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六五中学始建于1870年,原名“崇慈女中”,是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办的教会学校,1900年迁至保定。1901年9月,美国人高博恩又在京创设小型女校。1926年学校由国人接办,1930年增设高中部,1941年后,崇慈女中曾一度被日伪当局接管。1945年10月崇慈复校。1952年9月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北京第十一女子中学”。1972年改为现名。北京一六五中学位于东城区育群胡同45号。建筑面积17236平方米,操场68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2489人,教职工233人。 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微格教学功能的多功能厅、遥控功能的闭路电视系统、电视演播室以及高配置的计算机房、语音教室、多媒体电钢琴教室、一流的多媒体理化生实验室等,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学校注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倡导“面向全体,不失一人;五育并举,五育齐抓;不拘一格,广育人才”的办学方针,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信念、特长的培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学校工作,教学质量稳定,中高考多年受到区教育局表彰,健康教育形成特色,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WHO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校”,管乐队、合唱队、航模组等十余个课外小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 “严谨善教、热爱学生”的良好教风和“尊师爱校、刻苦读书”的良好学风,使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百年老校正以雄健的步伐迈向二十一世纪。
北京市第一九六中学成立于1974年,是一所完全中学,也是一所民族中学。全国现有民族学校3502所,其中有22所为民族教育先进校,北京市有两所,我校是其中之一。我校的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教学设备先进,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楼,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全校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畅通。学校设有藏书4万余册的图书馆及教师、学生阅览室。学校自设营养配餐的民族食堂。学校是一处各民族学子心目中常青的育人之地。以丰厚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始终站在民族教育的最前端,取得了瞩目的教育成就。1990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8年、2003年被评为东城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学校已育人为本,以“勤奋 团结 求实 创新 高雅”为校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生中有上百人(次)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全国、北京市的奖励。学校的民族体育队多次参加区、市、国家级的民族运动会,并取得的优异成绩。学校的民族合唱团在北京市艺术节获奖。学校有十余个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具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精湛的师资队伍。他们之中有获得过国家、市、区及各种先进称号的老、中、青年教师,也有获得“紫禁杯”的优秀班主任,还有为民族教育做出贡献获得“烛光杯”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学校办学卓有成效,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学校声誉也日渐提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始建于1958年,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 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办学精神,不断实现”惠师、惠生、惠民”的办学目标,精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优雅的行为、坚实的基础、出色的智慧”的终身发展的学生。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市级德育工作示范较、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四十余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现有南北两个教学点.建筑面积58432平方米,其中主楼34000平方米,集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实验中心,艺术健身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为一体,为师生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备。 学校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人人成才”德育模式,探索“生活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实施“主体教育”“尊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营造教科研氛围,扎实做好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在艺术科技体育教育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优秀基础加特长”的中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参与学区化管理方面,赢得了积极的效应。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和顺、健旺的发展势头。 学校着力把“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建校、治校、兴校的核心追求,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创造并 享受和谐教育”的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营建“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注重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文化;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建设科学、规范、人本、民主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具有教育力的学校环境文化。在学校文化积淀与建设中,既注重过程的的精心创意,又注重细节上的点滴积累,为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全面系统优秀的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和谐教育的逐步实施。 学校现为两址: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在本部,初三、高三年级在北校。
