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第二中学创建于1980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龙泉路。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校园设施均按重点中学标准确性配套。现有教学大楼三栋,实验楼一栋;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和两间微机室,去年全部进行更新换代与改造,按高标准建设了三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校园网已开通使用。校园内建有6栋男女生公寓和可容纳全校学生用餐的食堂,为实行封闭式管理提供了较完善的条件。新开辟的标准体育场正在建设中,年内可投入使用。学校现有教职工220人,在校学生3300人,教师中有全国劳模、省市先进工作者、市“教学明星”、市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几年,教师共撰写并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国家级一、二等奖有2人6次,省级奖5人次,市级奖8人次,另外出版专著和复习资料共13本,学校现有高级教师33人,中级教师93人,在省市务科优质课大奖赛中该校有9人获奖。二十多年来,该校先后向高一级学府输送了7000余名合格新生,其中有的跨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名校,还有两位被中国科大少年班录取,在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的26人次,省级奖的63人次,市级奖的115人次,其中朱洪海同学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创该校历年来该项奖最高记录。另外该校也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被公安部授予“守边英雄”的梅开春烈士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学校盛衰,干部是决定的因素,二中历届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忘我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近几年在加大对校园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注重素质教育,狠抓常规教学,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被省教育厅列为“十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普通中学,荣获“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德育示范学校”。省人大副主任张逢雨、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占铭、市委副书记张华东等先后来该校视察工作时,对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清的鼓励。当前,全校师生正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发扬务实、奉献的精神,实现新跨越,再创新的辉煌,为振兴彭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武宁私立宁达中学是广州宁达公司董事长张项理师长西席为报效桑梓,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的一所整日制初级中学,黉舍占空中积138亩,建有讲授楼、尝试楼、师生食堂、门生公寓、西席公寓、综合楼等六栋气度宏伟、富有当代气味的讲授、糊口用房,修建面积共10000余平方米。其美好的环境、完美的设施、一流的师资、迷信的办理、骄人的事迹是泛博青少年肄业的抱负之地。黉舍具有一支优良的师资步队,天下十佳民办黉舍校长张项理师长西席任黉舍董事长、校长,并从县表里选聘了天下榜样西席一名、优良骨干西席40余名,办学八年来,多人在县、市、省构造的讲授教研活动中获得优良成绩。赛课类:市级二等奖6人次,市级一等奖10人次,省级二等奖4人次。论文类:市级三等奖35人次,二等奖22人次,一等奖10人次,省级二等奖8人次,一等奖3人次,国度级二等奖一次。讲授成绩:2003年,黉舍首届毕业生插手中考,6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比率、重高登科比率、普高登科比率居全县第一,小我总均匀分及物理、化学、政治单科均匀分全县第一。2004年中考,又获得了总均匀分全县第一,延迟取登科理科尝试班比率、登科重高比率、登科普高比率均为全县第一,政治、数学、物理、化学、汗青、地理、生物七个单科均匀分为全县第一,2005年中考,总均匀分、重高登科率、普高登科率、六个单科均匀分均获全县第一。2006年中考,九门学科中,八科第一,一科第二,总均匀分家全县第一,比第二名高25分,比全县均匀分高116分。2007年中考,九科均第一,总均匀分为576分,名列全县第一,比全县重高登科线高2分。2008年中考,仍然名列全县第一。2003、2005、2007年三次由九江市教诲局构造的对全市民办黉舍查抄中,我校均以考评总分全市第一的成绩被评为“九江市优良民办黉舍”和“市十佳诚信黉舍”,2007、2008年别离获得“市德育树模黉舍”,“全省教诲体系标准办理年勾抢先进个人”等名誉称呼。本年又被中国西席报定为天下新课程鼎新尝试基地。在一系列优良的成绩面前,我们并未躺在功绩簿上,而是在不竭的摸索寻求,在学习天下名校的课改经历的根本上,连络我校实际环境,2006年下半年我校实施了讲堂鼎新,2007年全面放开。我们本着以门生为主体,西席为主导,全面进步门生的综合本质的指导思惟,让门生学得主动主动,学得轻松镇静。鼎新两年多来,见效明显,近一年,共稀有百个单位,数千人次来校观光学习,九江日报、江西教诲、江西日报、江西教诲电视台、中国鼎新报、经济日报、教诲员杂志,中国西席报等多家媒体停止了大篇幅的跟踪报导。面对机遇和应战并存的新情势,宁达人将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辟朝长进步,尽力使我校成为“最具生长力 ”的黉舍。
