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外国语小学是南京市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小学,是雨花台区“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名牌学校。地处郁金香路58号(紧邻共青广场),位于雨花“科学园”核心区内,与著名的中兴通讯、华为科技、舜天研发、宏图三胞、中软华通、东软研发、斯威特、雨润研发等IT产业基地毗邻。学校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校舍建设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含地费)。学校设计规模为六轨三十六个班。校园分为教学、运动和生活三大区域,有布局合理的综合教学楼,有功能齐全的室内体育馆,有宽敞整洁的学生食堂,有装备先进的网络教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等。学校筹建期间,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区教育局冯建强局长等领导多次到校视察并作指示。2007年9月3日学校正式开办,雨花台区区委书记王建华、区长韦昌明为学校开办剪彩并作总要讲话。开办初期,学校按计划招6个班共230名学生,配置优秀教师16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忠俊同志任首任校长。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下,在中央教科所的热情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全体雨外小人的共同努力下,雨外小践行教育个体(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理念,凸现“英语教学”、“教育科研”、“科学素养”三大教育教学特色,致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正朝着“高”(高标准)、“新”(新机制)、“名”(名教师)、“特”(特色课程)、“优”(优异的质量)“五大特点”的名牌学校迈进。登高前瞻,任重道远。雨外小誓创雨花“科学园”核心区内的全市知名、全省有影响的名牌小学,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南京市创建教育名城,为建设生态雨花、科学雨花、和谐雨花做出应有的贡献!
踏进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苍翠秀丽的雪松,绿意盎然的香樟,枝影摇曳的桂花,藤蔓盘绕的紫藤,雅致的连廊、别具匠心的长廊,在橙白相映的教学楼的映衬下,杂以青石的蜿蜒小路,引人观望的橱窗宣传,争奇斗艳的花卉,碧草如茵的草坪,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校园美景。 创建于2007年的澄阳小学,是一所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新校。学校占地面积72余亩,校园总面积 47952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22683平方米,绿化面积 16000平方米。校园内三幢教学楼高高矗立,教学区、活动区、绿化区布局合理,精巧雅致:两层建筑的艺体馆、250米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舞蹈房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体育活动区;四层建筑的图书馆设计新颖合理,为教师、学生阅读提供了汲取精神食粮的最佳休闲场所;专用教室的配置也一应俱全,所有专用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资料均将按省颁标准进行配备;还有能容纳一千人就餐的食堂……学校六轨制设计,最多可容纳学生1500名左右。目前,学校有20个教学班,学生879人。在职教职工62名,专任教师56人。教师中获得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4人,小学一级教师12人。目前,我校有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区级教学能手2名。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31人,占教师总数的57%;大专学历23人,占教师总数的44%。 澄阳小学另有3个附属幼儿园:采莲幼儿园、澄阳幼儿园、漕湖幼儿园。分别于2007年、2009年归属学校管理。目前有学生648人,在职教职工33人,专任教师29人。 学校始终以“先成人,后成才”为办学理念,以 “高素质、现代化、有特色”为办学目标,以“打造研究型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为师生发展目标。在办学目标指引下,学校强化了“三风”建设,其中“唯实、唯新”为学校的校风,“自疑、自探”为学校的学风,“善启、善放”为学校的教风,“勤读书、慎修身”为学校的校训,并形成了“营造书香校园,凸显手工制作”的办学特色,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学校在两年的风雨历程中,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8年成功创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绿色学校、相城区常规管理先进学校;2009年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平安校园、苏州市一级图书馆等。2009年教师发表的论文区级以上31篇,论文获奖省级以上7篇,市级以上24篇,区级以上40篇。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 喜欢观日出,必将欣赏其磅礴的气势;善于创造,必将体验成功的喜悦。追求效益,追求超越,必将激励澄阳小学全体师生在创新中跃上新的高度。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小学位于木渎镇金桥开发区孙庄路,毗邻姑苏名山七子、尧峰,创办于1995年9月,是吴中区教育局、木渎镇人民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撤并村小、规模办学”的第一所农村中心级小学。学校现占地42亩,建筑面积9008平方米。建有科学实验室、音乐舞蹈房、计算机网络教室、图书楼、校园电视台、塑胶运动场等现代化教育设施。目前,小学有班级16个,学生687名,附属幼儿园有班级8个,幼儿271名。全校教职工63名,其中专任教师62名,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8.39%,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79.03%。全校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吴中区学科学术带头人12名,吴中区学科骨干教师3名。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办学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构建绿色和谐现代化校园、培育全面发展素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以“人文性的品牌环境、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学习型的学校组织、进取型的教师群体、亲善型的社区形象、素质化的教育质量”为办学理念,以“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为校训,营造“文明、朴实、好学、奋进”的校风,树立“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培养学生“勤学、守纪、活泼、向上”的学风,以“丰富办学内涵、提升文化底蕴、打造品牌形象”为工作思路展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曾先后获得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教科研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自然实验室合格学校、苏州市合格家长学校、苏州市手球学校、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绿化达标单位和江苏省绿色学校等称号。 学校持之以恒打造“绿色”这一办学特色,并以此贯穿学校管理全过程。现已形成了以生态园、听声园、天趣园为“南苑三园”的绿色校园环境,被誉为“花园式学校”。同时,学校还将“绿色”概念引入学校三风建设,实施绿色管理,锻造绿色教师,培养绿色学生。为此,全体师生将为学校更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临湖第一中心小学原名渡村中心小学(因原渡村镇、浦庄镇合并为临湖镇,故于2007年7月更名)。学校创办于1906年,至今已走过百年办学历程。学校原址渡村前秧后街1号。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2004年10月学校易地新建,2005年3月迁入新校舍。 