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简称和平里一小),始建于1955年,学校占地面积5020平方米,具有规范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一所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学校。学校坚持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 学校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市级教学骨干3名,区级教学骨干7名,区级兼职教学教研员13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科研环境,有效的激发教师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从事教科研课题试验的教师多次以研讨、展示课等形式在国家、市、区范围内进行课题汇报,课题论文在多种教学刊物上发表,荣获各级各类教科研论文、教学案例、作课比赛等众多奖项,教师的成长形成了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学校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长期承担、参与国家、市、区级多项重点课题。并参加了教科文组织的“JIP”实验和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实验。近两年还开创了“多元联动,整合资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联动”实验、“信息技术小班”实验、“小篮球”校本课程等办学特色。在主题创新教育、个性化与和谐发展教育、艺术与体育活动以及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连续几年被评为市教科研先进校、市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还获得市健康促进校,全国红旗大队等称号。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里小学坐落在海淀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八一中学、中关村中学等知名学校咫尺 之遥。建校20多年来,学校的软硬件建设都取得了可喜进步,拥有着优美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学班29个,学生 953人,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本科学历的教师占93.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48.3%,学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1人,占 专职教师的34%。 校园环境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校园拥有优美的育人环境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精巧的设计布局、整洁的学生食堂、现代的专业教室、先进的图书馆、全塑胶操场……美丽的校园犹如学校的名字——“入校而知春”。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关注不同学生需求,注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美德教育,开发了《小学生美德英语歌 曲》、《小学曲棍球》、《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课程,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近年来,知春里学子在曲棍球、武术、科技、英语、合唱、管乐等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表现了“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自信与实力,自主精神得以发 挥,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获北京市中小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校、北京市创编操一等奖、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北京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首都 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集体、海淀区平安校园、海淀区文明单位、海淀区“高年级青春健康教育”试点学校、海淀区教学管理先进校、海淀区的德育示范校、海淀区 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等荣誉,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北京科技大学附小诞生于1953年(原名:北京钢铁学院附属小学)。学校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植根于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内。学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与地质大学和石油学院相邻,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优势,是一所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大学附小也在合着时代的脉搏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如今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秋季有果。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情感上的交流;性情上的陶冶;视野上的开阔;知识上的积累;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校园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优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素质。”科大附小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不断进行着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型彩色壁画,给人一种憧憬,给人一种激励;操场周围的墙壁上青铜色的每一组浮雕,都在告诉同学们做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人,做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操场周围护网上“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十六个大字,鼓励同学们珍惜在校的宝贵时光,用知识充实智慧的大脑;用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健体魄;用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的人格;用理解团结创造和谐的集体。教学主楼大厅内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学生们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做一个科大附小学生的光荣与自豪感;光荣角橱窗内的奖杯,奖牌、奖旗,激励着同学们不断进取,为科大附小明日的辉煌而不断努力。各楼层的不同板块,体现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教育主题;计算机触摸屏,让学生们了解学校曾经有过的过去,目前正在收集的信息。让学生们置身于科大附小这个温馨的集体中,每天都感受到不同于昨天的气息。 学校的教室宽敞明亮、专用教室功能各异、多媒体大厅功能齐全,学校建有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及计算机宽带网。全塑胶、灯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2004年自筹资金近190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及改造、设备的添置及环境美化;2005年自筹资金10万元,用于机器人教室设备的添置,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的条件。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教学条件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学校始终秉承着 “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思想,“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全面素质基础”的办学宗旨;“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各项工作进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今科大附小,在科研兴教、科技兴校、特色荣校方面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迈进。具有相当规模,享有较高声誉。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曾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党支部、北京科技大学先进集体、北京科技大学机关党委优秀党支部、北京科技大学机关先进集体;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科技先进学校、北京市海淀区课外活动先进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国防教育先进学校、北京市海淀区科技示范校、北京市海淀区首批绿色学校。 科大附小自建校以来坚持教育科研为先导,教学创新为途径,科学管理创效益,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学生的人格塑造为主线,团结一致,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现在科大附小不仅拥有一支锐意进取、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还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职员工队伍。 