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成立于1954年,位于海淀区的核心位置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内。目前有24个教学班,70名教职工,高级教师58名,中级教师8名,初级教师4名,近1200名学生,今年毕业生人数231人,招生人数157人;学校占地面积14626平方米;建筑面积7442平方米。近三年来,北航附小先后获得了中国航空工业基础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少年儿童消防教育活动示范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北京市少先队星星火炬奖、北京市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海淀区德育管理先进校、海淀区教学管理先进校、海淀区绿色学校、海淀区教科研先进学校、海淀区体育工作先进校、海淀区国防教育先进校、海淀区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等光荣称号。
清华附小的前身始建于一九一五年的成志学校,是专为清华早期教职员子弟而设。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著名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曾在成志学校学习过。冯友兰、朱自清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成志学校董事会成员,抗战爆发后,大学南迁,小学暂时解散,直到一九五二年正式命名为清华附小。 随着祖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附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先后荣获北京市教育先进集体、海淀区教育现代化试点学校、北京市田径传统学校、区办有特色的先进学校、区音乐窗口校等光荣称号。随着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展,清华大学——清华附中——清华附小自1996 年开始启动《面向 21 世纪“一条龙”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 清华附小得益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影响,受“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学风熏陶,形成了清华附小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附小全体教职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为宗旨,发挥学校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市、区各项竞赛多次获奖,电视台多次播放有关附小教育教学的节目,在市区享有一定的声誉。目前,附小师生正在以示范校为标准开展争创一流校的活动,为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的各类人才,使附小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而努力。
一、学校概况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始建于1955年,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环境优雅。现有27个教学班,73位教职工,近千名学生。是一所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学校。多年来,我们坚持“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坚持“办有灵魂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教师,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团结、勤奋、活泼、创新”的校训,坚持“多科联动、多育互动、多元整合”的办学特色。坚持育心、育智、育美、育体师生共同成长的培养目标,努力创设特色、人文、平安、绿色的校园。学校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教师45名,其中市级教学骨干教师2名,区级教学骨干4名教师,区级兼职教学教研员12名。并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长期承担或参与国家、市、区级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JIP”实验和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是北京市市级新课程课改实验基地。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质量求突破,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优美和谐的校园、精细化的管理、精良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校在主体教育、艺术与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以及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上突显特色,在各项工作中均取得骄人成绩:连续被评为市教科研先进校、市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市健康促进校、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全国红旗大队及东城区素质教育特色校和校本课程先进校、北京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等,此外,我校还是北京市篮球项目传统校,并长期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市、区级的课题研究,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以教师成长为本,通过专家引领、校本教研、骨干辐射、星级评选、课题研究,为教师搭设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建设了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更注重为学生营造可持续成长的环境;坚持激发兴趣、全面发展、强化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教育、教学相结合,从小事入手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养成习惯,为其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德育与教学的多元联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为学生成人奠基;寓教学于科研之中为学生成才铺路,使整合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学校本着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着重学生的常规教育培养,打造学校德育特色。一系列活泼、生动、隆重的特色活动,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质量既是学校的生命,也是人民教师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更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全面提升和一小教学质量,促进和一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学校战略性的、全局性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一直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学校在教学楼内开辟了许多文化角,在建立“英语角”、“古筝角”、“篮球角”、“静心角”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特色,我们又进行了“小篮球文化走廊”、“我心中的奥运明星手印墙”、“小篮球博物”、“操场体育主题画”“自然科学风情廊”、“老北京风情角”等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渗透了奥运、礼仪、人文、平民化等等多种教育元素。 走进校园,宁静、温馨、和谐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办公室和教室的门牌分别是教师和学生的合影和座右铭,走廊两侧的墙壁上展现的是学生参加活动的英姿,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墙壁犹如一面镜子,帮助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行为文化的引导。我校举行了“同心牵手同一家园”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仪式,国家环保总局、市区管委、东城区委、环卫局、区教委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我校成为在北京市最先实施校园日常垃圾分类的学校。 在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倡导下,和一小的学生正在由浅入深的不断地追求着精神文化。学校现已形成闪电篮球队、古筝队、管乐队、合唱队、小茶人、书画、围棋、计算机、幸福鸟剧社、快克鸟舞蹈队等社团。 创建学习型校园,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学校文化,让学习伴随和一人的终身,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校通过不断的学习,创设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重视学习的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全面发展,才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理念,更加深入教职工之心,使学校创建北京一流学校的脚步更加坚实。 现在我们每个和一人都憧憬和描绘着学校美好的未来,现在我们和一小正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和一人厚积薄发,和一小蓄势待发;我们为学校的腾飞,时刻准备着! 希望和一小是您为孩子选择的一所和谐、快乐、健康成长的乐园。 三、交通便利: 学校北邻和平里北街,东靠和平里东街,南挨地坛公园。 学校大门西侧距地铁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仅50米。 学校沿途大巴、公交车向北可直达北三环、四环,交通畅通,十分方便。(公交线路104,125,119,62,117,674,684,13,116等均可到达。)
