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蒋巷二中创建于一九八六年,校园占地面积约为33000平方米。校址设在蒋巷镇政府东约500M的彭家山,西距原蒋巷中学仅200M。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现校址已于二00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搬迁至原蒋巷中学校园内。新校园的占地面积为65667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5286平方米,实验室2057平方米,图书室314平方米。微机室320平方米,教师生活用房12404平方米,体育场20600平方米。 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29人,其中高级教师13人,一级教师35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20人;大专学历的有104人,占教工总人数81%。学校教师教学成绩优秀,他们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有市、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有多人次在县“新秀杯”优质课比赛中获奖;有南昌市教学骨干1人、南昌县学科带头人1名,县中心教研组成员2人。 目前在校学生人数有4282人,由于教师严重短缺,故设有52个教学班,班额过大,最大班人数有117人。 蒋巷二中现任校长李成生,副校长龚佺福,黄毅华。全校有中共党员30名。现任党支部书记李成生,副书记万发芳,应柳根。 办校十多年来,学校一贯重视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九九八年九月创办了蒋巷二中“百草园”文学社,定期组织文学社员开展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先后有多篇学生习作在《初中生之友》、《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等刊物发表,为学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教学成绩喜人,学生有多人在省、市、县组织的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学生中还涌现出一名舍己救人的烈士。
南昌县冈上中学于1957年由冈上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与三江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建立,系全省第一批创办的农村初级中学之一,校址设在冈上镇蚕石村吴氏宗祠内,1990年9月迁至安仁村道士洲,占地67亩。1967年试办高中班,1985年撤销高中部。2003年9月在校学生1192名,16个教学班,有教职工60余名,其中中高级教师25名,罗国瑞教师曾荣获全国优秀体育教师、 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8人获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有县学科带头人和“名师”3名。现任校长朱晓勇,副校长黄良美。 学校现有教学大楼2幢24间,师生宿舍5幢48间,师生食堂1幢8间和其它生活用房等。校内绿树成荫,环境舒适。学校拥有教学仪器,实验、体育器材,专用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达200余万元,其中微机36台,电教投影仪5台,高级组合音响、录音机26台,彩电4台,一体化印刷机1套、图书藏量2万余册、体育设施门类齐全,有八道400米径赛跑道,标准足球场。 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注重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内重质量、外树形象,狠抓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辜毅群老师的《初中化学实验演示箱》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教师参加各种层次和级别的优质课评比均获得过好名次,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全国、省、市1 、2、3等奖达160余人(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人才,优秀体育人才层出不穷,我校曾是南昌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历次的市县田径运动会上均获得过好成绩。 我校的教育上朝着“养德、开智、健心、立美”的方向发展。
地理位置:位于南昌县幽兰镇北大街西北端。 历史背景:学校创办于1958年,始办初中。1968年至1988年创办高中,是南昌县当时的“老八所完中”之一。80年代中后期因全县教育结构、完中布局调整而改办初级中学。2003年初,南昌县根据麻丘中学随其所在地划入南昌市区的实际,决定无偿划拨土地150亩,异地兴建幽兰中学高中部,首期建设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筹建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中。 校园环境:校园占地面积35亩,校内建筑在平展的田野中凸起。四周的围墙、成排的楼房、参天的树木,构成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教书育人的场所。 办学规模:在校学生1862人,开设26个教学班。 学校师资:全校教职工93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52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41人,专科学历的教师42人。他们中有市、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园丁、推广教改经验积极分子 ,其中市县学科带头人2人。 设施配置:学校有2栋3层教学大楼,1栋5层教学综合大楼,其中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按省初级中学一类标准装备,并有阶梯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微机室2个,有电脑75台。现正在征地30亩,拟建1个长200米、宽100米的校内体育运动场地。筹建1条400米跑道和一个田径运动场,若干个篮球场。 办学成果:自办学以来,共为国家培养毕业学生21000余人,其中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6900余人。1988年以来,学校中考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先后有125人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其中1992年涂海印同学、1996年邓丽军同学参加化学竞赛、1993年万美华同学参加物理竞赛,均获全国1等奖。1999年、2002年南昌县高考考取清华大学的邓丽军、陶慧同学都是本校输送给县重点中学的优质生源。近些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单位”、“二五普法工作达标单位”,市级“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县教育系统“全面先进单位”。 奋斗目标:集中精力、发奋努力,把幽兰中学建大做强,办成管理、质量、环境一流的农村中学,以丰硕的办学成果奉献社会。
