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二中前身为心远中学,创建于1901年。是全国百强中学、全国和谐文明学校、全国学校后勤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安全教育与管理先进学校、全国校园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学校、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为中国教育学会数学、物理奥赛和英语教研培训基地;江西省重点中学联谊会副理事长校,全国学校后勤管理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校,全国知名重点中学实验中学联合体成员校。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上升,中考、高考连年大面积丰收,国际教育部毕业生80%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名以内大学深造,近10年在国家级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先后获数学团体冠军4次、物理团体冠军2次、化学团体冠军1次,生物竞赛蝉联团体冠军6次,还多次承办国际性、全国性学科大赛。 学校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终身负责”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江西省素质教育示范基地、江西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江西省学科竞赛优秀选手培训基地、全国一流大学优质生源输送基地和江西省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全国一流的基础上向国际性世界知名的品牌中学迈进。 2006年,学校整体搬迁至红谷滩新区;2007年,恢复初中办学,成立“中加双文凭高中班”;2011年,在红谷滩新区开办初中教学班;2012年,兼并“四中”和“二十二中”。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开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新局面,形成了“三部四区”的规模格局,即普通高中部、国际高中部、初中部,红谷滩绿茵路校区、东湖苏圃路老校区、红谷滩雅苑路(原22中)校区、东湖爱国路(原4中)校区。现有140个教学班,学生8949名,其中高中生4626名,初中生4323名。现有教职工521人(其中在职在编教工346人),平均年龄约36岁,其中高级教师215人,博士3人,硕士152人,特级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23人,南昌市名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1人,市级骨干教师45人。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于2012年8月正式成立南昌二中初中教育集团,三个校区采取师资统筹管理的方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极大地提升了红谷滩新区的教育整体水平。我们相信,在做强做大普通高中优势资源的同时,我们将在义务教育和国际教育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打造“学在南昌”教育品牌奉献丰硕的果实。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创办于1942年,是首批省级重点中学。学校曾两次荣获“红旗学校”称号、两次获省长亲署嘉奖令,是省市文明单位。近年来又评为南昌市名校、南昌市绿色学校、南昌市花园式学校、南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江西省科研示范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等。 学校座落在南昌市秀丽的北湖旁,环境优美洁净,建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进教室,先进的语音设施和互联网设备直接服务于教学,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学校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2310人,教职员工180人,高级教师89人,中级教师65人,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数86%。在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许建成校长领导下,学校已经拥有一支以全国首届“十杰”中青年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特级教师王运遂、江西省特级教师王跃、特聘特级教师黄恕伯、王道信、黄健如、江西省学科带头人陈卫良、南昌市名师李艳菁及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 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英才,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大等重点大学深造。历年来夺得过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外语类第一名、文理科第二名、第三名多次,并多次夺得中考全市第一名。据不完全统计,本校出身的博士后有50多人、博士达600余人,教授、专家学者、社会名流达2000余人。 忆往昔,数今朝。十九中新校区(高中部)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2010年一所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型寄宿制学校,将屹立在美丽的红角洲大学城区。“崇尚务实,追求一流”的十九中人,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校训,凝心聚力创一流,携手并进铸辉煌,力求发挥重点中学的品牌优势,做强、做大、做实、做特、做活、做全十九中,努力把十九中建设成学习型、研究型、团结型、和谐型的市内领先、省内先进、国内外知名的示范性学校。