城山中学创建于1964年春,其前身是全县有名的“草棚中学”,1974年搬迁至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其间绿树环绕,花草盎然,享有“花园式学校”美誉。学校现有理化生仪器室和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音体美器材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并且覆盖了校园网。 我校拥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2个年级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9人,在编教师32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18人,本科率达80%,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以科学发展观来谋划学校的发展,以正确的质量观来引领学校的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新课程,强化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使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健康协调地向前发展。经过全校上下同心协力,从05年至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08年取得全县年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学校将继续发扬“爱校爱生、无私奉献、敢于争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坚持“以人为本 以德立校 依法治校 以质强校 科研兴校” 的办学理念,不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管理水平科学化、教育质量优质化,校园环境园林化、学生活动多样化,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
德安一中座落在德安县城东郊,博阳河东畔,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省级重点中学。沧桑巨变,她以坚实的步履不断走向成熟与成功。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德安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办,即学校的前身。1951年改称德安县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开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江西省德安县中学。“文革”期间改为“德安红卫中学”。1970年4月,改为厂办中学,称为“德安农机厂五七中学”。文革结束后,德安教育事业大发展,1979年9月成立了德安县第二中学,而原江西省德安县中学改名为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中学至今。1980年被正式提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11月,顺利通过了“江西省重点中学评估”,获得“省优秀重点中学”的称号。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6992平方米。2005年,学校争取到江西省优质高中建设项目工程贷款2500万元,在原校址上改、扩建。经过三年建设,新建了实验电教综合大楼、多功能报告厅、学生公寓、学生食堂、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网球场、灯光篮球场,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完善了教学设施,并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绿化。学校现有学生3300余名,教职工236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1名,省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教学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118人,研究生学历5人,先后有20余人荣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学校牢固树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及学习生活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目标,秉承“团结、求实、创新、报国”的校训,形成了“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教风,“文明、守纪、拼搏、进取”的学风,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水平,形成了校内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60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铸成了德安一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更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历任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拼搏进取,以振兴一中为已任,使德安一中的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先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各类高校输送了10000余名优秀学子,如今有博士近200名,硕士千名。