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矿务局第一中学的前身叫华东煤炭公司丰城矿务局子弟中学,创立于1960年。初创时只有1个班,30几个学生挤在炸药库旁边的一间小屋里,战战兢兢地听3个老师为他们讲的课。1963年西迁至丰城市上塘镇,建有1幢教学楼,1幢办公楼,一个礼堂,还有1幢平房,供学生住宿。1973年,学校易名为丰城矿务局第一中学。随着矿区生产力的发展,学校也迅速发展。学生激增,曾经达到4500名的规模,校园总占地25万平方米。至今,学校有了3幢教学楼,1幢理化实验楼,1幢室内体育楼,1幢综合楼。综合楼有图书馆、语音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练功房。校内有一大操场,校园北面还有一个400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1988年“长江杯”中于学田径赛九省一市体育健儿在这里角逐,本校获初中女子团体第三名。 该校虽然是企业办的学校,可是教学质量并不逊色。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2800人。仅为清华大学就先后输送了8名优秀学生。1993年,宋健平仅以2分之差屈居全省理科总分第二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已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自1995年起,学校连续四年都夺得丰城市理科总分第一名,人称“四连冠“。学校也先后评为地区重点中学、煤炭部标准化中学、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 该校虽然是地区重点中学,但招生并没有按重点中学招生,它的招生范围很窄,仅在2万人的学区内招生,所以高中录取线要比其他重点中学低很多,但是,该校师生不忘校训:勤奋求实,团结竞争。莘莘学子一进入该校校门,就把这里看作自己圆梦的圣地,启航的港湾。老师尽管让粉笔染白了自己的头发,但他们始终以此为自己的座右铭:“人生易老但留路桥平坦通天宇,春风无言却催桃李满天下,无论在欧美留学旅居的还是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学习工作的,无不继续弘扬学校治学精神,无不为报效祖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而奋发图强,无不正如该校校歌的结尾: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这里的春天。
宜春市第六中学(宜春市珠泉职业高中)是于1984年创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承担着宜春市城南学区的初中义务教育和培养高中学历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相关职业培训的教学任务。学校坐落在宜春市科技工业园区内,占地面积60亩。学校以“团结、文明、勤奋、创新”为校训,坚持“依法治校、锐意进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目前,学校拥有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综合楼可容纳1500名学生。学校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高、中级教师20人,达大专学历以上者36人,硕士学位研究生1人,省市骨干教师4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优秀班主任3人。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专业精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多年来,学校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和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批全面发展具有特长的人才。办学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5000多名合格人才,其中为重点中学以上学校输送了优秀学生近1000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欲成材、先成人。学校紧紧抓住德育这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建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创设了科学的德育管理机制,制定了系列德育管理制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 学校实行聘任制。制订了向一级教学人员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通过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上岗的方式,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办学模式,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敢为人先、勇于竞争的办学理念,力求获得跨跃式发展。 加入WTO后,学校将积极应对WTO提出的新要求,树立全球性观念、市场观念、人本位观念和信息化观念,确立全球性课程理念,努力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外语水平和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的国际性人才。 1、坚持大力发展初中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方针,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在发展中做大做强学校,打造好学校品牌,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 2、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优化教学过程为核心,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 3、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建立校园闭路电视网络,建立学校网站,投资电教设备、自然仪器及体育、美术、音乐、劳技等器材和加大图书馆、体育馆、科技楼等硬件建设。 4、加强师德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引导教师形成自觉关爱学生的习惯。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列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课题,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以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师队伍。
