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是江苏省实验小学,位于白下区文昌巷74号。学校建于五十年代初,在80年代和2003年学校分别进行了两次改造扩建。校园现占地8800平方米,校舍面积8300平方米。2007年,学校有36个教学班,1584名学生,教职工80人,市优秀青年教师以上的骨干教师10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2、5%。其中两名特级教师。五老村是五十年代全国文明的甲等卫生先进单位,周恩来总理和50多个外国领导人曾来此视察、参观。学校利用社区优势开展卫生和健康教育,成立了“少年卫生学院”。学校三次代表南京市接受“全国创卫生城”活动的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检查,获好评。学校被评为南京小学唯一的“十佳卫生院校”。近年来,学校提出为培养“胸怀世界的中国人”奠定基础的理念,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采取“读中华经典文章,明理睿智;玩民族体育游戏,强体健身;赏民间传统艺术,优雅气质;看世界优秀电影,放眼全球”的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小学生开设了“电影课”,将中华经典文章,民族体育游戏和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省教育厅推荐学校参加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校园风采”展播活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了反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节目《经典伴我成长》。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和南京市“模范学校”、江苏省“两基教育先进集体”、“南京市文明单位”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是省教委1980年首批命名的实验小学,多年来,我们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实施"文明的校园、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的整体改革目标,各项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学校连续十六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并荣获"江苏省模范学校"称号。广泛开展课外兴趣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小松树"合唱团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录音带多次对东南亚国家播放。女子体操、排球、乒乓球、航模等项目的成绩,在省市比赛中名列前茅。学生几百幅书画作品选送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日本等国展出并获奖。学校始终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了一支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有一批科研课题在全国、省、市"九五"科研实验中获奖。其中电化教育课题以优秀级别通过结题验收,学校被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被评为南京市教育科研和德育先进集体"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南京市名校长1人,江苏省师德模范1人。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来宾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官员,并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格兰德尔小学以及香港小学建立了联谊校的友好关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视察学校后,欣然题词"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在这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南京市樱花小学坐落在闻名遐迩的紫金山北麓,樱驼花园小区内。学校身前为"南京市蒋王庙小学",后改名为"南京市玄武湖中心小学",现更名为"南京市樱花小学"。学校曾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创办的九所乡村实验小学之一,有着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023名学生,教职工6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5人,占全体教师的57%,小中高教师1人,大专及以上学历50人,占全体教师的82%,现任校长李正,书记杨和平。学校环境优美、整洁、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新建的教学楼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目前设有阅览室、图书馆、微机室、演播室、音乐、美术、自然、技术、劳动等14个专用教室,舞蹈房、大小会议室、多功能室均功能完善。在教学区之外,还设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风雨操场和一个160米的环形田径运动场,教学区与运动区完全分开,布局合理,显得十分雅静。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会做人――事事求真;会学习――勤奋多思;会生活――适应社会;会创造――开拓进取”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求实、创新、团结、争先”的校风,“爱生、敬业、严谨、谦和”的教风,和“勤学、多思、文明、守纪”的学风。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97年被评为南京市规范学校,1999年确立为南京市示范学校、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2000年被确立为江苏省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实验小学,南京市心理教育实验小学,省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市心理教育先进学校,省陶研先进学校,2001年确立为市实验小学、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开发与实践>>实验学校,2002年11月被确立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12月确立为省实验小学,2003年被评为南京市十佳少科院等。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快速提升,一批事业心强,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正在茁壮成长,各科校级、区级、市级、省级骨干教师不断涌现,青年教师踊跃参加市、区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都取得优良的成绩,数名中层以上的领导和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骨干校长培训和省市、区骨干教师的培训深造,为强校强师,追求高水平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强师,大胆实践,构筑科研新优势,“十五”期间成功申报了市立项课题<<小学生自主实践教育的研究>>。另外,<<培训幼年研究生的实践研究>>被批准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五”立项课题,初步成果获省论文评比一等奖。省级课题<<运用电脑技术,提高作文能力>>和<<小学心育晨会课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分别获市区一等奖,学生电脑作文由市陶研会编辑出版,走过昨天,樱小教师思绪万千,无怨无悔,走向明天,樱小教师信心百倍,充满希望。在迈向未来的道路上,将留下全体教师辛勤的汗水和胜利的赞歌。
