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94年,占地104亩,是苏州高新区一所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学校。 作为全国外国语学校会员单位,学校教学质量优异,历届小学、初中升学毕业考试和全国高考,始终位居苏州市前茅。每年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就读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女中并享受全额奖学金,直升英美名校。2007年,苏外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国际高中课程考试中心认可开设国际高中课程班(CIE)班,该班毕业生可申请所有英语国家的一流大学。截至目前,CIE班、AP班的毕业生全部被剑桥大学等欧美重点大学录取。 苏外汇集了以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苏州市人民政府督学、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曹伦华为核心的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并高度敬业的师资队伍,有数十名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双十佳、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学校目前有40多名外教执教英语、德语等课程。2009年,苏外引入德语DSD项目,在初中和高中开设德语班。孩子们在名师的教诲下享受纯正的外语和优秀的学科教学。2010年,苏外又增设了西班牙语课程。2011年,苏外幼儿园开设国际班、初中部增加IGCSE课程。至此,苏外形成一条由幼儿园到高中部的15年一贯制国际教育链。2012年,苏外又增加法语、日语两门小语种。2013年,苏外初中部新增首届菁英女班。 苏外注重让学生享受国际化的教育,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十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定期进行广泛的出国升学、学生互访、教师互派、资源共享等交流活动。大量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全方位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提高外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接受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每年学校组织的小学赴英修学班、中学赴澳修学班等境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环境中体验西方文化。寒暑假举办的短期境外冬、夏令营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空间。
2010年6月,沧浪区人民政府筹建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东校区。学校自同年6月对外招生,现开设一年级班级四个,共计学生147名,其中施教区学生近百名。学校现有教师13名,本科学历以上占69%,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85%,其中有省、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6人,沧浪区星级教师4人。 学校将秉承“发展高于一切,责任高于一切”的思想,坚守“态度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信念。以和为贵,彰显学校管理文化;以人为本,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以德为先,推行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创建“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学校,进一步促进沧浪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让苏州古城东部地区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
1906年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那是废科举兴新学的开局之年。此时,苏州大地上诞生了近百所中小学校,其中大多数学校历经沧桑,艰辛办学而又彪炳史册。善耕实验小学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 善耕实验小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百年老校,驰誉苏城。她自创办之日起学校就极其重视教育的科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学生各科成绩均比较好,升学率一直比较高,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四任校长韩秉直先生命名学校为“善耕”,以善于耕耘比喻善教善导,精心育才,以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教书育人,要求学生能成为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学有专长,奋发向上的人。学校百年历程人材辈出,先后涌现了中国第一代交响乐指挥家黄贻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兼中国科学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原子能专家丁大钊;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国家教委科技委员,国际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协会执行理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程力学专家程耿东;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计量学报》编委会主任,获得何利何梁奖的中国计量学专家张钟华博士;2000届毕业生沈忠浩同学获得宋庆龄奖学金、2003年苏州市高考状元刘沁清同学、2005年江苏高考状元朱海一同学等优秀人才,都得益于善耕小学的基础教育,他们践行了“今日我以善耕为荣,明日善耕以我为荣”的教育理念。学校也没有辜负教育前辈题写“善耕”为校名的一片苦心。学校受到了各方家长的欢迎,想方设法把子女送来善耕求学,还出现一家兄弟姐妹或者父子两代甚至祖孙三代都在善耕毕业的佳话,家居较远的学生甘愿乘车上学,有的是从四乡八镇赶来或是从外地慕名而来求读的,迄今为止,因地块改造,不少家庭虽已迁出本校施教区,但仍不顾路远,择校求读,每年招生期间还出现排队报名现象。 “园丁辛勤一堂秀,桃李成荫四海春”,学校办学百年,硕果累累。重视学校百年办学历史,可以鉴古知今、继往开来,进入21世纪,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具体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使善耕老校焕发青春,昂首阔步进入建设现代化学校的先进行列。近几年,善耕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机器人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实验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双语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使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百年老校,勃发出青春活力。以教育科研为导向,要在加强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不断改革中开拓一条使人民满意的为国育才道路。我们决心团结战斗,无怨无悔,把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教育事业办得更好。
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沧浪区实验小学新城第一分校)位于苏州沧浪新城中心地段长吴路66号,学校占地面积20149平方米,建筑面积14344平方米,按江苏省现代化学校六轨一类标准配备设施设备,总投资逾5000万元。学校设施一流,每一个普通教室都建设成多媒体教室,在校生最大规模可达1728人。 经过3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学校共28个班级,在校学生1098人。全校教职工71人,本科学历以上的达73.2%,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拥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10人、市(区)学术带头人1人、市(区)教学能手2人、市(区)教坛新秀4人。 作为沧浪实验小学的分校,新城实小引进沧浪区实验小学百年办学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经验,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以创设优秀师资队伍为基础,以优质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严谨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保证,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心理品质为重点,注重个性化教育,挖掘每个学生潜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新城第一实小。新城第一实小的全体师生将用智慧、热情和理想不断地开拓创新,创设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努力把沧浪新城第一实小铸造成苏州城南的一所优质品牌学校。
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它位于市内著名宝塔--北寺塔附近,前身为"吴县公立第二半日制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卅三年(公元1907年),堂址在西北街天后宫内。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名为苏州市北街中心小学,1970年迁至皮市街原289号敬文小学地址,1973年改名为苏州市北塔中心小学。 敬文小学是由朱敬文先生于1942年自筹资金创办的。并亲自担任董事、校长。后老先生身居海外,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十分关心,让在香港经商的儿子朱恩馀先生代为苏州的儿童教育事业出一份力。朱恩馀先生自1982年以来,多次来校商谈资助问题。1984年起共捐资人民币330万元,学校用于建造育才楼、图书馆,扩建校园,添置图书、电教设备等。为弘扬朱先生艰苦创业精心育才的精神,1987年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北塔中心小学改名为敬文中心小学,1997年又命名为敬文实验小学。 学校现有建筑面积7380平方米,除了教育楼、实验楼各两幢外,还有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的四层楼图书馆一幢,以及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的室内风雨活动室和乒乓训练房各一间。学校现有33个班,近1400名学生,教职工88人,青年教师78名,其中95%达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 学校从清末创建至今,已度过了九十多个春秋,历任校领导治学严谨,艰苦创业,大胆启用人才,为发展学校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建树颇多;教师队伍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于耕耘,无私奉献,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美诸方面相互渗透,栽桃培李,面向全体;学生群体,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勤学守纪,活泼进取,全面发展;历届校友,人才辈出,建国立业,为国争光。 电化教育是该校办学特色。早在七十年代末学校率先在全省、全市小学范围内把电教手段运用于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中。经过20年的实验与研究,一批优秀电教软件、电教论文分别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学校教科研工作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逐步推进了教育现代化。 学校一贯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有一支由校长、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他们始终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之中。各项活动,生动活泼,讲究实效,逐步形成了"崇德、敬文、乐群、求新"的校风。