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有3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师竞赛获奖近百项。教师积极参加编写著作,发表论文,研究课题,教学科研成果颇丰,先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有5个国家级科研课题,8个省级科研课题,10余个市级科研课题完成并获奖。高中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已连续六年获得“九江市(重点中学)高考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在九江市各县区中名列前茅。学校也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九江市文明单位”、“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九江市安全文明校园” “九江市中小学校园管理四星学校”等国家、省、市荣誉几十项,成为赣北教育战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德安一中的目标是校园环境要向花园式、园林式的高品位发展,办学水平要向标准化、现代化的高层次进发,努力把学校做大、做优、做强,努力创品牌、创特色,把我们一中建设成为江西省示范性重点中学。
马影中学创办于1958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县城西北8千米处,交通便利。1969年设立浅显高中(两年制),197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毕业。1983年春季,黉舍由浅显高中改成农职业高中(两年制),1992年春季改成浅显初级中学。五十多年来,一代代西席在马中松散治学,用心执教,经心育人,见证着黉舍的每一步生长,一批批学子襟怀胸度量负,勤奋学习,安康糊口,生长为故国的扶植人才。1977年规复高考后,黉舍持续五年考取大学门生达20多人,1981年至1983年,黉舍初中考取中专人数全县三连冠。比来几年来,黉舍严抓办理,重抓讲授,讲授质量再次被晋升,2003年、2004年两年中考均分红绩为全县第一。 黉舍以“让每个门生对劲,让每位家长放心;推动本质教诲,培养门生全面生长”为办学主旨,在下级有关部分的带领体贴下,黉舍已建成了省级标准的理化生尝试室,尝试讲讲课标准、迷信。校园绿树成荫、花草富强;路面全数硬化;文明长廊脸孔一新。多媒体课堂、微机室设备完整;图书室册本丰富。讲授资本获得了全面晋升。马中人坚信,在连合高效的校行政班子带领下,全校师生共同尽力、开辟创新,把黉舍扶植成当代化的优良乡村初级中学。
白鹿一中地处星子县白鹿镇镇中间,东临鄱阳湖,西靠庐山,距县城仅五华里,庐山环猴子路从黉舍东侧径直而过,观音桥景区和白鹿洞景区漫衍在它的四周,给黉舍增加了奇特的天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白鹿一中占空中积25亩,修建面积5868M2,校办农场38亩,茶园15.5亩。颠末四十五年来的扶植和生长,已构成了讲授设备齐备、师资步队薄弱战役面讲授予平面讲授相连络的综合型乡村中学。在校西席49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0名,占全校西席总数的95%以上,副高职称人数10人,中级职称的有32人,在校整日制门生720名。白鹿一中的前身是五里完小,创办于1960年。1966年在五里公社和县教诲局的筹划下始建五里农中。校址在犀牛大队(现玉京村犀牛天然村)。当时,有临时搭起的土木布局的课堂两间,门生27名,因受文革掀起的停课闹革命的影响,黉舍一度开办。1969年9月,由李坚、章文清划一志重新筹划在余家斜(现四联村袁家天然村)再次创办五里农中,同年迁至五里牌的五里完小,并改名为五里“五·七”中学,并正式停课。面向全公社12个大队招生。黉舍面积10亩,修建面积1200M2,土木布局的课堂6间,在校门生200名,当时的五里完小迁至五里大队孙家天然村。1970年,为适应当时情势的需求,黉舍建立了“五里中学革命委员会”贫下中农代表余昭珍,工宣队代表汪贻财参与黉舍办理,凸起“又红又专”,五里公社划拨耕地38亩,创办校办农场(即二度农中校址)距黉舍一千米(农场至今仍保存),黉舍实施五天上课一天休息的体制,校办农场每一年产稻谷三万余斤,油料千余斤,除处理五个教员的口粮外,还对公办西席实施粮油补助。党和当局对黉舍非常正视,多方予以体贴。1970年公社又增拨空位10亩作为黉舍体育活动场合,校园面积由本来的10亩扩展到20亩,门生数由本来的200人增至400多人,为体味决师资贫乏的题目,公社党委在全公社的知识青年当中招收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良青年充分西席步队。1971年,为了办学要求,师生本身脱手,经由过程五年的艰苦苦动,开挖了一个具有8米宽,100米长的泅水池,修建了一条3米宽,400米长的环形跑道,便宜各种体育东西等前提。一时候,教诲服从不但丰富,并且体育服从也光辉光辉。1972年,停止了全市中门生泅水比赛,1974年和1976年持续两次停止了全县中小门生田径活动会,为了更加完美各项体育设施,1982年,新斥地灯光球场一个,简略单纯篮球场2个,黉舍还建立了射击队。1976年五里中学荣获中华群众共和国体育活动委员会颁布的展开大众性“体育勾抢先进单位”,黉舍校长李坚同道以先进代表的身份上北京观赏了第五届天下体育活动会。1978年国度体委和教诲部特邀李坚校长插手在南京停止的体育东西经历交换会,并作首要发言。1976年至1978年持续欢迎天下各省、市观光团42次共600余人的观光、阅览,欢迎外宾达9次之多,此中外宾最多的一次是1977年28个国度的驻华文官和夫人一行70多人旁观了门生半主动步枪百米十发有依托的射击现场演出,同窗们最高的打了98环,最低的打了87环,文官们连连喊道“China is great !!” “China is great !!”。同窗们为国度争了光,为故村夫民争夺了名誉。1980年,姜炳煌同道任五里中黉舍长。为落实“勤工俭学”的办学主旨,率先在全县创办了一个木料加工厂,产品首要有课桌、板凳以及家具,成为星子县中小学桌凳的供应基地,处理了黉舍办学经费困难的题目。1979年至1984年,五里一中持续荣获省、市、县教诲体系表扬,多次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跟着教诲奇迹的飞速生长和群众糊口程度的慢慢进步,黉舍的门生数在逐年增加。