北京科技大学附小诞生于1953年(原名:北京钢铁学院附属小学)。学校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植根于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内。学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与地质大学和石油学院相邻,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优势,是一所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大学附小也在合着时代的脉搏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如今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秋季有果。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情感上的交流;性情上的陶冶;视野上的开阔;知识上的积累;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校园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优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素质。”科大附小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不断进行着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型彩色壁画,给人一种憧憬,给人一种激励;操场周围的墙壁上青铜色的每一组浮雕,都在告诉同学们做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人,做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操场周围护网上“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十六个大字,鼓励同学们珍惜在校的宝贵时光,用知识充实智慧的大脑;用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健体魄;用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的人格;用理解团结创造和谐的集体。教学主楼大厅内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学生们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做一个科大附小学生的光荣与自豪感;光荣角橱窗内的奖杯,奖牌、奖旗,激励着同学们不断进取,为科大附小明日的辉煌而不断努力。各楼层的不同板块,体现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教育主题;计算机触摸屏,让学生们了解学校曾经有过的过去,目前正在收集的信息。让学生们置身于科大附小这个温馨的集体中,每天都感受到不同于昨天的气息。 学校的教室宽敞明亮、专用教室功能各异、多媒体大厅功能齐全,学校建有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及计算机宽带网。全塑胶、灯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2004年自筹资金近190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及改造、设备的添置及环境美化;2005年自筹资金10万元,用于机器人教室设备的添置,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的条件。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教学条件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学校始终秉承着 “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思想,“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全面素质基础”的办学宗旨;“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各项工作进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今科大附小,在科研兴教、科技兴校、特色荣校方面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迈进。具有相当规模,享有较高声誉。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曾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党支部、北京科技大学先进集体、北京科技大学机关党委优秀党支部、北京科技大学机关先进集体;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科技先进学校、北京市海淀区课外活动先进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国防教育先进学校、北京市海淀区科技示范校、北京市海淀区首批绿色学校。 科大附小自建校以来坚持教育科研为先导,教学创新为途径,科学管理创效益,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学生的人格塑造为主线,团结一致,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现在科大附小不仅拥有一支锐意进取、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还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职员工队伍。 从2002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带领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参加了全国“主体性教育”课题和海淀区“创新教育”课题的研究,在研究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探讨,努力挖掘,积极构建了小学教学主体参与学习的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为教学带来了明媚的春天,也为教师的才华展示搭设了平台。 近几年来科大附小的教师与学生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各项比赛中,成绩令人瞩目。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科研论文评选中有近80人次获优秀论文奖。在市、区、中心举行的教师基本功达标测试及评优课中,我校教师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全国第四届教师范文大赛中三位教师获三等奖;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级的作文竞赛、英语竞赛、数学迎春杯、智慧杯竞赛,计算机等多学科竞赛,均有多名学生获奖;教师们也在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中获得指导教师奖。2003年北大附中给我们送来喜报:我校毕业生——肖潇在2003年高考中,夺得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录取;2004年我校毕业生马晨微同学又取得北京市高考理科榜眼的成绩。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素质教育为本,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形成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学校注意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日常的养成教育;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为学生们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条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增强了自制能力、集体凝聚力;学生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获得了知识;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学会了关注、关心、关爱。 每学年的开学典礼,主题鲜明、庄严隆重。 “六一”儿童节,情趣盎然,形式各异;科技大学的校领导不管多忙一定光顾,为附小的孩子们颁发获奖证书及“三好学生”的证章;形式多样的大、中、小队活动;各班级的板报、墙报、小报;学生们为灾区人民的捐款、捐物;观看主题鲜明的话剧等等,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结合不同的时期,学校根据教育计划,搞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而更加激励孩子们奋发努力学习,不断积蓄创新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的比赛,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编成科大附小学生论文集《幼苗》。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小学这六年——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仅给予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给予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教育质量。为学生特长的发挥、才能的展示提供了条件。 科大附小是北京科技大学的附属学校,天时地利人和,为科大附小的特色办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本着科技兴校,特色荣校的办学思路,依托北京科技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走自己特色办学发展之路。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学校无线电测向、机器人、游泳、足球的特色优势,逐步形成“整体和谐、局部优化、突出主体、办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创出学校的品牌。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建了以科技为品牌的学校形象。 