学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目前学校共有29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70多名教职工。 学校有行政、综合楼一幢,教学楼两幢,食堂和传达室(含教工宿舍)各一幢。三幢主体楼有连廊沟通,形成一体。整个建筑设计新颖别致、活泼亮丽,富有现代气息和学校特点。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办公条件优良。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艺术教室、师生图书阅览室和多媒体会议室等一应俱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保证。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浓厚。绿化、景观自然漂亮、别具匠心。校标、校训、校歌、名人名言、宣传橱窗等震人心扉、催人奋进,“莲文化”特色个性鲜明底蕴厚重。 学校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目标明确、管理措施到位、教育质量扎实。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锐意进取,教职员工敬业爱岗、业务精良,学生队伍品质高尚、素质全面。1999~2008年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吴中区“常规管理先进学校”、2005年被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006年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2007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2008年被评为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实验基地”、苏州市“中小学合格心理咨询室”、吴中区“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2010年被评为苏州市“平安校园”、吴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2011年被评为苏州市“实验室建设年专项工程先进集体”、苏州市“模范教工之家”,2012年被评为苏州市“一级图书馆”。学校有大批教师被评为吴中区“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教坛新秀” 和“班主任带头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学生品德正,学风好,健康活泼,成果突出。 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这是我们临湖第一中心小学对新世纪教育的追求,也是对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作出的郑重承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临湖第一中心小学必将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乐章!
通安中心小学是由苏州高新区通安分开发区投资兴建的一所学校,8月31日正式启用。学校设计规模36个教学班,土建总投资2258万元,设施设备总投资约680万元(分二期投入)校园网、学校网站已建成,设有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科学实验室、劳技室、书法室、美术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建有250米塑胶跑道,风雨体育场。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已申报“信息化实验学校”(11月验收)。正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创办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整体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办出学校特色,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优势,分别成立了合唱队、书画兴趣小组、古筝演奏兴趣小组等,定时、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各种比赛,提供学生能够展示才能舞台。通过创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学校建有电脑房四个,2个多媒体教室,班班通网络,校园网,学校网站已建成。教师实行无纸化办公,生机比达1:8,已申报“信息化实验学校”。全校各年级按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能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逐步确立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荣获“苏州市信息化实验学校”、“苏州市语言规范学校”、“苏州市收费规范学校”、“苏州市平安单位”、“高新区文明单位”、“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无锡市梨庄实验小学创建于1917年,原名梨庄小学。1997年11月,学校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2005年创建成为首批无锡市实验小学,2008年8月学校搬入现址(锡澄路250号),2008年10月被评为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目前,学校有24个教学班,学生840人。学校有专任教师76名,职工2名,区级以上优秀骨干教师达38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师德高尚好园丁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区教学能手9人。教师中具有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94%,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有3名,占4%,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有66人,达87%。学校占地面积达18319.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028平方米,学生体育活动面积达8846平方米。学校有图书室、阅览室,藏书量为20313册,人均藏书量为24册。教育的真谛在于开启人的智慧,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就在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因此,“走向智慧的教育”是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更勤奋、更聪明、更健康,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智慧,创造学生和教师智慧、快乐、幸福的人生。
我校位于古老的越来溪畔。这里曾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沙场,如今已是苏州城南又一个新兴工业带的核心区域。我校始建于1913年,九十多年来,学校曾六易其址,目前的校舍建于2004年,占地68亩,建筑面积28951平方米,总投资达7000余万元。 越溪是一个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镇,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乡,文化繁荣之地。以范成大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诗篇。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兴衰,积淀了深厚的越溪地域文化底蕴,我们将其定义为“吴越文化”,并确定了以“传承吴越文化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行动纲领的特色教育。今天,当你走进越溪小学,广场边的“咏越来溪”古诗碑刻,大厅里的越溪风景,各座楼宇的铭牌,连廊的宣传画,无不向你展示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古韵今风,浑然一体。 我们坚持“德育为首、质量为先、管理为基、人文为重、服务为本”的宗旨,本着“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学校内涵”的工作策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打磨,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 我们重视教研的实效性,努力打造成熟的校本教研文化。