新建二中是我县唯一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现址在新建县长凌镇制高点的丁字岭上。占地230余亩的校园,处于南昌新城区二环路地段,与南昌市政府所在地的红谷滩毗邻,著名的昌九高速公路、昌樟高速公路、320国道均环绕二中校园而向东西南北贯通辐射,交能条件极为便利。 新建二中的历史,可追溯到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1939年新建县政府驻扎南昌市后墙路,由当时新建籍的部分地方贤达、社会名流率本县“江东弟子”,任教就读于后墙路的“新建中学”。后因战乱频繁而数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又在县政府所在地生米镇重建“新建县中”。“文革”前夕,县政府迁至长凌镇,“新建中学”又随之迁至长凌镇水工巷。1980年,为强化本县教育,经市局、省厅批准并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由校长冯启圣(县团级)率新建中学和部分从全县中学点上精选的一批骨干教师高起点地组建了“新建二中”这所省级重点中学。 在历任县委县政府的悉心关怀和全县人民的真诚呵护下,新建二中由80年组建时的8个高中教学班,420余名在校学生,42名教职工,发展到现在已拥有60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40余人的规模。 1999年8月,现任校长雷辕生同志上任以后,团结率领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制订出“做大、做强、做精新建二中”的《十年发展规划》。学校通过狠抓领导班子的廉洁勤政、甘当公仆作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师能为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极大地增强了班子成员无私奉献的使命感和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学校通过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推行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磨尖治拐、专家会诊”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尝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业成绩得到普遍提高。学校通过实施“以德治校”方略,有力净化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学生中“我要成人,我要成材”蔚蓝成风。 学校通过创立“爱心基金”,扶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再创佳绩,真诚地把党和政府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播撒在莘莘学子的心田,从而为学校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了民心与市场。通过学校自身的艰苦创业、自筹资金和外引内联、借鸡生蛋,迅速有效地改善了办学硬件,新的校园规划经专家论证,政府审批后,富有欧式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引领了新的时尚;秀美隽永的校门校牌,高雅庄重,气势恢宏;优质工程的教工宿舍大楼每每招来路人羡慕的目光………… 近几年来,新建二中连创佳绩: 1999年高考全市排名第3;2000年高考全市排名第2;2001年高考文理录取人数全市排名第3;2002高考文理录取人数,我校排名全市第2;2003年高考文理上重点线、二本线的人数,我校排名全市第2;2003年高考文理上重点线、二本线的人数,我校排名全市第1。学校还多次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曾获南昌市“教育目标管理1等奖”、被评为南昌市和江西省的“中学德育示范学校”。 新建二中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日新月异的办学效益,使之深受市县家长们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普通赞誉。学校因此而被省市新闻媒体盛赞为“南昌教育界的一匹黑马”。 二中人决心继续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南昌教育的振兴、“科教兴市”战略的推进,作出更大贡献。
生米中学系生米镇初级中学,原名新建中学,人称“老县中”。创建于1956年。已有48年的办学历史,是新建县第一所完全中学,由于1964年县城搬迁,更名为生米五、七中学,1976年正式命名为生米中学。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米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办学之初,由于办学成绩斐然,学校曾名列华东地区名牌中学之一。96年“四十校庆”时,当时的县委副书记谭惠如同志称之为“新建县六十年代的‘清华’‘北大’。” 生米中学现有在职教师73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62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9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8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5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人。现有在校学生1593人。20个教学班,其中初一年级8个,初二年级7个,初三年级5个。 生米中学历来倡导“团结进取,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追求“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信念。校风正,班风严,学风浓。教师敬业精神强,历年中考中,录取县重点高中的人数,名列前矛
新建县大塘中学地处庐山南麓,鄱湖西滨,现是一所千人规模的初级中学,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学府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若是追根溯源,自明永乐年间起,在方圆百里的南昌、九江地区却也能算是小有名气。 六百年前,人文主义在江南大地兴起,大儒开馆办学之风日盛。在大塘,程文宝于永乐年间开办义仓义学,开本地区平民教育先河。至明后期,程元拯在大塘中学现址不到300米的荷叶塘墩上创办“莲塘书屋”,更添大塘文雅礼义之风气。有当时大学士张元桢赠诗为证:先儒道学远流芳,一派渊源到大塘。天漾曰光通户牖,波摇云影撼宫墙。西山荟萃文章府,百姓熏陶礼义场。济济英才争鹊起,好施经济矢赓扬。 到清嘉庆年间,程橘采、程焕采、程懋采兄弟又在时称“民间故宫”的汪山土库创办“四箴家塾”,采用分班级授课方式,校舍规模达48间之多,其后又增设了专教高级学生的“稻花香馆”。 民国元年受新学运动影响,本地学者程道存创办新型学校“石泉小学”,将数学、地理、自然、体育等课目正式纳入班级授课内容。民国2年,蔡姓学者在“极乐寺”开办新型“至诚学校”此两校一直延至解放后。 建国后,义仓义学取消,教育经费由政府统筹。1958年原“石泉小学”经三次更名后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民办中学教学班,(后此班30多名学生直接升入南昌8中)1962年增办农业中学,1964年中小学分家,中学、农中分别迁至官草坪和新培,直至1971年才合迁至现址。1970年,大塘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增设高中。1985年新建县高中进行调整,高中部与县四中合并,大塘中学改为初级中学。 今天,大塘中学在各级党政机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届校友同仁的领导和支持下得到了全面发展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学校现开设初中三个年级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一千余人。