我们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全国冠军中得到启发,将机器人项目引进小学的校园,以此推进科大附小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我们采取从大处着眼,基础着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全校师生从不同的视角,走近科技,了解科技,熟悉科技,参与科技,实践科技。借此契机我们搞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小”大手拉小手,暨机器人项目启动仪式。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长教授,参加了此次活动。附小建立了机器人教室,机器人已在科大附小安家。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 2001年附小开展了无线电测向运动,申请下了科大附小电台。到目前为止,学校开设了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电台呼号通讯运动、电子模拟探雷项目、车模航模项目。学生们对这些运动项目,喜闻乐见。我们聘请专职的校外辅导员,指点学生的科技活动;将自己的教师送出去进行专门培训。近五年来,在参加的各项比赛中共取得国家级个人成绩一至六名十多人次;国家级团体成绩一至六名5个;北京市级个人成绩一至六名二十多人次;北京市级团体成绩一至六名六次;海淀区级个人成绩一至三等奖、优秀奖累计八百多人次;海淀区级团体成绩一至六名十余次,2004年又在北京市科协、海淀区教委的协助下,独立承办了市、区级科技比赛,2004年我校正式挂牌为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无线电测向项目学校;每年都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毕业生依靠科技特长考上高一级学校。海淀区科技示范学校。 足球是我校的传统项目,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曾经获得过北京市足球比赛小学组亚军;海淀区足球比赛小学组第一名多次。学校之所以几十年来对足球运动契而不舍,主要还是考虑到孩子们对足球的喜爱,足球对于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的培养,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先后获得全国红星杯足球邀请赛小学乙组冠军;获得海淀区足球比赛小学组第一;北京市足球传统学校比赛第四名;“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比赛小学组第二名”、“健力宝”中华小甲A足球活动北京赛区第三名;北京市金帆杯足球比赛、萌芽杯比赛第四名;海淀区中小学足球比赛小学男子组第一、第二等。“达能杯”北方赛区第九。2003年我们荣幸地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德意志银行赞助的[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启动仪式”进行了足球现场表演。同一年我们还接待了亚洲足联官员来校考察参观。足球队的学生毕业后全部被人大附中、八一中学等学校录取,他们中的高磊磊、秦奇新、王亮、梁博、张晓云、冯维等,不仅为我国的足球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又因学业有成,而走进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学习。2005年世界杯全国小球童招募活动中,我校的足球运动员邢紫宸同学在北京市球童遴选中,以绝对的优势摘取了“小球童”的头衔,代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少年儿童出征西德——牵手世界顶级的球星。 学校利用有限的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发挥,特长的展示创造条件。同学们在活动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与展示,也为学校带来了荣誉。学校被评课外活动先进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学校。 科大附小建校五十多年来,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海淀区教委、东升中心学区等各级领导亲切关怀,鼎力帮助;得到社会各界、大学各部门、各位学生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得到附小全体教师及退休老教师的热情关注、通力协作!学校始终秉承着 “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办学思想,以“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全面素质基础”为办学宗旨;以“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各项工作进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今科大附小,具有相当规模,享有较高声誉。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我们用聪明的才智,辛勤的汗水,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科大附小的今天,展望明天,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各级各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北京科技大学的直接领导与关爱下,在附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拼搏下,我们一定会创造科大附小更加辉煌的明天!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位于朝阳区劲松小区南侧,是1983年建校,是一所公办走读与寄宿两制学校。目前学校有29个教学班,900名学生,70名教师。学校实施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35人。
1、基本建设情况:学校建于1985年,现校址起用于1985年5月,学校总占地面积为6997.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95.68平方米,建筑性质为楼房、教学用房、平房混和构成,均未达标学校。 2、学校规模情况:学校规模定位为18个教学班,每年级3个班,班额20-30人。学校现有学生417人,18个教学班,班平均数为23人。其中正式生为25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9.95%;借读生有167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05%。
教育改革的典范,优秀人才的摇篮 朝师附小有着近50年的办学历史是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直属的重点小学,学校分设本部、寄宿部和望京分部。校长齐振军,书记穆英。学校实行专家办学,名师执教,环境育人,全面创优。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专业教室齐全:拥有北京市一流的动物标本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房、语音教室、美术教室、风雨操场等。学校建有北京市第一条体育运动走廊。 朝师附小的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以师育生、以境育生、以生育生”的办学思路,培养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扎实的知识、广博的见识、学习的能力,发展的潜力的合格小学毕业生。 几年来,朝师附小获得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校、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陶西平副主任为朝师附小题词:“教育改革的典范,优秀人才的摇篮”。
我校建于1956年,地处东城和朝阳交界处,占地面积5042平方米,校舍由教学楼、楼后和操场两侧两排平房、操场三部分组成。现有标准教室15间、专用教室8间,另设图书室、卫生室、大小会议室和一间一百平米的电化教室。
本校最早为陆公墓小学,座落在阜成门外迤北的一个高坡上陆公墓2号。有历史资料记载成立在晚清时代,但无人证实。1931年陈国瑞任校长设两个教学班,教职工共五人,1945年由高树焱任校长。1949年北平解放,改成北平市军管会西四分会第十八区马尾沟小学,校长仍为高树焱。同年由魏学信接任校长,11月改名为第十六区第二中心国民小学,52年为北京市西四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58年北京改划行政区,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直到现在。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是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1958年建校。现有34个教学班,1400多名学生,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教师103人,大专毕业以上学历53人占51%。学校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设施,除教室和专用教室外,有图书馆、心理咨询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演播室、有完善的闭路电视系统和录像编辑系统,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台……学校规模较大,先后五任校长:李秀实、王玉琴、王新玲、邢佩云、成来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在不断探索改革中务实求新,逐步形成三小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学生群体。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努力把三里河三小建设成为学园、花园、乐园,实现现代化一流学校的目标。办学的基本思路是:巩固内涵特色,发展外延特色,二者结合,逐步实现学校的整体优化和持续发展。该校该校决心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不断进取,创造新的特色;不断提高整体优化水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将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建设成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摇篮。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