一六六中学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重点完全中学,她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名校。李岚清副总理为学校题词:“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一六六中学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校录》和《教育大辞典》。 一六六中学创建于1864年,她的前身是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的“女十二中”。她的校友人才济济,遍及世界各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我国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瑛、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国氏营养液发明者国敏元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教学楼、实验办公楼布局合理。教师电子备课室、校园网、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形体训练室、音乐教室、乒乓球馆、报告厅等已达到较高水平。 多年来,一六六中学始终遵循“科研领先、效率为本、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发扬“敬业乐群、求实进取”的校训精神,朝着“活而有序、优质特色”的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严谨、扎实,严格管理、规范;教学改革、教科研活动活跃,基本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好评”的奋斗目标。 学校深入开展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健全的制度抓住管理线,以良好的习惯抓住学习线,以真情的交流抓住学习线,以丰富的活动抓住兴趣线,以身边的榜样抓住激励线,以有效的形式抓住理想线。学校校风健康向上,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首都先进少年军校”、“法制教育先进集体”、“文明校园”、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尊重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自始至终狠抓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永恒主题,牢牢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中心环节,积极开展教科研,多次举行市、区教育教学研讨会,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并成为“联合国提高中小学学习质量联合革新计划”实验学校。学校注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水平逐年提高,教学质量在区内名列前矛,高考升学率的比例几乎是年年百分之百,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比例在区内处于领先地位。1995年高考,学校有两名学生进入全市前十名;在1999年高考的10篇满分作文中,一六六中就占了3篇。 同时为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提供“高学术、深层次”的学习渠道,搭建科学家与学生之间“发现与被发现”的桥梁。学生有机会进入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遗传所、生态研究中心、生物物理所、植物所、动物所、计算所等近20个科学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 学校重视学生特长的发展,文、体、科技课外活动开展得活跃、广泛、经常。每学年一次的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并有在全市艺术节比赛中连续几届夺取市一等奖的“金帆管乐团”、成绩斐然的科技俱乐部、在市区屡屡获奖的合唱团、实力雄厚为东城区屡建战功的田径队、在青少年计算机各种竞赛中多年保持区团体一等奖的校计算机小组……在这里普及与提高,群众性与竞技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效果,培养了不少尖子特长生、特优生,他们在全国、市、区各种竞赛中成绩突出,有的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天才少年”、北京市银帆科技奖、“四通之星”、柯达科学奖;有的获“英特尔少年英才奖”、入选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验活动优秀项目一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二等奖、生物联赛全国二等奖、北京市高中英语大赛一等奖;有的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深造。为此,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爱科学月活动、艺术节活动、合唱节活动、美育工作的先进集体;并被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传统校”,被市科协命名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被世界卫生组织城市卫生发展合作中心命名为“健康促进学校”…… 一六六中学办学特色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宝贵的应当是教师的敬业爱生精神,这是一六六中学取得一切成绩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广大学生、家长对一六六中学最喜爱、最向住、最看重的地方。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锻炼,由经验丰富的中老教师传、帮、带,给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一六六中的青年教师群体是一支值得信赖,很有生气,很有希望的队伍,他们当中有的人已成为北京市模范党员,优秀班主任;有的被评为区教育新秀、先进青年教师;有的在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不少教师已成为所教学科区级骨干,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东城区“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
北京五中分校是一所纯初中校,成立于1998年5月4日,前身是北京五中初中部,是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学校比邻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现有初中三个年级,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62人。 走进校园,眼前是红白相间的教学楼,绿意丛丛的操场,点缀其间的篮球架、健身栏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整洁、有序,再加上勤奋上进的学生,执教有方的老师,整个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本着“锻造品格、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强健体魄”的办学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力求向社会输送有良好教养的创新型人才。从1999年起,每年都在新的年级组建1—2个数学实验班。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数学试验班的教学体系,学科优势日渐突出。今年招生中又增开了英语实验班和科技实验班(也是北京市第一个科技试验班)。在2005年—2006年东城区科技英语创意大赛复赛中我校成绩斐然:初一、初二组全区共92人进入决赛,我校有21人;初三组入选决赛87人,我校有18人;其中进入决赛的初一学生共10人,我校就有4人,是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获区一~三等奖的初一学生,全区共44人,而我校有24人,占获奖人数的一半以上。学校每年在国家、市、区级各类竞赛中的成绩均有目共睹。建校以来的七年中,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各类竞赛中获奖422人次,市级竞赛中获奖792人次。