袁州区春台初级中学始建于1980年。自创建以来,学校一直按国家教育部规定,开全开足各门教学课程,且各学科之成绩总在同级各校中名列前茅。至今为止,我校已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4000人之多。 学校位于城区正在开发的高土北路西侧、风景秀丽的大小袁山两麓之间。校园绿树成荫、设施齐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24人。教职员工能充分掌握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课余与当地消防、团委等部门联手,拓展学生第二课堂,着力挖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多年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校长、书记张友申的带领下,荣获了宜春市先进单位、宜春市文明单位、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特优表演奖等奖项和荣誉。 面对国际国内教育新形势、新动向,学校将坚持贯彻“教育为本,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教育思想,在“爱国、守纪、勤奋、求实”的校训指引下,力争创办思想现代化、条件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全区一流中学。
丰城市东煌外语实验学校位于浙赣铁路105国道、丰抚、丰乐公路交汇的丰城市城南丰城发电厂生活区内,是丰城市第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民办学校。现已形成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办学规模,全校共18个教学班,69名教职工。 东煌学校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设有天文台、微机房、语音室、舞蹈房、美术室;还有可供利用的游泳馆、网球场和足球场等设施。 东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东煌无差生”,注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和发扬,使之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力发展英语、计算机、艺术教育,是东煌鲜明的特色。东煌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丰城市教学常规大检查中,我校学生的抽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东煌学校素质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市、县两级微机比赛中,我校中、小学生选手多人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小学英语特色教学取得空前成绩,成果填补了宜春市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的空白;我校参加市文艺汇演的文艺节目多次获一、二等奖。 东煌学校以人为本,重用人才,尊重学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到目前为止,我校选送到地、市参赛的教育教学与教研论文中,获省级一等奖1篇,地级一等奖5篇,二等奖4篇,市级一等奖10篇。 东煌学校已和日本国岐阜县安八町三所学校结为姊妹学校,这三所学校已连续四年访问东煌学校。东煌学校已接受日方邀请,组织本校优秀学生于今年暑假回访日本三所姊妹学校。 东煌外语实验学校正努力开创东方教育之辉煌。
奉新一中始创于1943年2月,初名“奉新县立初级中学”,校址位于奉新县澡面村。抗战胜利后迁址城郊赖家地,1949年8月迁址县城西门。1958年增设高中部,学校易名为“奉新中学”。“文革”期间,校址先后迁往罗坊(现罗市)胡楼坪、县城张家地等处,1972年迁回县城西门。1978年8月改名为“奉新县第一中学”,并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中学。1999年8月,奉新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奉新县第一中学、奉新县第二中学的高、初中分离,高中部合并组建成现在的奉新一中,校址由县城西门迁至县城西北的城西路146号。 经过五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奉新一中已成为一所教学质量优良、有一定知名度的省级重点中学。目前,全校有45个高中教学班,学生2872人;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92人。 学校毗邻森林公园,四周青山叠翠,地势开阔,发展余地大,现占地面积160多亩。学校绿化面积60多亩,绿树掩映,花木葱茏。校园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学生活动区、休闲区、植物园区、游泳池、教工住宅区共七大部分。除教工住房外,学校用房建筑面积达27300平方米。新校组建两年来,新建了教学楼、 科技楼、 办公楼、多功能的文体馆、采用电脑管理外观堂皇的食堂以及配有电话、卫生间的学生公寓等八幢建筑。科技楼拥有1个天文台,10个理、化、生实验室,2个微机室,2个多媒体教室和2个72座多功能语音室,3套多媒体投影仪和视频展示台,3个 多媒体投影系统,视听阅览和课件制作设备完善:其设施均按最新标准一步装备到位,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多功能文体馆,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学校建成了六频道卫星电视接收发射中心,组建了闭路电视系统,每个教室均配有29吋彩电和幻灯机。办公室设施齐全,教师办公电脑40多台,配置到备课组,并与多媒体教室联成了一个多媒体教学网。建筑面积2160 平方米的图书馆,内设藏书室二间,目前藏书四万多册。阅览室五间,约600 平方米,一次可容纳400多人阅览,各类报刊300多种, 每天借阅量达1600多人次。校内开辟了多处学生活动场地。标准化运动场、室内外篮球场、乒乓球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健身场所。路边警示牌、阅报栏、宣传窗、黑板报显示出浓厚的人文氛围。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时期的办学规律,制订了“爱国、求真、勤奋、创新”的校训,形成了“敬业、爱生、博学、自律”的教风和“静心、刻苦、诚实、进取 ”的学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出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仅近十年就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3872人,其中本科以上1769人,弟子遍布全国各著名重点院校,仅北大、清华、中国科大就有35人,其中1996年熊瑞勤同学以全国报考科大少年班750名考生中第三名的成绩录取中国科大少年班,1994年丁毅同学以全地区理科第一名的成绩录取清华大学,1998年熊奏凯同学以全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北京大学。这两年,我校高考成绩也连上台阶,尤其是2001年,我校总录取率在全市位列第三,我校的高考和各方面工作都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仅近十年就有23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学校航模队多次代表宜春地区参加全省、全国比赛,先后获全国比赛金牌6枚,省级4枚。新校组建后的两年,在宜春市举行的高中生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听力比赛中,我校均取得优良成绩;生物、物理竞赛分获省一等奖、二等奖;作文在市、省及国家级比赛也获得好名次。学校于1987年和1998年度两次被省教委、省体委命名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后获得省教委授予的《田径业余训练先进单位》,“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1999年获“江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1994、1996、1998、2000年度学校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1999年8月,校领导在 新校组建之时提出“以德治校,以德兴校”的办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长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之中。