南昌市第一中学(简称"南昌一中")座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罗家塘41号,是一所包含初、高中教学的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南昌市名校。 百年名校。南昌一中始建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一个世纪以来,南昌一中经历了三种社会类型,新旧两个社会,历尽风雨沧桑,也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 南昌一中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荣。江西最早的革命团体"改造社"南昌一中发起组建;袁玉冰、黄道、张朝燮、刘和珍等烈士和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从这所学校走上为社会进步事业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南昌一中走出了二十一位中外院士。他们是中国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吴有训,中国科学院院士盛彤笙、黄家驷、刘高联、杨叔子、邓从豪、徐采栋、游效曾、熊大闰、吴式枢、吴有训、林皋、徐性初、阳含熙、朱中梁、张弥曼,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以及国际宇航科学院(1AA)院士贺其治、法国航空航天科学院通讯院士孟景非、俄罗斯水利科学院院士赵业安等。 南昌一中培育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优秀人才。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涂序彦、320厂650所科技委主任刘英卫、江西科学院名誉院长廖延雄等,为我国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画家刘勃舒、傅抱石,著名音乐艺术家辛沪光,著名音乐理论家肖鉴铮,以及游国恩、王易(王晓湘)、汪国垣(汪辟疆)、汪国镇(汪君毅)、熊公哲、顾祖荫、余心乐、罗元谐、黄正中、雷世懋等著名人物也都曾在南昌一中学习或工作过。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继承和发扬"革命、爱国、科学、自强"的一中精神,努力贯彻"继承优良传统,拓展优化资源,发挥百年优势,创办优质教育"的"四优"策略,形成了"开拓进取"的优秀传统和"勤朴严实"的优良校风,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单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留学预科学院出国人才选拔基地、省首届教学科研先进学校、省中小学和谐校园、省安全文明学校、南昌市首批名校、南昌市汉语言文字示范校。 师资雄厚。南昌一中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现有省特级教师4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4人、省骨干教师13人;市名师3人、市优秀教师13人、市学科带头人15人、市青年骨干教师6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市劳动模范4人,省市优秀班主任22人、省市优秀教师14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9人,省市骨干教师19人,南昌市名师1人,以及一大批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党员和教育教学专业能手等。学校内部实施小循环教学培养计划,激活用人机制,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多人次在全国优质课堂教学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第一名,40余位教师在省、市教育教学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物理学科在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连续二次夺得一等奖第一名。优秀的师资保证了学生学习成才的快速通道。 特色鲜明。南昌一中致力发展外国语教学特色。高中外语班已开设了近30年。学校本着"特色鲜明,高升学率,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实施"三优"教学,外语课实行小班上课,课堂教学全程英语。学校聘请外籍教育专家执教外语口语和听力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师生英语的语言能力,外语班学生训练有素,成绩突出。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与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开展并拟进一步拓展国际生交流,是江西省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理事单位。鲜明的特色提供了学生优势发展的绿色道路。 南昌一中致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所有教室实现全功能多媒体教学;最先进的全数字化语音教室使学生英语听说能力高人一筹,现代化的历史、地理、探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学科的多功能活动教室,极大的提升了相关学科的实践性研究课程学习;学校综合管理网络应用平台还能提供学生作品上传、师生互动平台、学校与家长联系平台,家长能在网上看到自己小孩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是全国中小学优秀网站、江西省首批"电教基地"、"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先进的设施开通了学生丰富知识、表现自我的高速通道。 管理严格。南昌一中重管理、严要求,视教学质量为生命。学校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率。针对各年级学习特点提出了鲜明的具有个性化的"稳、全、细三字诀"管理思路:高一阶段在"稳"字下功夫,狠抓常规管理,努力夯实基础,积极激发兴趣,重视整体推进,注重初中学习内容的衔接和高中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二阶段在"全"字上下功夫,抓好强化管理,开展有序竞争,努力平衡发展,重视分类推进,注重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高三阶段在"细"字上下功夫,强化目标管理,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化为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确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试策略。科学的管理保障了学生人生旅途的健康发展。 改革先锋。南昌一中是江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学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承担了重要使命,研究性学习、新课程选修、校本课程开发、师生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崭新学习方式在学校得到充分体现,在全省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教育的创新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强力培养,是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江西省首届教学科研先进学校、南昌市教育科研示范校。 南昌一中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连年完成高考教学指标,是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和南京军区国防生生源基地。每年数以百计的学生在全国、全省、全市的数、物、化、外、生以及计算机电脑制作等各科类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前程似锦。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南昌的发展,南昌市基础教育网点调整,南昌一中在朝阳新城区建设全新的高中新校区,为南昌一中的硬件建设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今后的南昌一中将努力建设出一座规划布局合理、教育功能齐全、空间充沛宽敞、文化氛围浓郁的靓丽校园,打造一所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规模性精品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