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1924年成立,名为江宁县孝陵卫小学,以孝陵卫街西河边火神庙为校址。1935年,孝陵卫地区划入南京市后,改称孝陵卫乡区中心小学。1946年,拆善司庙(现址)建第十区中心国民小学校。1949年,由军代表接管,称孝陵卫小学,时属中山陵园区。1959年,称紫金山人民公社中心小学,属公社管辖,学校行使中心小学职能,管理公社范围内的中山门、胜利村、牌楼、小水关、高桥门、天堂村、响水桥、石门坎、沧波门、鲍家场、钟灵街、马群、狮子坝、励志庄、五旗、岔路口、蒋王庙、新庄等小学。其后公社规模有所调整,管理学校的数量亦有所变化。1965年,区划调整,中山陵园区与栖霞区合并,划出牌楼、小水关、石山、高桥门、天堂村、响水桥、石门坎、沧波门、鲍家场等小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周边有五所小学陆续并入孝陵卫中心小学。1. 二道沟民办小学,1958年建,1972年并入。2. 小卫街民办小学,1964年建,初为耕读小学,1972年并入。3. 胜利村民办小学,1964年建,初为耕读小学,1972年并入胜利村小学。4. 胜利村小学,前身为1947年创办的国民党中央教导团子弟小学,规模最大时有16个班级,1948年底撤消。1949年在该校原址的一部分建胜利村小学,1992年并入。5. 双拜岗小学,建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58年改为民办,1975年并入。1970年-1975年,成立钟山区,学校属钟山区。1979年,改称栖霞区孝陵卫中心小学,1982年中心校设置调整,划出马群地区与玄武湖地区小学。1986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设文教办公室,管理紫金山乡所管辖范围的中山门、胜利村、钟灵街等小学与孝陵卫中学。乡文教办公室设在中心小学内,其负责人由中心小学领导兼任。1987年,划入余粮、沧波两所小学。1993年,紫金山乡并入孝陵卫镇,学校归孝陵卫镇管辖。1995年,区划调整,学校由栖霞区划入玄武区,中山门小学划出,仍保留原体制未变。1996年,余粮小学并入沧波小学。1997年,撤街道文教办公室,孝陵卫中学由区教育局直管。2002年,教育布局调整,钟灵街、沧波门两校与孝陵卫中学合并。孝陵卫中心小学不再行使中心小学职能。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制定"爱国、勤学、求真"的校训,认真实施小学德育大纲,建立教育网络和德育基地。重视班集体建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时,做到阶段性与系统性教育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班会与校会相结合,以激励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注重实效,踏实进取。在"尊师、踏实、乐学"的学风倡导下,学生勤学多思,健康成长。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努力使每个学生在阅读、表达、运算等方面达到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要求。学校严格实行每日一次早操和两次眼保健操,并有专人检查,定期评比。教师认真上好体育课,学校每年举办春、冬季运动会,并积极参加市、区开展的各种体育赛事,努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增强学生体质,每年学生体育达标率均在98%以上。学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曾在全市率先取消留级,并进行改革考试方法、减少考试次数、提高语文课讲读效率、数学课讲练结合提高教学密度、自然课提倡动手动脑结合等实践和研究,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广东、广西、浙江、北京、河南、安徽、陕西、及本省许多市县的同行前来参观交流。学校重视教育科研,进行激励教育和心理教育研究,并十分关注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活动。通过设置"快乐小屋",制定"快乐自助餐",编演校园心理剧、心育课本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收到一定的效果,多次在市、区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数次被省市多家电视台和众多报社采访及宣传报道。经省心理学会、省教育学会和市教科所的批准,学校成立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和七色光儿童心理剧团。在心理教育中,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实施校本培训,取得一定的实效,并成为市心理教育师资培训试点校。2000年至2005年,学校先后十几次承办了市、区级教科研现场会。省市兄弟学校先后有四十多批,两千多人次来校参观学习。教师教风扎实,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为了孩子,老师们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自觉提优补差,许多老师带病坚持上班,到双休日才去看病。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运用激励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和谐、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学习,敢于质疑的心理品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逐步形成了尊师、踏实、乐学的学风和敬业、创新、激励的教风。在学校组织的观测哈雷慧星科技活动中,因成绩突出,被市科协紫金山天文台定为观测点,学校被评为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有关教师被评为省先进个人。学生制作的无线电门铃被江苏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学生参加区级以上各种类别的美术、歌咏、舞蹈、小制作、小论文等竞赛,有三百多人获奖。在市级校歌大赛中,学校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学校师生自编自演的心理短剧在国家级、省级心育研讨会上表演,并多次在校内外有关会议上汇报或展示,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在历年全区田径运动会及市区举办的有关竞赛中,均获得过良好的成绩,参加其他文艺类竞赛也获得过各种等级的奖励。由学校主编的《学会激励》一书被列为市"九五"教科研丛书,主编的《校园心理教育短剧》、《心育创新之路》公开发行。教师有18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发表。学校参与的多项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及省、市、区立项课题研究先后结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学校先后多人担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会代表,涌现省部级、市级先进个人多名。多位青年教师先后在市级、区级上观摩课、公开课、参赛课,获得同行和专家好评。自1995年起,各科教学论文获国家级、省、市级奖二百多篇。有多人被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校长徐兴昶当选为全国优秀人民教师,谢美萍被评为省心育名校长。学校图书室被评为市优秀图书室,自然室获市先进自然室和省标准化自然室称号。少先队大队部获市红旗大队、标准化队室、鼓号队一级分团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区文明单位、市双拥共建先进学校、市体育传统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市优秀家长学校、市体育先进单位、市实验小学、省市心理教育研究先进单位、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省实验小学。学校现有28个班,1230名学生。74名教师,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0%。学校建筑面积6732、6平方米,新建塑胶环行跑道200米,主、副操场面积共5239平方米,绿化面积2021㎡。各类专用教室12间,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学生电脑有60台,28间教室有多媒体展示台。图书室实施电脑管理,已达到市A级管理水平,现有藏书26583册,生均20册左右。
昆仑路小学坐落在玄武湖畔、古城墙下,是一所师资力量强,办学质量高的市级实验小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改的深入,全校师生以"与时俱进创建省实小,奋发有为推进新改革"为动力,以昂扬向上的激情,向着更高的目标顽强拼搏,再创辉煌。昆仑路小学始建于1952年,曾是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2000年3月起,对原有老式教学楼进行了改造,历时1年半,一座色彩典雅、"U"字型仿欧式风格的教学楼拔地而起。2001年9月,原高楼门小学通过布局调整,撤并入昆仑路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人。校园占地面积4710平方米,建筑物面积4500平方米,场地面积3750平方米。学校因地制宜,精心规划设计,营造出了极其浓厚的校园氛围。在校园的环境布置上,我们力求实现:净化、美化、教育化。校园里绿草茵茵、鲜花正艳、壁画生辉。走廊里、教师里悬挂着中英文对照的天文气象彩色图片。"日晷"雕塑、楼顶气象观测设备、体现出我校的特色文化。75米的塑胶跑道、五彩缤纷的少儿艺术走廊、精美的宣传栏筑成了这一道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充分的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了环境的功能。2012年被并入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