1978年,门生数由本来的400人增加到近600人,黉舍在旧址上裁撤统统的旧课堂,一次性新建砖木布局的课堂4间,面积250M2,新建花岗岩布局的办公楼一幢,修建面积818M2,新建厨房以及西席活动室二间,修建面积达150M2,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改革。至此,黉舍面孔脸孔一新,初具范围。1981年五里公社党委和县教诲局考虑到河村、秀峰一带的门生到黉舍的路程悠远,将五里“五·七”中学改名为五里一中,河村新创办一所中学——五里二中。如许一来,五里一中招收东片8个大队的门生。固然招生范围减少,但在1984年门生人数达到了700多人,是创办初期的3倍,在校西席38人。大专学历的有4人。1979年至1988年,李坚调任五里公社任职后,前后由叶世铭、姜炳煌、彭文圣、饶启进担负五里一中校长,直到1988年由阳怀铭任校长并担负党支部书记。1990年五里乡改名为白鹿镇,黉舍也由五里一中改名为白鹿一中。黉舍实施九年任务教诲,门生由1984年的700人增加到800人。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4年至2000年间,跟着“两基”验收,黉舍订全校课堂停止完整的改革更新:1990年至1999年共建新课堂4幢二层18间,修建面积1600M2,团体投资近百万元。至此,黉舍根基完成了校容校貌的团体改革。同时,还修建铁栏式的围墙。仪器室、尝试室包罗万象。这是白鹿一中在办学过程中又一次划期间的变迁。2000年,饶万星任校长,任期间,西席集资10万元,建成了具有30多台电脑的微机室,为电化讲授和收集教诲奠定了根本。2001年,由高朝志任校长,对全校的危房停止了全数完整地改革,并对校园停止绿化,建立并健全各种规章轨制。白鹿一中不但迈进了乡村中学无危房的行列,并且成为乡村中独一无二的花圃式校园。白鹿一中从建立以来,一手抓校园扶植,一手抓讲授质量,从创办以来,为国度运送了大量的优良人才。70年代自办了四届高中,高考当破人数就有25人之多,中专人数50多人,进入80年代以来,为中等黉舍运送能分派的人才就达150多人,为市级重点高中运送优良生达200多人。白鹿一中优良人才的倍出,与黉舍西席步队扶植有着紧密密切的干系,据数据显现,70年代,西席步队中,中师毕业的属于高学历的骨干力量,80年代,专科毕业的也是极多数,进入90年代,泛博西席加强了本身停业的进步,现在已有60%的西席获得了大专文凭,30%的西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停业上,西席刻苦研讨,他们在耐久的讲授中堆集了丰富的经历,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丰富服从。1996年,邹剑教员荣获天下初中化学比赛省级一等教诲奖。2001年,周剑锋教员撰写的论文《语文讲授要重视思惟才气才气纵横培养》、《五步一纠讲授法初探》在国度级刊物《语文讲授予研讨》上颁发。2005年,周剑锋教员撰写的论文《我的五点式讲授法》在《语文讲授予研讨》大众版第六期颁发。2005年,黄锦凤教员撰写的论文《乡村中门生为何厌学》在《中国教诲报》上颁发。2005年,熊晓飞教员撰写的论文《充分阐扬门生的主体感化》在《少年智力报》上颁发。跟着教诲讲授鼎新的深切生长,白鹿一中愈来愈揭示她优胜的讲授手腕和完整的讲授设施,黉舍将本着“以报酬本”的主旨和“鼎新、进步、进步”的办学准绳,加快校园扶植,进步师资程度,晋升办学才气才气纵横,充分操纵本身的上风和潜能,向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迈进。
湖口县第二中学前身是"湖口共大",创办于1958年。湖口县委、县政府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使二中与共大武山垦殖场、共大砂矿脱钩,办成由教委直管的独立自主的完全中学,学校也更名为"湖口县第二中学"。1998年初,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决定把老校园实行整体搬迁。在社会各界的倾心支持下,2000年8月学校实现了校园的整体搬迁。新校园计划征地300亩,现占地160亩,已建成各具32间教室的教学楼两幢,辅教楼两幢,实验楼一幢,可容2400人住宿的学生公寓四幢和高标准、多功能的学生食堂一幢,学校总建筑面积达29800平方米,并装配了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有线和无线广播系统、信息技术教室及理、化、生实验室,修建了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健身房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以"努力读书,用心做人 "为口号。 学校现有教学班59个,在校学生4200人,教师170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中教一级教师82人,九江市学科带头人3人,九江市骨干教师9人,全国中语会理事1人,江西省化学学会理事1人,市教育学会理事3人,一批教师被吸收为国家、省、市专业教育学会会员。目前教师中在读研究生5人,取得本科学历122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0%。 学校以"做大、做强、做优"为办学思路,确立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以质立校、科研兴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和"人人成才,个个成功"的培养目标,努力打造"诚信、严谨、求真、创新"的校风;"修身立范、教学相长"的教风;"弘志、勤勉、多思、进取"的学风。2002年9月以来,学校定期开展"更新教育理念,打造名师名校"的大讨论,使教师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设立多处阅报栏、播放"校园之声"、创办校报和"石钟笋"文学社、组织各类竞赛活动。为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热情,学校开展了"5618"优秀园丁工程和"5218"优秀桃李工程的评选活动。 2003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是去年的2倍,理科重点大学上线人数是去年的4倍,全县文科总分第一名出自我校,并且文综均分实现了超省、超市、超市重点、超县的"四超",2003年高考质量综合评比荣获全县第一名。同年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立项课题7项,其中省级立项课题"快乐语文教学法"成果参展获二等级。