南昌三中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一所位于南昌市区的省级优秀重点中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她始创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前身为“府立洪都书院”,曾用校名“南昌府洪都中学堂”、“南昌九县公立洪都中学”、“南昌市立中学”,1953年更名为“南昌三中”,沿用至今。学校曾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红旗学校”,与北京四中共享“南三北四”的美誉。多年来,南昌三中先后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挂牌学校”、“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集体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南昌市名校”、“江西最具社会责任感教育机构”、“南昌市基层党组织”、“南昌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南昌市教育局‘五看五比’活动一等奖”、“江西省特色文化示范校”、“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西省师德师风示范校”、“全国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校”等众多荣誉称号。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南昌三中的发展。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罗干等领导曾先后到三中考察;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原江西省省长黄智权、原副省长蒋祝平、胡振鹏、陈葵尊、黄懋衡等领导曾到校指导并亲自植树留念;原江西省委书记、公安部部长,现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曾亲自写信给南昌三中,对学校的发展高度关注。南昌三中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校两部六校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初中部地处繁华热闹的民德路中段,高中部位于青山湖大道。2016年4月经市教育局批准,正式组建成立了南昌三中教育集团。集团分校有高新校区、罗家校区、青云谱校区、二十三中校区,南昌三中教育集团成为南昌市最大的义务教育集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昌三中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硬件设施一流,既有鳞次栉比的教学实验楼、国际科技楼、艺体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又有宽阔宏伟的体育馆、游泳池。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将学校连为一体,置身其中,如同进入一座现代化花园,学习、工作都令人心旷神怡。南昌三中现有94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在岗教职工345人,高级教师153人,在职党员教师118人。学校曾经涌现出全国特级教师黄恕伯、张富,现在校任教的特级教师有7人,省学科带头人有7人,全国优秀学科教师4人,省劳动模范3名,市劳动模范8名,市学科带头人13人,省市骨干教师50余人,此外,一大批教师勇夺市“园丁杯”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凸显了南昌三中雄厚的师资实力。南昌三中秉承“勤、朴、忠、勇”的校训精神,用儒文化元素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历年中考高考两冀齐飞,文科理科并驾齐驱,一大批学生被全国名校录取。吴若晗、艾雯露、吴梦露同学分别夺得2003年、2005年、2011年南昌市高考文科状元;2013年杨晨同学以658分获得市属学校理科第一名。2016届,中考、高考再创佳绩。高考:实现三提升,高分段人数不断提升;录取名校人数不断提升;一本、二本上线率不断提升;600分以上63人,一本上线人数262人,二本上线人数665人;高三(1)班陈嘉浩同学考出666的高分。中考:600分以上31人(最高分裸分624分),占总人数3.6%;上一批次重点线,412人,占总人数47.7%;500分以上600余人,占总人数75.3%;低分率连续十二年完成市教育局下达指标,公立学校遥遥领先。南昌三中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如:少将陶汉章、世界知名植物分类学科学家胡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张恩和、世界系统与控制论教育系统协会主席包国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总裁欧阳忠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总经理刘高倬……这一连串闪亮的名字,无声地彰显着南昌三中的教育质量。南昌三中2013年创办了国际教育,经省教育厅批准,与美国内华达州传统学院高中合作举办中外合作高中学历项目南昌三中国际班。本着培养既有中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国际教育理念,南昌三中国际班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大学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一批既有中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几年的发展,南昌三中已成为GAC教学中心,江西唯一的ACT考试中心和AP课程中心。高中部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大道342号 邮编:330029电话:0791-88553266 传真:0791-88553266初中部地址:南昌市民德路330号 邮编:330008电话:0791-86782576 南昌三中是一所省、市优秀重点中学,创办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其前身为南昌九县(南昌、新建、奉新、进贤、靖安、武宁、铜鼓、修水、丰城)联立洪都中学,系由南昌府洪都书院更名而立。1914年收归省立,遂一度中止。