我们提出了“学习与反思、认同与示范、评选与考核、引领与磨练”的校本教研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丰满着。 我们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经常开展争做“五好儿童”的活动,要求学生做到“扫好地,走好路,吃好饭,做好操,说好话。”培养学生着眼未来,从小事做起的意识。 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学校成为苏州市信息技术实验学校,2003年成为吴中区首批常规管理先进学校,2004年成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2005年通过了江苏省实验小学的评估验收,2006年正式成为省级实验小学,2007年成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2008年获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称号,2009年获苏州市优质幼儿园、苏州市三星级队室、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会集体、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光绪30年,邑人缪抡俊等发起,假址杨舍城西文昌宫,创办范贤初等小学堂,是为本校前身。1913年,郭聘之接任校长,迁址城中广湾街郭氏支祠,兼招女生,立“端、勤、毅”为校训,规模渐大。1916年改校名为杨舍乡立第二初级小学,1917年设女子高小补习班,校舍向东邻城隍庙扩展。1924年办高小班。1928年转县办,更名为江阴县杨舍小学,并定为辅导区中心小学。抗战爆发杨舍沦陷当年,学校曾停课数月。次年春,张文贵等筹组临时学校,借民房上课;秋,回原校复课。抗战胜利后,学校曾先后更名为杨舍镇三余乡联立学校、杨舍镇三余乡中心学校、杨舍自治示范镇中心国民学校。如是至1949年,凡45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校名改为江阴县杨舍中心小学。1957年原梁丰小学并入本校。1962沙洲建县,本校更为沙洲县杨舍中心小学,12月,定为县重点小学。198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首批省级实验小学,乃更名为沙洲县实验小学,1986年撤县建市又更名为张家港市实验小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原省教育委员会省实小的首批复评, 1999年,学校创建为江苏省模范性学校。学校成为本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小学。2000年9月,市南苑小学并入实验小学,学校引进了新的办学机制开张家港市小学寄宿制先河,创设了寄宿部。住宿生在学校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2002年9月,学校被苏州市批准为“双语教育”实验学校。翻阅学校的百年史册,虽然也有“抗战时期”的饱受日寇的蹂躏,也有“文革岁月”的冲击消沉。然而一代代的实小人竭力秉承先贤郭聘之“端、勤、毅,”的古训使学校在各个不同时期展现飒爽历史风范。 八十年代后,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全国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学校、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等 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赵德兴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孙云、陈少萸等20多为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4年7月,市政府投资4000多万的实验小学东校区落成;苏州市教育局又批准开设寄宿制小班化“双语教育”实验班,从此翻开了开了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百年历史崭新的一页。现在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形成了三个校区规模较大的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占地125亩,建筑面积达 50878多平方米。学校有114个教学班,学生5000多名,309名在编教职工中,有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苏州市名校长、学科带头人6名,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120多名。学校继承先贤郭聘之先生“端、勤、毅”的历史古训,坚持“智慧育人 育人智慧” 的办学理念,精心实践“智慧型教育”,着力建设文化型学校。学校以培植“先贤为范 超越自我”的学校精神为目标,要求老师不断追求“善于融入孩子心灵,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善于驾驭活动场景”的教学境界。学校充分体现“弘扬百年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学校文化”的交融,坚持科学规范管理与人文情感关怀的有机结合,营造有序而又自主、紧张而又舒心的校园氛围,建设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学校全力将“实践智慧型教育”作为深入推进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鲜活的教改实验。“智慧型教育研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干课题,成为打造教育品牌、教育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的理论支撑,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师生进步成长的智力保证。学校把教改的主阵地落实在课堂。“彰显教育智慧,打造生态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向课堂教学要真质量,把兴奋点聚焦于智慧型课堂的建构”正在成为实小广大教师的理想追求和自觉行动,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改稳步、迅猛发展。我们致力于精心培植智慧型的教师群体,让管理者、教育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我们致力于全面培育智慧型的学生,让每个孩子的智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启和发展。我们致力于整体构建智慧型的课程教学体系,让老师们有效地实施智慧的教育,让孩子们充分地享受智慧的学习、智慧的发展。“一百年薪火相递,跨世纪文明传承。”。实小人郑重承诺,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能创造令人信服的昨天,也必然能谱写更加辉煌的今天,更能描绘心驰神往的明天……
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位于太仓新区娄江路畔,创建于2007年8月,是新区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解决辖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难而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的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小学。学校现有29个班级,学生1100人,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太仓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市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0 %。学校共设有书库一个,教师阅览室一个,学生阅览室一个,总面积为400平方米。教师阅览室共有座位30个。学生阅览室共有座位162个,其中电子阅览座位50个。馆藏图书册数达31800册,其中音像资料682件,电子图书不超过30%。生均图书35册以上。馆藏工具书120种,师生图书比例达2:8。校园不仅注重绿化、美化,还注重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人文环境。学校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化与渊源流长的娄东文化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文化正在慢慢形成:创造性的将太仓代表性景点的精华与校园建筑融合,将太仓的墨妙亭、沙溪的乐荫园、浏河的梅花草堂巧妙融合在校园中,建有墨香、梅品、乐趣三楼三园,既有园林式的典雅,又有学校的特色。漫步校园,犹如徜徉于公园,惬意舒适。校训:博爱博学,成人成己校风:厚德、启智、冶情,教书育人;自强、勤学、感恩,为人子弟学风:乐学善思,自主诚实,互帮共进教风:勤研敬业,启智育人,爱生奉献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