82人次获县级以上优秀论文等级奖,96人次在全国、省、市、县各项竞赛中获奖。 先进的理念,积极的实践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许,学校2000年被评为九江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九江市文明单位";2001年被评为"九江市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中学并顺利通过首期评估;同年还被评为"九江市体育示范学校"和"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2003年3月获得全县唯一的一所"九江市校园管理示范学校",5月成立了九江市首家科普基地,11月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现在,全体二中人正以高昂的激情,务实的精神朝着省示范性重点中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涂埠古镇襟修河而带潦水,牵幕阜而揽云居,钟灵毓秀,自古及今。现在,“大京九”纵贯古装镇南北,又给古镇注入了浓浓的现代气息。永修县第二中学就创办、发展、崛起在这个古镇上。 现在的永修二中,校园设施完善。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供电供水系统,能确保任何情况下不得停电停水;而且在建筑面积近程20000平方米的楼群中,设置了服务于现代教学的各类装备。由于工作显著,2003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光荣称号。教学研究中心。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及报刊阅览室,学生公寓、食堂、浴室,运动场,校园电视节日制作传播中心,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和监控系统,200校园电话网,高性能教学微机房以及多媒体投影教室、电子备课室,体操房、艺术排练厅等等一应俱全。 现在的永修二中,管理严密。不论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教师全员聘任,八小时坐班,而且高中部每天从早上7点30分到晚间9点30分全天14小时不离下班教师。治安保卫,后勤服务,环境美化,生活娱乐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确保了校门无闲人进入,地面无纸屑垃圾,楼前屋后绿树掩映,场地四周草木成行,全校上下令行禁止,进退有章,秩序井然,是涂埠镇著名安全小区之—。
九江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956年, 1979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学校地处风景秀丽的甘棠湖畔,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一流的室内外运动场馆,配置齐全的科技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明亮整洁的教学楼,信息化的办公楼,现代化的计算机室, 大型多媒体教室。在校学生近4000人,教职工226人,高级教师128人,其中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特级教师3人,市级拔尖技术人才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市教学明星4人,市学科带头人15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国家骨干教师7人;省优秀教师4人,省骨干教师26人。五十多年的薪火传承,三中逐渐形成了“文理并重,体艺双馨”的办学特色,也获得了众多国家和省、市级荣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创新管理改革品牌学校”“全国教学教改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全国国防生招生基地”、“全国和谐德育实验学校”“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和谐校园”“江西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西省高水平运动学校”、“九江市高考优胜单位”、“九江市高中大面积提高奖”、“九江市高考突出贡献奖”“九江市师德先进集体”……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先后五次夺取九江市高考的文科状元,四次理科状元,八次获得殷氏奖。2008年中高考在2007年高考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考660分以上70人。高考,文理总计上一本线84人,二本线172人。特别要提到的是,首届文科实验班参考人数46人,上一本线35人,一本上线率达 76%;上二本线45人,二本上线率达98%。体艺上一本线人数28人,上二本线56人。这些绚丽的光华和沉甸甸的办学成果,使三中名闻遐迩。学校提出 “人文见长,德才至善;全面发展,体艺双馨”的办学理念,“市内先发展,省里树品牌,国内有影响,国际能知名”的办学目标,按照“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办学要求,高举科研兴校的大旗,营造和谐教学的氛围,进一步创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进一步培养“勤学、苦练、多思、好问”的学风,进一步营建 “敬业、乐教、善诱、求真”的教风,进一步形成“勤勉、务实、廉洁、优质”的政风,郑重作出 “高分进高分出,低分进高兴出”的承诺,着力培养具有“诚、敬、勤、勇”品格的人。春华秋实,玉汝于成。面对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三中人共同的决心和信心就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跨越发展。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