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全体教师将严格按实验学校的办学标准努力工作,为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的前身为1949年2月阊门宝莲寺主持松万等在寺内办的“私立青光义务小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名为苏州市三乐湾代用国民学校。此后又易称苏州市三乐湾小学、苏州市三乐湾中心小学。1958年,定名为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曾名‘工农兵小学”,1972年复名。1976年以来,该校在原校址宝莲寺西侧,陆续建造了教学楼、办公楼、科技楼、艺苑楼等专用教学楼。设有多媒体阅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室、音乐室、舞蹈房、自然实验室、美术室、劳技室及多功能教室等10多个专用室场。目前有教学班34个,学生1200多人,教职工82名。 它位于热闹繁华的石路步行街北侧,依傍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塘虎丘风景区。它,虽不是一所百年老校,但近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数代教师的团结协作、仁爱相传,以认真、朴实、诚信、果敢的校训体现了丰厚的人文精神,以爱生、严谨、奉献、创新的教风诠释了人本的学生观念,以爱国、尊师、勤学、守纪的校风成就了内敛外显的学校风采。 它,采撷着“天地之灵气,造化之神秀”,跻身于苏州市小学名校之列,成为金阊区第一所省级实验小学,第一所市双语实验学校,第一所市信息化示范学校,第一所“小班化教育”全面实施的学校。三次江苏省文明单位的命名,连续二十多次的市文明单位表彰,无数的荣誉和铜牌铺设与缀满了它走过的成长道路。 多少年来,“学生是学校发展之本,质量是学校生命之线”的意识,始终贯彻在每个学校成员的思想中,成为人人心中紧绷的弦音,成为代代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当“金阊实小,追求质量的典范,金阊实小,学子腾飞的摇篮”这一口号再次响亮地喊出全体师生内心满怀的希翼时,相信,金阊实小又将以新的姿态、新的努力,起跑在灿烂的晨光中。
2009年的9月在新康花园内,有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它将确立“ 清新健康,轻负优质,国学情怀,国际视野”办学宗旨,秉承“让童心飞扬,为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成为孩子们陶冶情操的乐土、学习科学的殿堂,发展个性的天地,施展才华的舞台。它必将成为沧浪教育的又一大亮点。学校是以尽可能满足周边小区人民群众子女受教育需求为宗旨,依托沧浪文化教育强区优势,以现代教育理念精心打造的一所公办小学。自2009年9与人1日开办至今,学校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各级领导的好评。办学愿景:“新康小学”的成功开办预示着沧浪区又一所新时代现代化学校,将健康地茁壮成长起来。它将踏着时代节拍,肩负起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重任,为经济建设,培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崭新的校园里:1、校、师、生、景和谐融合,共性及个性健康发展。2、学校特色突现;教师特长发挥;学生个性发展。办学宗旨: 清新健康 轻负优质国学情怀 国际视野办学理念: 让童心飞扬 为人生奠基办学特色:一体两翼:“以优质教学为主体;科普教育和艺术教育两翼齐飞”学校以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健康的苏州人为目标: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富有特色的英语教育,培养多层次、全方位和高素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学校要成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乐园,汲取科普知识的园地,接受艺术熏陶的摇篮。通过传承中华文明的教育和感染,通过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展示活泼健康的品行艺兼优的新一代苏州人形象。学校校训:正德 修业学校校风:勤勉、修学、励志、笃行学校师风:德高、敬业、博学、善导学校学风:善学、善思、求真、求实
草桥实验小学创办于光绪32年(1906年),创办人为当时的教育界名人王同愈。百年来从该校走出了一批在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众多领域有影响的人物,如叶圣陶、顾颉刚、颜文樑、陈艳青等。 时代变迁,草桥的教育理念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涵,但不变的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自1983年起,学校成立了苏州市最早的天文兴趣小组,常年坚持参与苏州市的重大天象观测活动,学校以足球为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健体强身的群体活动,多次被评为省群体先进单位,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10年,学校将红楼重新修缮,展出了叶圣陶、顾颉刚、颜文樑、吴湖帆、顾廷龙、陈艳青等名人事迹,并配备了电子书和多媒体互动设备。此外,“名人馆”内还有作家范小青捐赠的“小青书屋”和学校传统文化“小草诗社”等,是学生文学才华得以培养和彰显的沃土。学校的名人文化校本教材《草根集》和拼音读本《草根娃》也首次亮相。 杨瑛校长力求挖掘名人资源,将名人资源化为我们草桥实小特有的教育资源。在校门东边墙上,新建了砖雕名人壁画,还有一处新版砖雕《三字经》;西南处的花坛里竖立着一群从草桥走出去的名人雕像,或坐或立,栩栩如生,让孩子们与名人相伴,从而激发孩子奋发学习的热情。 为传承百年文化,学校恢复了原有的班名特色。建校之初,草桥创办人王同愈提出了“宣礼、尚德、发悟、肃志”的八字校训,随后进一步将其丰富至18个字,即“勤信忠、智仁勇、真善美、庄敬诚、和平义、文明礼”。当年,就用这18个字来为班级命名,一度成为草桥小学的一大特色。如一年级一班为“勤”班,一年级二班则为“信”班,以此类推,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班名复古,而是对草桥百年文化底蕴的传承,也是百年老校优秀教育传统融入现代教育的一个基石。 学校借此契机开展了“听说读写话名人”系列的活动。探访名人足迹,寻访名人故居,探望名人后代,搜集名人资料等等,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同学们近距离学习名人事迹,汲取其精神力量,进一步感受了草桥百年的文化。