从2002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带领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参加了全国“主体性教育”课题和海淀区“创新教育”课题的研究,在研究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探讨,努力挖掘,积极构建了小学教学主体参与学习的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为教学带来了明媚的春天,也为教师的才华展示搭设了平台。 近几年来科大附小的教师与学生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各项比赛中,成绩令人瞩目。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科研论文评选中有近80人次获优秀论文奖。在市、区、中心举行的教师基本功达标测试及评优课中,我校教师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全国第四届教师范文大赛中三位教师获三等奖;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级的作文竞赛、英语竞赛、数学迎春杯、智慧杯竞赛,计算机等多学科竞赛,均有多名学生获奖;教师们也在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中获得指导教师奖。2003年北大附中给我们送来喜报:我校毕业生——肖潇在2003年高考中,夺得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录取;2004年我校毕业生马晨微同学又取得北京市高考理科榜眼的成绩。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素质教育为本,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形成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学校注意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日常的养成教育;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为学生们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条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增强了自制能力、集体凝聚力;学生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获得了知识;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学会了关注、关心、关爱。 每学年的开学典礼,主题鲜明、庄严隆重。 “六一”儿童节,情趣盎然,形式各异;科技大学的校领导不管多忙一定光顾,为附小的孩子们颁发获奖证书及“三好学生”的证章;形式多样的大、中、小队活动;各班级的板报、墙报、小报;学生们为灾区人民的捐款、捐物;观看主题鲜明的话剧等等,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结合不同的时期,学校根据教育计划,搞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而更加激励孩子们奋发努力学习,不断积蓄创新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的比赛,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编成科大附小学生论文集《幼苗》。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小学这六年——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仅给予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给予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教育质量。为学生特长的发挥、才能的展示提供了条件。 科大附小是北京科技大学的附属学校,天时地利人和,为科大附小的特色办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本着科技兴校,特色荣校的办学思路,依托北京科技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走自己特色办学发展之路。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学校无线电测向、机器人、游泳、足球的特色优势,逐步形成“整体和谐、局部优化、突出主体、办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创出学校的品牌。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建了以科技为品牌的学校形象。 我们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全国冠军中得到启发,将机器人项目引进小学的校园,以此推进科大附小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我们采取从大处着眼,基础着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全校师生从不同的视角,走近科技,了解科技,熟悉科技,参与科技,实践科技。借此契机我们搞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小”大手拉小手,暨机器人项目启动仪式。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长教授,参加了此次活动。附小建立了机器人教室,机器人已在科大附小安家。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 2001年附小开展了无线电测向运动,申请下了科大附小电台。到目前为止,学校开设了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电台呼号通讯运动、电子模拟探雷项目、车模航模项目。学生们对这些运动项目,喜闻乐见。我们聘请专职的校外辅导员,指点学生的科技活动;将自己的教师送出去进行专门培训。近五年来,在参加的各项比赛中共取得国家级个人成绩一至六名十多人次;国家级团体成绩一至六名5个;北京市级个人成绩一至六名二十多人次;北京市级团体成绩一至六名六次;海淀区级个人成绩一至三等奖、优秀奖累计八百多人次;海淀区级团体成绩一至六名十余次,2004年又在北京市科协、海淀区教委的协助下,独立承办了市、区级科技比赛,2004年我校正式挂牌为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无线电测向项目学校;每年都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毕业生依靠科技特长考上高一级学校。海淀区科技示范学校。 足球是我校的传统项目,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曾经获得过北京市足球比赛小学组亚军;海淀区足球比赛小学组第一名多次。学校之所以几十年来对足球运动契而不舍,主要还是考虑到孩子们对足球的喜爱,足球对于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的培养,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先后获得全国红星杯足球邀请赛小学乙组冠军;获得海淀区足球比赛小学组第一;北京市足球传统学校比赛第四名;“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比赛小学组第二名”、“健力宝”中华小甲A足球活动北京赛区第三名;北京市金帆杯足球比赛、萌芽杯比赛第四名;海淀区中小学足球比赛小学男子组第一、第二等。“达能杯”北方赛区第九。2003年我们荣幸地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德意志银行赞助的[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启动仪式”进行了足球现场表演。同一年我们还接待了亚洲足联官员来校考察参观。足球队的学生毕业后全部被人大附中、八一中学等学校录取,他们中的高磊磊、秦奇新、王亮、梁博、张晓云、冯维等,不仅为我国的足球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又因学业有成,而走进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学习。2005年世界杯全国小球童招募活动中,我校的足球运动员邢紫宸同学在北京市球童遴选中,以绝对的优势摘取了“小球童”的头衔,代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少年儿童出征西德——牵手世界顶级的球星。 学校利用有限的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发挥,特长的展示创造条件。同学们在活动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与展示,也为学校带来了荣誉。学校被评课外活动先进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学校。 科大附小建校五十多年来,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海淀区教委、东升中心学区等各级领导亲切关怀,鼎力帮助;得到社会各界、大学各部门、各位学生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得到附小全体教师及退休老教师的热情关注、通力协作!学校始终秉承着 “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办学思想,以“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全面素质基础”为办学宗旨;以“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各项工作进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今科大附小,具有相当规模,享有较高声誉。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我们用聪明的才智,辛勤的汗水,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科大附小的今天,展望明天,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各级各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北京科技大学的直接领导与关爱下,在附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拼搏下,我们一定会创造科大附小更加辉煌的明天!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始建于1965年,八十年代初被确定为区重点小学。1986年底,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中秘友谊小学”,先后接待了秘鲁、日本、韩国等外宾的访问和教育交流活动,成为石景山区一所对外开放窗口校,以良好的风貌赢得了广泛称赞,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百名教职工。学校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办学宗旨,按照“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以优质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心理品质为重点,促进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了“教育优质、校风优良、环境优美”的三优特色,多次受到市、区表彰奖励,受到家长好评,赢得了社会的信誉。 学校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以培养新世纪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成为“学校规范有特色、教师达标有特艺、学生合格有特长”的开放型、现代化的新型学校,在北京市颇有名气的一所全面发展突出校。