学校创办了以德育为中心的《风华》校报;设立了校长信箱;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广播站。积极开展“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养成教育”等活动。2000年初,我校被宜春市评为“德育示范学校”。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少平;全国优秀教师谢祥援、温声林;全国优秀班主任杨剑秋;全国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陈光英;省“劳动模范”徐公田;省“优秀教师”熊水藻、洪畴伟。1992年,陈少平、金继忠、邹仕澄三位教师获全省物理实验教学竞赛第二名;1994年刘胜强老师获全省化学优质课竞赛高中组第一名;1998年刘蔷薇老师获全省化学优质课竞赛二等奖。近两年来,在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老师多人获得一等奖;物理教师自制的教具参加第四届全国教师自制教具展评,获得我省唯一的全国一等奖;学校先后派出十几人参加省级、一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我们还鼓励在职教师报考研究生,目前有一名英语教师正在脱产攻读硕士课程。我校是《江西省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研究,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施,省级科研科题《提高语文能力素质多元教学课题研究》、《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每学年各阶段的教学实践》已立项运作,参与了国家立项的《全国英语“四位一体” 复习教学方法》的课题研究。近两年,我校教师论文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有60余篇获取一等奖 。学校经常派员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积极组织校内教师培训,现在全校50岁以下的教师大多能较熟练运用电脑为教学服务,还有一批人通过了国家一、二级计算机考试。此外全校每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幻灯机、录放机等。 面对新世纪教育大发展的趋势, 学校年轻的领导班子正以超前的眼光、蓬勃的朝气描绘着新一中的美好蓝图。
上高二中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她创建于1973年,在这个占地220亩的花园学府里,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206名员工中,有中共党员47名,民主党派人士6人;她的教师队伍是年轻的,197名专任教师里,中青年教师占92%,他们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7名,市骨干教师14名,高级教师43人,中级教师78人,本科学历达标率为84%;她的领导班子是充满着朝气的,五名正、副校长中有四名才三十多岁。 这是一所奋进的学校。她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为办学宗旨,以“爱国、守纪、勤奋、进取”为校训;形成了“严谨、奉献、务实、创新”的教风,“勤奋、好学、刻苦、拼搏”的学风和“团结、拼搏、求实、开拓”的校风。二中人坚持三个面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保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他们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育人环境,逐步使得“学校管理科学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校园环境园林化、师生居住楼房化”的初期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教职工聘任制、教师教学质量百分考核制和教工结构工资制。他们时刻不忘狠抓教改这一中心环节,狠抓师德师风、常规管理、集体备课、师徒结对、教学比武、磨尖治拐,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每一个二中人既有危机感,更富使命感。如今,他们正以饱满的豪情,昂扬的斗志朝着进一步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创特色,争为全市一流、省知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高级中学的目标奋进。 这是一所腾飞的学校,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二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曾经是一个榛莽遍地、杂草丛生的荒芜山丘,现在成了绿树成荫、丹桂飘香的花园学府,教育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省级“绿化先进单位”、“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并连年获得市级“文明单位”,88年度省“文明单位”和全市省级重点中学“五有十无”校园建设评比第一名等光荣称号。并于1995年被省教委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2000年,获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方程试验先进集体”等称号。1998年,经上高县高中布局调整,发展更为迅速,学校由原来的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班级由原来的30个,扩为现在的60个,学生由原来的2000名增至如今的4000余名。教学质量的大提高,带来了学校的大发展,校领导抓住“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好机遇,在2000年,学校启动三大建设工程,又新建成一幢教学楼、两幢学生公寓和一个现代化食堂,面积达17000㎡,动用资金总额近千万元。喜人的变化,催人奋进,学校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设备、精心的教学、优美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参加多媒体优质课竞赛成绩显著,多人获国家、省、地级大奖。1997年和2000年高考先后夺得江西省历史单科状元;1997、1998、2000年三次夺得宜春地区高考理科个人总分第一名;2001年高考又创新辉煌,宋婷夺取了全省文科状元,全校959名考生上600分以上83人,上重点247人,二本以上486人。 我们相信,乘着新世纪改革的春风,沐浴党的阳光雨露,二中人以爱奠基,以德立教,依法治校,锐意创新,大胆改革,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为祖国培养开拓型、智能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工作中,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祖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二中的前景会更加辉煌!