相信今后的岁月里,草桥的孩子将会把名人镌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用名人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草桥实验小学,历经百年,如今学校利用学校名人辈出的优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重新阐释草桥校训的内涵,“知名人、学名人、做名人”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我们站在百年的厚重史册上,更要展望草桥新百年的发展,提升办学品质,弘扬草桥精神,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位于苏州古代名桥“宝带桥”畔,东侧是闻名中外的京杭古运河,西侧500米就是区政府行政中心办公大楼,南面500米是澹台湖,北面紧挨宝带东路。学校创办于1994年8月,1998年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验收,2002年通过江苏省模范学校验收,2007年3月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验收。学校以“读书务求实,做人慎修身”为校训,以“团结、唯实、向上”为校风,以“敬业、爱生、善导、创新”为教风,以“勤奋求学问,认真学做人”为学风。凌霄花为校花,《莘园》为校刊,《凌霄花》为校报。校长为苏州市名校长郭瑞燕女士。 学校现占地面积27335.2平方米,建筑面积8697.6多平方米.现有35个教学班,1560多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01名,是一所由吴中区教育局直管的公办全日制小学,并有附属幼儿园一所,占地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6755平方米,22个教学班,幼儿近700名,专任教师52名。校长室下设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教技室和总务处五个职能部门和幼儿园园长室。学校党组织设置党总支,分设四个支部,现有共产党员59名,团支部共有共青团员53名,分四个团小组。 学校努力用文化铸造自己的个性和风范,打造特色品牌,本着“承传民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都能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坚持发扬“和谐合作,务实创新,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以“建文化校园,塑智慧教师,育个性人才”、“以人为本,文化关怀”、“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教师把生命的潜能变为现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工作的理念和追求,始终秉持“踏实”与“创新”并重,“理念”与“实践”并行,“常规”与“特色”并举的工作思路,“细节支撑常规,特色丰富内涵,创新引领发展”成为学校管理策略,也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要求和自觉行动。 十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江苏省文明学校”、“苏州市文明单位”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50多项。教师共有96人次获区级及以上评优课一等奖,有358人次获区级及以上表彰,有81人次评为区级及以上“名校长”、“名教师”、“十杰”、“十佳”、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有近6000人次的学生在作文、数学、外语、科技、体育、文艺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一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养成教育”作为抓手,强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求,努力顺应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积极探索英语和双语特色教育之路。学校在英语和双语特色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苏州市首批“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自2001年起学校每年举行“外语节”,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制作电脑报手抄报,设计节徽吉祥物,唱英语歌曲,表演节目,进行外国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国际意识。历年都有师生在省、市级各类英语活动中获优异成绩。自2005年始每年举办阅读节,书籍染香童年,阅读点亮童心,2009年被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语委命名为首批“苏州市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 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办学条件,浓郁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鲜明的教学特色,优良的教育质量,显著的办学成果,使今天的宝带实验小学已成为闻名苏城的现代化教育窗口。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董浩叔叔等名人专家先后来校与学生们一起共度好时光,进行面对面交流活动,称赞宝带实验小学是“美丽的学校,成才的摇篮”!
从园区教育局获悉,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小学正式并入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从2010年秋季开始,东港实小将不再招收新生。据了解,东港实验小学建制将撤消,所有教师并人星港学校。合并后,园区星港学校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由园区教育局负责管理,为全日制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为小学9轨54班,初中8轨24班。从今年公布的学区情况来看,星港学校小学部:韶山花园、都市花园43—84幢以及星明街以西、现代大道以南、东环路以东、苏茜路以北区域,包括东港二村、绿城花园、华庭苑、贵都花园、新馨花园、宜家公寓等。东港实验小学:苏安新村以及东环路以东、娄江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现代大道以北区域:包括东港新村(含一斗山路1-4幢)、娄门路130号、娄门路144号、东环路221-223号、新苏苑、三星苑等。据学校相关人员透露,两校虽然已进行合并,但目前东港学校内的学生仍将在本校就读,而原东港实小将成为星港学校的一个校区。至于2010年东港的施教区是会直接划入星港,还是进行分流,暂时还没有明确,具体要等到明年施教区范围公布时才能明朗。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