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原名国家计委子弟小学,创建于 1954年1月。1964年1月由国家外交部命名为北京市 西城区 中古友谊小学,成为一所对外窗口学校。目前,学校有36个教学班,有着现代化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 以“以人为本,至和至美”为理念,努力营造“和合而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和合”即:包容、协作、平衡、秩序)。 学校发挥人格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作用,建设了特别讲团结,特别讲奉献,特别讲创新的干部教师队伍。先后被评为文明单位、巾帼建功文明岗、北京市三八红旗集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西城区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实践基地、法治校示范学校、北京市西城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试点学校、北京西城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类学校、北京市礼仪示范校、北京市少先队基础建设规范化窗口学校、西城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等称号, 赢得了各界的赞誉。 教学水平高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各科成绩均居西城区前茅。2003年9月,学校与北师大前沿课程教育研究所共同 开展“PECI小学英语课程整体改革实验”。实验课程不仅形式新颖,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验成果显著,辐射到其他学科上,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益。 1999年,与澳大利亚合作的电子琴实验项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弹奏一首电子琴曲中获得音乐的陶冶,树立“我能行”的自信,成为孩子发展的又一优质平台。 北京市中古友谊小 学还将立足于规范化办学,不断开拓创新,“传承友谊,追求卓越”,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品质,把学校打造成为西城区优秀的教育生态园。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即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于1909年,1955年起使用现名。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学校现任校长为李烈,现有6个年级,90个教学班,3千7百名学生。有137名正式教职员工,其中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12名,小学高级教师8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23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4名)。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93%,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总人数的68%。 在首善之都北京的西城区西单地区那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坐落着一所环境优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融典雅的园林式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为一体的教学园区,这就是位于新文化街111号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本部。 截至2009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已经拥有3个校区,分别是本部、王府校区和官园校区。三个校区地点分离但校园风格融为一体,彰显着实验二小“简约、生态、人文、和谐”的充满关爱的建园理念。在三个校区里,现共有8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00多人。各教室均备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所有教室、办公室均能直接登陆互联网和校园网,有27个专科教室,图书馆藏书近十万册,设有教师、学生图书阅览室7个,游泳馆1个,篮球场地3个。实验二小的建筑和设施具有极强的“连接感”,幸福。这种成长,幸福必将源远流长。
北京史家小学(又名:史家胡同小学),是所公里小学,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名校。特别是2005年新校舍建成以后,到学校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现在学校有74个教学班,200多教师,3000多学生。原来史家胡同的校址作为低年级部。新校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北小街南弓匠营胡同内。史家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和谐教育”。我选几张史家小学校园环境的照片给大家看看。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现在(2010年)有74个教学班,3305名学生,248名教职工,特级教师7人,中学高级教师18人,有党员94人。史家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办学宗旨是“三全三爱三服务”,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方位负责;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和谐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组织成员。 学校在课程设置力图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发展,如强外语教学,普及计算机技术,注重艺术教学(开设形体课,将音乐课分设声乐和器乐课),精心开设体育锻炼课(低年级开设了游泳课,中年级开设了乒乓球课,高年级开设了手球课)。 学校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支持和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每学期都认真开好主题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我们办的《童心校刊》和开通的25部166语音信箱沟通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开创了一条新路。 和谐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与自然、与社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的人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各种技能都得到发展。 学校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对外参观先进单位、北京市计算机辅助教学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维美学堂”多媒体数学实验先进集体、少先队大队获北京市“星星火炬”奖、北京市先进教工之家。还被评为东城区唯一的小学全优党支部、东城区小学素质教育窗口校、新世纪杯先进集体、德育工作成绩全优校、课间操先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师德群体建设先进单位、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先进集体、教科研示范校、获教科研特别奖等三十多个市区级先进称号,还被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评为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小学学生营养工作好单位,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创办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的附属实验小学。现有教学班42个,在籍学生1726人,教职工110人 ,学校占地面积1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8.4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805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数6万余册。 