康乐中学座落在繁华的河西路,秀丽的锦江河在校园的东侧静静流淌,学校紧紧依偎着名闻遐迩的衙背山与县公安局毗邻。 学校创建于1970年12月,已有31年历史。原名康乐镇中学,是镇属单位。1971年春季开始招生,当时有4个初中班,160多名学生。1973年下半年,根据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招收了两个民办高中班,学生90多名,学制二年。1974年下半年又招收了两个班,110名学生,附属于镇中学领导。1976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开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仍为镇属单位。1980年下半年,学校改名为康乐中学,为县直单位(副科级)直至现在。现有32个教学班,180多名教职工(含离退休教师),2000多名学生。学校在教书育人,培英育才方面摸索出了新路子,搞出了自己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已向大学输送合格生400多名,中专师范输送合格生600多名,向重点高中输送新生500多名。 康乐中学是一所城镇初级中学。学校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立足于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着眼于优化教育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育结构,以“严谨、求实、创新、高效”的校风,科学的管理模式,努力创建具有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教育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育质量的示范性初中。 几年来,我校在办学思想,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学科竞赛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估第一名,中考连续几年“四率”综合评估排名第一;全县中小学生文艺表演连续几年荣获第一;2000年全县首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教师方面,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的优秀辅导员若干名,还有市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学生方面:近两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荣获国家级达二十多人次。
罗城初中创办于1968年,它依山傍水,远离闹市,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自然环境幽雅宜人,是一方读书育人的圣地。 学校占地总面积278亩,其中运动场1.8万平方米,勤工俭学基地10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1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219人,教职工72人,建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教学楼、综合楼、教师宿舍、学生公寓、师生食堂、标准400米跑道操场、微机室和藏书21000余册的图书室等设施。特别今年新建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练功房、师生阅览室各一间,新建校园围墙1200多米,学校仪器达省制定的二类标准,电教设备达省电教馆制定的标准。 1982年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站在全县前列。1990年10月,原国务委员彭佩云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获“地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同年还代表万载县成功接受江西“两基”、“普九”验收。1997年代表万载县接受“全省校园经济先进县”检查。1999年被宜春市教委验收并批准为市示范性初中。学校年年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千年伊始之际,我们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强化德育,夯实“两基”,狠抓“普九”,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推行教师聘任制,优化工资结构,强化“立校”、“扬校”、“稳校”意识,团结奋力拼搏,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水平,再创特色,再铸造辉煌。
万载县高城初级中学是率先进入宜春市示范初中行列的一所农村学校,其先进事迹曾在全县推广,是万载农村中学的佼佼者之一。 高城初中位于万载峰山脚下,距县城10公里,与湘赣公路相接仅3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北靠青山屏障,面对一马平川,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创建于1958年的高城初中,是在一片荒坡上白手起家的,如今以崭新的姿态迈进了新世纪,高标准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公寓,呈现优雅、舒心的教学环境。 学校现有教职工94人,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500多人。整个校园面积达3.5万多平方米,生均占有量23.42平方米。学校重视硬件建设。为完善各种教学设施,近三年来累计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理化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及音、体、美室,还添置了价值近万元的幻灯机。 学校重视师资建设,鼓励教师岗位自学成才,为教师进修深造提供各种便利。全校教师中获得大专学历的有64人,本科学历的有15人。 创新管理是高城初中步入先进的成功所在。学校以“教改”为动力,实施12345工程,优化人才机制,营造“崇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为本”的氛围,建立“一个德育评估方案,二条德育评比、三支德育队伍、四项德育标准,五个制度落实”的管理体系,使目标工程得以全面实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风”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均走在全县农村初中的前列。 教师爱岗敬业,学生积极向上是高城初中开拓进取的集中体现。近几年,全校教师在省、市、县获得教学研究、教学论文奖共100多项(件),还有相当部分获得国家级奖励。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连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学生的入学率达99%,巩固率达97%,受到上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务实拼搏、严谨治校,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工作一年一大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城初中必将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成为农村一所名不虚传的示范初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