2005年,我校初二年级曹剑楠在北京市第三届高中数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年的“北京市科技创意市长奖”五名获奖学生中就有两名五中分校的毕业生。 教学上学校一直坚持向课堂教学要成绩,努力创设一种低负担、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在“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精神的感召下,教师们循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尝试新教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而他们也是课程改革的最大的受益者。每年中考被市、区重点学校录取的学生达到总毕业人数的75% 以上,连续5年中考成绩位居东城区榜首。我们越来越接近既定的目标了——“一所全市领先、人民满意、优秀小学生向往的精品学校。” 注重成绩,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这是我校办学的重要特色。今年学校开展了“走进名人”活动,先后邀请了邱钟惠、郑小瑛、何祚庥三位知名人士。他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以精彩的讲话打动学生,丰富的阅历感染学生,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 当然,健全人格的培养单靠熏陶是不够的,还需要点滴的养成。我校在学生养成教育上就狠下了一番功夫。我们一直坚持做到:要求规范化,内容细目化,养成序列化,把养成教育化解到一日生活规范中。我们相信好的习惯促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成就好的人生。从习惯到自觉,我们要交给学生一把重塑自己、改变人生命运的金钥匙。五中分校校风正、学风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与此同时,我校的“德育为先,尊重学生,全面育人”的教育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得以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校办学的又一特色。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经常请家长到校听课、参加班校会,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我校的又一大风景。校民乐团曾出访过德国,参加过亚太艺术节;2004年暑假,王府井国际中学生艺术节留下了他们的身影;2005年春节,中山公园音乐堂聆听了他们的演奏——紫檀音乐会圆满成功。校合唱团捧回了全区一、二等奖、全市二等奖。乒乓球队在市级比赛中年年取得好成绩。富有特色的天文小组、学生广播台、每年的定向越野、科技节、艺术节……这些无不为学生增长才干、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本学期,初一年级的远足、初二年级的延安之行、初三年级的生存拓展训练,都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十一世纪是交流与合作的时代,我校的目光也投射得越来越远。“关注国际交往”,“走出校门,走出国门”,成为学校新一轮的工作重点。除已经与日本枥木县真冈市大内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实行校际互访外,我校还计划进一步扩大交往范围,结交更多的国内、国际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在交流中促进,在合作中发展,让我们的老师有更深邃的目光、更博大的胸怀,让我们的学生有更活跃的思路、更创新的精神。 教育是一项为了明天的事业,是一项托起祖国太阳的事业,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五中分校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五中分校,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土, 五中分校,学生展翅高飞的天空。
北京一中是一所老校、也是一所名校。校址在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宝钞胡同。2001年2月被授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铜牌。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80人,学生愈2000人。经市教委批准,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并可招收部分寄宿生。北京一中教师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特级、高级教师为主的骨干教师,另一部分为近年来大学及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经验丰富,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敬业爱生是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育人的方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和“九五”重点课题,还是教育部“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组主要成员。北京一中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整体实验,提出了开拓素质教育大时空的命题,构建了发展学生心智的“大链条”,实验富有创造性成效,在课题鉴定会上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是北京市体育(田径)传统校、也是北京市艺术传统校。几年来为大专院校输送了许多体育和艺术类特长生。 一中是北京市最古老的学校之一,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老舍、刘白羽、许嘉璐、强卫、李荻生、刘晓晨、李素丽等都是一中的校友。近几年一中的发展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李岚清、柳斌、龙新民、张健民、李志坚、强卫、徐锡安、陶西平、林文漪、陆宇澄、胡昭广等领导人为一中题词或批示勉励我们、或亲临我校指导工作。 北京一中校园环境优美,被北京市评为花园式学校。校内有塑胶跑道,宽广的操场、礼堂和食堂;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电教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和木质地板的形体房。各教室都安装了闭路电视和投影仪,电脑设备也属一流,教师在教室就可以利用遥控器点播教材需要的软件。 优美的校园、先进的设备、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学传统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进入我校学习提供了求学成才的条件。
二中分校与北京二中原是一所学校,始建于1724年,为当时的清室八旗左翼宗学,至今已有284年的历史。1998年北京二中实施初高中分离,形成了民办公助体制的初中校北京二中分校和公办体制的高中校北京二中。2008年,北京二中分校改为公办初中校。 二中分校现有初中三个年级,36个教学班,学生1700余名,教职工160名。二中分校是一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办学经验,优秀的教师群体和出色的办学成绩的初中学校。 学校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拥有19名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师们普遍具有敬业精神和较为强烈的教科研意识 , 善于在教学中反思和总结教学规律 , 并承担了多项包括国家级、市级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 , 并有丰硕的科研成果。