1925年春,九县同人共议恢复,以原洪中校产为经济来源,建校址于今处,九县学子多求学于此,抗战期间为避战乱,先后迁校于进贤、东乡、南城、丰城、吉水等地,并建立分校数所。1946年迁回南昌复校。新中国成立后,为南昌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南昌市立中学。1953年,南昌五中(由私立行健中学、章江中学合并为私立新民中学,更名五中)并入市立中学,学校更名为南昌三中。1958年至1965年为学校的兴盛时期,曾八次评为南昌市红旗学校,1960年,校长金立强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并选为主席团成员,光荣地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进入六十年代后,学校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各项竞赛活动捷报频传,走在全省中学的前列,每年为高校输送的新生占全校高中毕业生总人数的90%以上,学校以优良的校风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有"南三北四"的美传(南三指南昌三中,北四指北京四中)。1963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69年初,学校得以发展壮大。1996年,为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将位于市二七北路238号一处占地56亩,投资3600多万元的全新学校划拨南昌三中,使南昌三中形成了一校两部新格局,原址民德路为初中部、现址为高中部,硬件建设的完备给今日的南昌三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南昌三中现有67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36个班,高中部31个班,共有学生近4000人,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5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9人,中级教师88人,省、市劳模2人,全国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师1人,南昌市学科带头人8人,南昌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 南昌三中校园占地76亩,其中初中部校舍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高中部校舍占地面积3733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有绿草如茵的田径运动场、有环境幽雅的文化长廊、有洁白如玉的雕塑,有曲径通幽的休息小道、有造型各异的课间休息亭,另外还有喷水池、花池,有豪华的庭院灯、草坪灯、射灯、磨菇灯等……身临其境尤如进入一座现代化花园。教学设施完善,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有干净整洁的办公楼、还有设备先进的科技楼、有美观独特的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以及近4000平方米的塑胶跑道、栩栩如生的生物标本室、学生自编自导的校园闭路电视台、连接信息快车的校园网……,优越的办学条件使同学们学得舒心、生活得开心。 长期以来,南昌三中全体师生在校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教育下,在"团结、勤奋、文明、活泼"的优良校风和学风的熏陶下,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方位营造优美、文明、向上的育人环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如: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总裁欧阳忠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总经经理刘高倬、世界系统与控制论教育系统协会主席包国庆,清华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奖获得者徐向东,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博士后陈思平、著名中青年书画家、江西省画院院长蔡超等。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quot;、"江西省优秀党支部"、"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化学校"、"江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南昌市争光奖"2000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单位"、同年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百年三中,百年树人,进入新百年的南昌三中全体师生员工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为创建一所全国示范性学校而努力奋斗,为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南昌铁路局鹰潭中学是由原鹰潭铁路第一中学和鹰潭铁路第二中学合并新组建于2001年元月1日成立的,是一所集初中、高中、职专为一体的完全规模中学。鹰潭铁中座落在风光旖旅的东湖之畔,占地58亩,总建筑面积12224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亭台楼榭,翠柏香樟掩映其间。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师资力量雄厚,高、中级教师百余名,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完善、先进,有3幢教学大楼,拥有配置586机和高档投影组的微机房2个,电子技术实验室2个,并有先进的油印设备,鹰潭铁中办学有42年的悠久历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国内各知名学府均有我校输入的学生,近些年高考录取率均超过50%,95至98年均有学生获得市、区高考文科或理科状元;初中教学成绩喜人,历年中考成绩名列南昌铁路局和月湖区前茅;职专教育富有特色,曾两度夺得省计算机奥林匹克赛(鹰潭赛区)第一名,多媒体教学领先一步,为沿海发达地区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新形势、新机遇,鹰潭铁中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提出了“振奋精神,同心协力,适应形势,迎难而上”的口号,争取再创辉煌。