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改革开放对兴校之路的探索,到新世纪课程改革强校之策的制订,学校始终担负着播撒真知、传承文明、树德育才、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学校注重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学校确立了“乐学会学,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 实验小学传承师大百年精华,秉着“以人为本,教育即服务”的办学理念,依托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及学科教学等的研究优势,以“实验”为特色,始终进行着教学体制、教材教法等改革实验,创设了必修课和课外兴趣选修课并行的课程体系。学生在科技、文体、学科竞赛活动中展示才能,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发挥特长。我校连续五年在海淀区五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成绩优秀。 实验小学重视教职工队伍建设,为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研、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志存高远的成名成家创造条件;学校建立由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定期指导交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我校教师个人特长突出,群体优秀,目前,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学校现有北京市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78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近98%,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研究生课程班学业学习及研究生学历学习的教师达到22%,市级、区级、中心级、校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逐步形成“专、本、研”结构的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实验小学已与新加坡道南学校、日本新澙大学教育学部附属新澙小学、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塘卡学区Scenic Heights Elementary和Excelsior Elementary School、英国Eltham College、香港圣公会圣提摩太小学、澳大利亚Milgate Primary School 等数所国外和境外学校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师生间的互访交流、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但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更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学校每年接待外国教育代表团来校参观交流约100人,同时每年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代表团、长短期脱产研修人员超过600人次。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迅速拓展,学校的国际影响和知名度不断增强。
府学小学建校于1368年,至今已有快700年的历史。学校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内,因胡同内的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是明清两朝的官办学校,因为顺天府学常出进士,史料上将府学胡同又称之为“进士”胡同。胡同内至今还有两块石碑记载了数十位明崇祯、清嘉庆年间出自顺天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姓名。 以往的顺天府学就是现在的府学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多年来一直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进行国学熏陶。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我们认识到国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它能涵养中华民族之魂,强大中华民族之根。它的内涵是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是人类内在的智慧与精神。同时又能包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思想,全球化的视野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现任校长马丁一曾在多种场合说道:“老百姓能够记得府学,能够一传十、十传百,甚至代代相传,冲的就是这种国学情怀、国际视野。” 府学胡同小学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自己的办学方针。将世界与中国携手,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弘扬民族优秀成果;让教育先哲与现代人文教育的思想发扬光大;让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少儿内心,培养府学魂魄,陶铸府学精神。 府学小学教室先后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国学教育示范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古诗文诵读先进学校、中华古诗文经典工程特色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区课外校外教育示范校、区教育改革实验校等光荣称号。 现在的府学小学是一所知名小学,为北京市、东城区赢得过无数荣誉。府学小学教室先后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EPD教育实验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国学教育示范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古诗文诵读先进学校、中华古诗文经典工程特色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区课外校外教育示范校、区教育改革实验校等光荣称号。
北京小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小学,诞生于1949年6月19日,是建国初期由北京市委亲自组建的公立寄宿制学校。目前,学校形成一体两翼、一校多址的办学格局,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 “一体”指北京小学,“两翼”指包括寄宿、走读两种办学形式。“一校多址”指北京小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在本区以及北京市其他区县以不同合作形式开办了多所分校,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 位于西城区槐柏树街的学校本部现为完全寄宿制管理,每年向全市招收适龄的寄宿学生。位于广外马连道地区的北京小学分校、以及位于北线阁地区的北京小学走读部为走读制管理。 北京小学重视打造优良的教师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目前,专任教师150多名,其中特级教师4名,中学高级教师15名,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60人。 北京小学(包含本部、广外分校)现有学生近2200多人,其中住宿生1300多人。学校科学体育楼(内设游泳馆、体操馆、天文馆、阅览大厅、电视演播厅、阶梯教室、礼堂、器乐排练厅等)为孩子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创设了条件;庄严的国旗广场、美丽的校园、学生宿舍楼及留学生公寓等设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北京小学秉承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探索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使基础教育回归本真。在长期的探索中,北京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形成了“实与活”的课程与教学建设思想和主体性德育特色。近年来,学校提出建设学校良好教育生态的理念,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合作,形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合力。 北京小学寄宿教育特色鲜明,学校针对当代独生子女的发展需求,突出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寄宿教育宗旨,使六个年龄段上千名住宿的小学生在科学化的教养下茁壮成长。 北京小学是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校。学校与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等地区与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与澳大利亚五所学校建立姊妹校关系,每学期进行留学生的短期游学交流课程,以拓展本校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英语与生活能力。 北京小学坚持把科研作为提升办学水平、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重要战略,效绩突出。学校承担国家级、市级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项目,在主体教育、个性化教育、艺术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近年来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科研示范校、北京市重点课题优秀实验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获北京市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其办学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