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富有朝气和活力, 其中青年教师的数量超过教师总人数的 1/2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在市、区具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2008年4月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中,二中分校有6名教师代表东城区参赛,其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 二中分校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 , 知识面宽广 , 兴趣爱好广泛 , 喜欢思考 , 对事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比赛多次获奖。2007年在新加坡官方海外留学项目招生中,北京市被录取的两位同学均出自二中分校,分别是张雪音同学和雒翔宇同学。 学校以“和谐、务实、创新、发展”为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办人民高度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 关于“和谐”,学校在认清教育发展要求,明确办学目标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团结拼搏,积极向上,利于师生员工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关于“务实”,从二中分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升二中分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品位,使二中分校真正成为北京市的名牌学校。 关于“创新”,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创新将成为二中分校教育的特色,并以此设置了多种课程,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之中。 关于“发展”,这是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好规划与设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为教师的发展创设空间拓宽平台。全体教职员工要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正在进行的校园改造一期工程(西教学楼)和二期工程(东教学楼)已经竣工,三期工程(风雨操场)即将开工。改造完成后的二中分校将以更优良的设施和更优美的环境为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北京市第二中学,简称北京二中,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前身是清朝左翼宗学,始建于1724年。学校处在北京市的中心区域,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东口内务部街,师资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全面,在社会上拥有良好声誉。每年,超过95%毕业生考入第一批重点大学,六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二中先后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 学校校舍占地面积20821平方米,建筑面积22624平方米 北京市第二中学操场,有6350平方米的高规格全塑胶操场,有理、化、生实验室10个及108平方米的生物走廊,有配备113台586电脑的学生计算机房,容纳240人的学生阅览室,有电子阅览室、舞蹈房、爱立信电信空间分站,校内建有实用高效的计算机校园网,各个教室均配备了投影仪的闭路电视。 北京二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和"扎实、创造、团结、有恒"。在这种校训的熏陶下,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各有专长、成绩卓著的学生 。 学校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2006年9月启用了新建的教学楼、报告厅、体育馆、科技楼,以及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心里咨询、舞蹈、管乐排练厅和各种专用教室。还有大型图书阅览室、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国粹馆、美术馆、古籍查阅收藏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小影院,并开辟了视听墙、棋艺活动区、专业演播室、先进的计算机房,配有数码信息港。 2007年将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二中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优化师资结构,整合课程资源。为新学期课程的开展,又建设了油画写生工作室、中国画创作·美术鉴赏工作室、书法篆刻工作室、电脑绘画与设计工作室、汽车驾驶与保养学习室、家政与生活技术学习室、机器人制作工作室、电子控制技术工作室、建筑及其设计工作室、创新工作室(金工、木工实验室)、服装及其设计工作室、生物技术实践工作室(无土栽培)、生物组培实验室、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室、PASCO数字化实验平台与电子控制技术工作室、技术与设计工作室、视听制作工作室、理化生个性化自主实验室、地理情景多功能学习室、文史哲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免费进入相关实验室学习和研究,学生的各项能力将会得到快速提升。
北京市第五中学创办于1928年5月, 1959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人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名校”。近年曾获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集体,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等多项表彰,2003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硬件设备堪称一流 学校本校区占地14800平方米。大厅顶层有直径8米的天文观象台,里面安装了国内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学生的“风鹏”电视台可以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向全校各班转播节目。综合楼有1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和宽敞的学生阅览大厅,书刊借阅实现计算机管理,图书馆藏书8万多册,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几百种。综合楼5层建有乒乓球馆和形体教室。附属楼还建有体育馆和学生餐厅,有500平方米的音像阶梯教室。 教师全面育人,教有特色 北京五中以建设学习型教职工队伍为目标,形成学风、业务精湛、师德高尚,老中青结合的教职工队伍。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主体的学生观、开拓创新的教学观。教风严谨,教有特色、教科研领先、效益显著。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人,高级教师65人,占48%。其中9位特级教师人数在东城区第一。市级骨干教师11人,区级骨干教师30人在东城区实力最雄厚。我校的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市区乃至全国脱颖而出,数学教师张毅因所带的理科实验班成绩突出,获2005年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李颖、张斌平、熊丹三位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安排领导专门负责实验班工作。实验班不仅师资水平高,而且根据实验班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专门的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理科实验班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等次、获奖人数在东城区名列前茅。学校坚持教育科研导向,教科研成为学校特色,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的教科研先进单位。