学校位置:我校地处昌东镇尤口村上范自然村附近,尤氨公路从旁经过,南塘湖在学校西边, 北靠赣江。 建校时间:1966年,始称尤口农业中学,1979年更名尤口中学,2003年3月 更名为:昌东一中。 师资:全校现有教职员工86人,其中国编教师79人,国编职工5人,合同工1人,在编民 办教师1人,退休教师7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84人。现有党员25人。 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78人,中专学历4人,高中学历4人。 机构设置:学校现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勤办、治保会、团总支。 管理干部:现有管理干部11人。校级领导1人,其中校长1人、支部书记兼副校长1人、副校长1人;中层干部10人,其中办公室主任1人、教导主任1人、副教导主任1人、总务主任1人、副总务主任2人、勤办主任1人、治保主任1人、团总支正副书记各1人。 我校原为农村初级中学,现在30个班,其中初三年级8个班、初二年级10个班、初一年级12个班。 学生人数: 现有学生2468人,其中初一1044人、初二793人、初三631人。 校舍情况: 教学教室:有教学楼2栋(三层楼),教室33个。 综合楼(四层楼):内设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2个)。 教师宿舍:有宿舍楼5栋、平房2栋。内住教师72户,青年未成家教师9人。 教学设施:微机现有微机60台,分设2个微机教室。 图书室(含图书室、阅览室):现有图书约3000余册。
麻纺中学是一所座落在英雄城城南的公办初级中学,东大门面对宽阔的迎宾大道,西临风情万种的象湖公园,交通便利。校园占地15亩多,环境优雅,绿树成荫。 我校的前身是麻纺学校,自58年建校以来,经几代园丁辛勤耕耘,如今,我校已是声闻遐迩,硕果累累。历年中考重点率均超过25%,远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多年评为中招先进单位,02年度评为区先进文明单位。有十多位博士从这里起步,三十多位硕士在这里启蒙。 2003年,青云谱区政府本着科技强国,教育先行的战略方针,高瞻远瞩、科学整合三校,成立麻纺中学。组建了一支师德水平高、教育观念新、业务能力强、年龄结构搭配合理、优化组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五十多名教师中,高级职称占32%,中级职称以上占82%。现有在校学生800多人。将投入巨资,打造特色品牌中学。 雏鹰展翅,志存高远。请相信,学校有能力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提供一套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一定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和成功。 办学方针: 服务 质量 发展 创新 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办好麻纺中学,造福百姓一方
一、概 述 南昌县南新中学创建于1972年,校址设南新乡楼前街西北,占地面积53.5亩。 创办初,专办高中,招收本公社黄渡、团结两校初中毕业生。次年(1973年)高中生全部转入蒋巷就读。黄渡、团结两校初中生并入,改名为楼前中学,专办初中。1976年,再办完中,遂复名南新中学。1979年,撤消高中部,从此定型为初级中学。二、建 制 南新中学创建初,招收首届高一学生50名,设1个教学班,龚方龙同志任革委会主任。 1972年,学校创建时即成立党支部,龚方龙同志兼党支部书记。学校现有中共党员20名,刘元耀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1977年成立校团总支,首任书记姜洪亮。 2003年2月,全校在校学生2073名,分27个教学班,有教职工65名,其中,高中级教师18人,现任校长刘元耀,副校长万伟、姜永忠。三、校 舍 1972年学校创建时,共投入资金12万元,建校舍4幢,总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其中教室1幢,师生宿舍2幢,食堂1幢。 1984年建教学大楼1幢3层计12个教室,1986年紧接其东再建教学大楼1幢15个教室,二楼连为一体,共计27个教室;同年建办公楼1幢3层,其中2、3楼为行政用房,1楼设理、化实验室各1;1989年兴建教师宿舍楼14套,1995年拆除原食堂改建为礼堂;2000年8月利用世行贷款建教育科技综合大楼1幢4层计1500余平方米,内设理化实验室各1,微机室2间,语音室1间,会议室1间,行政办公用房400余平方米。 学校现有校舍面积12622平方米,行政教学用房5300余平方米,篮球场地3个,水泥乒乓球桌8张,300米跑道操场1个,花圃6亩,教师住宅50余套,可谓规模初具,不失为农村花园式学校。
南昌县三江中学创办于1958年,1995年恢复高中部,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在职教师8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学士学位获得者5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中学一级教师32人。1994年经中共中央统 战部万绍芬副部长引荐,香港著名实业家、新世界董事局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港事顾问郑裕彤先生,慷慨捐资150万元人民币建综合教学大楼,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学校每年增加300名学生,现有在校学生1800人,2002年9月份开学后在校学生将达到2200人,2003年9月份将超过2500人。 “治学严谨显实力,管理规范树品牌”,三江中学高中部起步晚、起点低,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关心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教师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克服困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脱颖而出,郭中胜老师荣获南昌市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并涌现了一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三江中学1998年招收的高一新生中,上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仅有13人。在2001年的高考中,2人达到本科分数线,8人达到省专分数线,3人考取高职,上线率达百分之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远高于当年那些择出到其他学校就读的同学。 良好的质量效应带来良好的规模效应。三江中学的高中部逐渐走向成熟,教学质量稳定发展。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已经筹资200万元用于校园建设,其中,投资30万元征地20亩,扩大校园面积;投资80万元新建教学大楼的工程,已经破土动工;投资90万元建造3栋学生公寓楼,2003年9月竣工。三江中学面貌将焕然一新。 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江中学的厚爱和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名誉校长万绍芬多次来校视察、指导,给我们鼓励。学校今后的目标是:1、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竞争机制,搞好内部分配制度改革;2、稳定初中,发展高中,建立有竞争实力的师资队伍;3、力争 今年有一批学生考取本科和重点大学;4、创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三江中学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