社会认知,造成师幼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关系,催生不健康的班级文化。
四、我的思考
(一)教师行动的限度
许许多多的小事件构筑成幼儿成长的历程,类似的事情在幼儿园中常常发生,又往往被忽视。教师越界行动,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权威的泛滥。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教师的权威:学校传统赋予的"传统权威",法律赋予的"法定权威",教师因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专业权威"和因个人魅力而获得的"感召权威",教师权威是四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2]。幼儿确实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成长,但这种权威应该建立在成人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之上。成人的态度应该是"民主权威"的,即以关怀、支持的态度来运用"权力"[3]。
因此,教师应当在适宜的教师权威下为幼儿创设温馨平和的生活氛围,而不是营造管理主义氛围;帮助幼儿建立对生活和世界的秩序感,而不是让幼儿形成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帮助幼儿形成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对班级的归属感,而不是让幼儿产生对教师乃至整个生存环境的不信任感。
(二)两种文化冲突还是融合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以照顾和教育幼儿为工作职责,被赋予教育者的角色;幼儿身体发育需要照顾,认知和情感发展需要指引,被定位于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和幼儿是互为呼应的两个群体,从应然状态来看可以相得益彰。但由于幼儿和教师来自两种不同取向的文化--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使得现实中的师幼关系常常互相冲突。儿童是感性的,成人是理性的;儿童是冲动的,成人是冷静的;儿童评价事物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喜好,成人评价事物往往针对事物本身的特性和功能;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常常变化的,成人通常用固定眼光看待事物;儿童世界的特征是想象、自由、天真和轻松,成人世界的特征是现实、理性、规范和秩序。
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必然的,也不意味着来自两种文化的人无法和谐共生,更不意味着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师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幼儿的生活入侵变得合理。教师应当用心体会来自幼儿世界的声音和要求,并与幼儿对话,达成对幼儿的理解、接纳和宽容。教师和幼儿双方应当倾诉各自的期待和表明各自理由,这种对话将为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0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3]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年第11期
>>点击查看上一篇:幼儿教育学科课堂14(大班):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点击查看下一篇:幼儿教育学科课堂16(大班):双簧表演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panlg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