近三年撰写论文391篇,出版读物152册。近五年教科研获奖总计:国际奖1项、全国奖32项、市级奖91项。 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 五中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考成绩突出:学校狠抓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体参与,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一贯坚持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多年达100%,96%以上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每年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数在30-50人。每年都有学生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如2007年的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的一等奖贺行舟、任诚,全国中学生化学联赛一等奖张旭鹏,2008年的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的一等奖汪啸尘等同学。 科学艺术教育成果卓著: 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金鹏科技团北京五中分团”,2007年,我校艺术团被批准为“北京市金帆艺术团”。每年都有学生获得数学、生物、化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奖项,从2000年开始,我校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二等奖,2003年,许冰同学获得 “明天小小科学家”二等奖,并获得了2004年的“北京市十佳中学生”。2005年5月赴美国参加第56“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二等奖;2006年11月,刘畅同学和陆殷龙同学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二等奖,并入选第58届“英特尔国际工程与技术大奖赛”; 2007年3月范博智同学代表北京中学生参加“丹麦青年科学家竞赛”,获二等奖,2007年8月,钱君岩同学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7年12月我校钱君岩、范博智、朱融融、傅自然四位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二、三等奖,2007年12月,我校安多、冯超、王田玮三位同学代表北京中学生参加“新西兰国家青少年科技竞赛”获最佳国际项目奖。2008年,我校罗一丹同学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8年11月,我校罗一丹、冯超两位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二、三等奖。 2005年、2007年、2008年我校学生张博钦、刘畅、钱君岩分别获得“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此奖项全市每年只有五名学生获得,是北京市中小学生最高荣誉。 我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环保社团“环球绿色行”活动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活动二等奖,社团的“换绿”等活动在北京市已经颇具影响,“模拟联合国”社团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也已经在北京市赢得较好声誉。 我校与德国柏林贝尔塔中学、澳大利亚圣约瑟夫中学结成友好校,并与法国巴黎佛瑞中学、纽伦堡维尔施台文科完全中学友好交流,与香港伊里沙伯中学结成友好校并组团相互访问。 北京五中不仅是和谐的校园,更是育人的沃土!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园田!热忱欢迎报考北京市第五中学。 目前东城区师范学校已划给五中启动示范高中建设硬件工程。北京五中新校区的占地面积将达到30500平方米,南北校区面积总共可以达到45000平方米。
北京市第二中学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她坐落于东城区内务部街15号,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其最早前身是清朝左翼宗学,始建于1724年,至今已有280年的历史。 北京二中拥有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识广博、治学严谨的一流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现有32个高中教学班,教职工194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34%,特级教师8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24人。市、区级骨干教师36 人。学校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775平方米。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各种专用教室18个。体育场地7432平方米。学校建设了一流的图书馆、阅览室,藏书10万余册,还开辟了电子阅览区和视听区。建设了一流计算机房,并配有数码信息港。校园网千兆主干、百兆到桌,8条光缆贯穿整个学校。全校有600个信息点,楼道安装了触摸屏,可随时点击上网。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办学理念。 二中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有两位同学获得金牌;多位同学获得北京市“金帆奖”、“银帆奖”。仅2003年二中学生参加全国及市级学科竞赛18个项,68人次获奖,其中53人次获得一等奖。六位同学获全国生物竞赛一等奖,其中李昂同学入选由3名学生组成的北京队参加全国生物竞赛决赛并取得银牌;三位同学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其中赵煦同学入选由5名学生组成的北京队,参加了在澳门举行的全国数学联赛决赛取得铜牌;两位同学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二中金帆舞蹈团继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后,又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科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中,二中参赛的项目全部获奖;在北京市中小学生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高中男子和初中女子组两项团体冠军;获北京市“嘹望杯”时事竞赛团体一等奖,参赛的四名同学全部获得一等奖。学校开设了40多门自主开发的选修课。多年来,二中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学生,不仅高考升学率多年稳定在100%,每年均有95%左右的学生升入一批重点大学,其中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每年还向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等高校输送舞蹈和体育特长生。二中在学生中设立了 “叔苹奖学金”,还制定了“四?一” 校庆“金质奖章”、“银质奖章”、“三好生”、“特长生”的表彰制度。二中先后与瑞士、丹麦、日本、英国、芬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广泛开展了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十余批学生出访瑞士、丹麦、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二中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优秀教师成长的沃土,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