教师6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人,中级职称的19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办公大楼,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藏书三万余册),学生运动场地宽阔,有两个篮球场及田径运动场,学生生活设施齐全。 六百年来,大塘中学在秉承先人文雅礼义,尊师重教风气的基础上,从一所地方乡绅创办的平民启蒙教育的“义学”,几经乱世风雨,几经体制变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成为今天共和国“义教”学府中璀璨明珠之一。但是,勤奋拼搏的训怙没有改,严谨务实的风气没有变。一代代校长,程元拯、程道存、郭华荆、黄振华、余中华……一代代名师,毛翼云、肖华淦、欧阳宣、吕韬生、蔡定智、程大任、周利民……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和党政高级干部,如现在的国际法学专家蔡定剑,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博士导师基因工程研究者熊敬维,江西省副省长蔡安季等等。 近几年来,大塘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和奖励,连续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先进学校;中考成绩稳步上升,排在全县的前列;学生在全国初中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竞赛中,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 为顺应科教兴国的时代潮流,大力提升民族素质,学校制定了2000—2010年发展规划。计划2008年恢复高中部,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创建就业技能培训部。同时整合地方教育资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培育更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人才。届时,拥有悠久传统、严谨风气、先进理念、雄厚师资和现代化设施的大塘中学,必将成为融传统风韵与现代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成为中华学府中更加耀眼的明珠。
新建县樵舍中学创办于1956年8月,是新建县创办最早的中学,学校地处赣江之畔,鄱阳之滨,紧靠昌九高速,毗邻昌北机场,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学校占达面积12600m2,校舍建筑面积6100m2,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近800名。教职工6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三分之一以上教师学历达本科,中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27人。 学校办学功能齐全,教学条件良好,教学设施完善,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电教楼、运动场等,学校秉承“团结、务实、求知、创新”的办学宗旨,强化管理,推行改革,注重素质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已逐步形成了“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文明的班风,踏实的作风”,培养学生万余名,遍布全国各行业,精英不乏。 近年来,学校成绩喜人,荣获江西省“辉煌五十年”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南昌市“电教实验”、“首届中学教化艺术节”先进单位,县级荣誉多项,教师中,有45人次获市、县优质课、教学教改等先进个人,56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市级刊物、学会发表或获奖。学生160多人次在省、市、县学科竞赛、文体活动中获奖。
新建县溪霞初级中学创建于1986年,学校处于南昌市后花园,南昌最大水库——溪霞水库旁,毗邻105国道,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昌北机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学子们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占地面积25亩,近年来,学校发展较快,新建了一幢四层的教学、办公室一体化的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装备了一间40台电脑的微机室,有一幢实验大楼;教师、学生阅览室各一间;图书室藏书一万多册。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54人。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高级教师6人,中级教师2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2%,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0%,新建县学科带头人1名,教师在国家级、省、市、县各类的报刊上发表以及获奖论文每年40多人次。 学校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研兴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得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0年有18人上重点中学,其中张玮同学获全县第5名的好成绩;2001年有23人上重点中学;2002年有32人进重点中学,其中徐其文同学总分排列全县第一;2003年有31人录取重点高中。在2001年度获初中目标管理综合奖;2002年获初中组目标管理综合奖。中考成绩在全县享有很高的声望,为重点高中以及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溪霞中学正以其矫健的步伐,朝着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昴首前进!
新建县联圩初级中学创建于1952年,其历史悠久,业绩辉煌,校友遍神洲,声名播四海。 学校位于鄱阳湖南滨,依山傍街。校园占地面积60多亩,校园内场面平整,体育设施齐全,拥有400米标准椭圆形运动场,两旁树木参差,花香草盛,四季如春,树林,竹林遮天蔽日,环境优雅,有利于学生学习。 学校现有教职工6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8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图书馆藏书5000余册,全年开放,阅览室可容纳50人阅读。与教学配套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电脑室等已装修一新,学生食堂,寝室都已配齐。 多年来,一群群热心教育的教师,用文明、守纪、严谨、务实铸就了联圩中学的风格与传统,学校领导班子以“重素质,塑形象,求质量,创特色”为办学宗旨来秉承先贤之志,形展教学工作。学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 联圩初级中学的历史是光荣的,联圩初级中学的未来将是辉煌的。
南昌市麻丘高级中学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主要负责实施中等学历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管理队伍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一支重责任、讲奉献、有干劲、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 学校以优美的教育环境、科学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