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双闸中心小学-坐落在南京河西地区的双闸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纯农村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三十多亩,现有二十八个教学班,一千多名学生、七十多名教职工。多年来,在市、区教育局领导及街道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管理思路目标明确,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着力农村科技教育特色的构建。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勇于创新,教师群体甘于奉献、治学严谨。他们与事业发展同心,与学校工作同步,铸就了闸小教育的辉煌篇章。学校1992年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先后被评为首批"南京市示范学校"、"南京市模范学校"、"南京市课堂教学先进集体"、省、市"绿色学校"、"市优秀少年农科院"、市、区"优美校园"、市、区"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市"标兵红旗大队"、"市师德先进群体",2000年被评为"南京市实验小学",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及农村村小提升工程验收,2002年又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连续多年获区教育成果奖、区文明单位。年年收获,岁岁向荣,面对教育新形势,闸小人又以积内功,上质量、扬名校,实现双闸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与时俱进,手相牵、心相连,拥抱更加灿烂的明天。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是首批省实验小学、省模范小学。前身为“宜荆经史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宜兴最早开办的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宜荆公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并迁入孔庙(实验小学城中校区)。至1937年,学校先后改名“县立第一小学”、“县立文庙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1942年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宜兴师范附属小学”。1956年改名为“城南小学”,1981年定名为宜兴市实验小学。 学校高举“真教育”旗帜,以“博健”为校训,坚持“让每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的办学宗旨,崇尚“天天看到你、处处感动你”的育人理念,弘扬“走自己的路、做智慧的人”的学校精神,遵循“以人为本、创新为本、发展为本”原则,实施“名师支撑、科研兴校、质量取胜”策略,坚定不移地走内涵与外延互动发展之路,已形成了一个本部、四所分校、三所附属幼儿园、四所教育共同体学校的超大规模教育集团。目前学校有155个班级,在校学生7454人,在职教职工438人。 历代先贤留下了“严格择师”的垂训,学校始终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建设一支高品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以此作为兴校之本。目前,学校有全国名校长1名,省特级教师3名,无锡市名教师3名,无锡市学科带头人5名,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宜兴市学科带头人6名,无锡市、宜兴市教学能手34名,无锡市、宜兴市教学新秀45名。优质的团队为学校科学和谐发展、持续高位走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创办以来,在学制试点,教材、课程改革,普及水上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多项成果,多次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学校的“小五年计划”得到了团中央和教育部的支持和表扬,在中国少先队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素质教育“薄膜效应”,影响深远;“从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艺术教育的春天”,声名远播;“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花绽枝头春意闹”,形成品牌;“自主创造教育”、“让教育走向智慧”,渐入佳境…… 学校以“基础宽厚、思维灵活、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后劲充足”为培养目标,坚持“交规律,教方法;轻负担,高质量”,积极实施“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教科研一体化”策略,“艺术教育”课题获全国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自主教育”课题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电教课题”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 自2005年,学校全力探索大规模办学集团管理的新模式,坚持“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的管理策略,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导向、激励、规范等管理功能,真正让管理激活潜能,让管理追求卓越,让管理走向智慧,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名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向江苏教育界汇报了关于《文化发展学校》、《文化发展教师》、《文化发展学生》的专题探索;2009年,《现代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江苏科技报》、江苏省名校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马晓洪校长管理智慧研讨会”,马校长作了《让管理走向智慧》的专题报告,受到了与会500余名代表的广泛赞誉。《现代教育报》、《校长》、《江苏教育研究》、《南方周末报》等报刊分别作了题为《走向真教育》、《一个有想法有办法的校长》及《隐藏在善卷洞中的长歌》等长篇专题报道,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期间,马校长赴北京、山东、湖南、河北、河南、广东等,及省内各地作了30余场专题讲座,有效提升了学校对外知名度,展示了宜兴教育形象。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无形,大音希声。文化是学校特色的坚实根基,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是学校品牌的独特魅力。在传承浸润一百多年优秀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学校于2008年开始致力于“真教育”实验研究,全力打造以“办真学、做真人、育真才、长真智”理念为核心的“真教育”文化,自觉追寻理想的教育、追寻本真的教育、追寻生态的教育,走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2010年,宜兴市教育局、《江苏科技报》和江苏省“名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首届真教育实验研讨会”,全方位展示了学校践行“真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省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2010年,学校被评为宜兴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2012年,学校被评为宜兴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 学校先后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读书读报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无锡市中小学管理规范先进学校、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宜兴市先进学校、宜兴市管理规范先进学校、宜兴市教科研先进学校、宜兴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宜兴市体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龙冈小学:位于江苏省盐城市龙冈镇,原名"龙冈市立第一国民学校",创办于1904年(清光绪29年正月),校长刘元龙,1912年改名为市立第一高小学校,1915年(民国三年一月)又改名为第二国民高校,校长裔寿恺。1928年改名为龙冈镇小学。1940年以前,在凤凰桥南首的放生庵、弥陀寺一度借用作为校舍。1941年下半年,日寇逼近龙冈,为适应形势,学校分散迁至农村坚持教学,校名为"龙冈镇小学裔家舍分校"及三里桥分校、祁家舍分校、大李庄分校等四所,校舍借用庙宇、祠堂或民房,课桌均是学生自备的板条搭搁。1945年9月,日本侵略军撤出龙冈,龙冈小学重新恢复设两初、三高5个班,学生近150人,校址在凤凰桥北首东侧的同仁堂。1946年,学校停办。1947年秋盐城遭中共军队解放,龙冈小学重新建立,由镇长徐金堂为首组织起校董会,校址设在油坊巷西首,学生又干部子女带头入学。1950年,班级逐渐增多,又发展了西校。 该校办学历史较长,有众多知名校友。且该校重视素质教育,乒乓球教育尤为突出
新世纪小学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创建于1997年秋。学校坐落于美丽的城南河畔,占地面积27855平方米,建筑面积6420平方米。建有自然实验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多媒体大教室、乒乓球室、音乐教室、计算机室、卫生室等多个专用教室,师机比为1.67:1,生机比为10:1。学校于2007年在教育局批准下,成立了“新世纪少儿书画院”和“新世纪少儿手狮舞艺术中心”。目前在校学生1315人,专任教师81人。教师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6.25%,本科以上学历占53.75%,教师队伍中市区级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23人次(其中六名市优青)。 学校从2003年开始一直在思考学校的发展之魂,统领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引领学校的改革。这个魂就是校训:“至善” “至善”来源于《大学》三纲领中的“止于至善”。“至善”的基本内涵即指人应该追求人生最美好、最完善的品质境界。我们校训中的 “至善”应包含两个不同层面:一是师生的人生至善,二是办学走向“完善”。 校训孕育下的办学理念: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校训关照下的育人目标:德智双全 身心两健 文理兼通 学创俱能 校训视野中的办学特色:我校从“至善”校训得到启发,将艺术教育与生命体验教育想结合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狮娃英姿、器乐悠扬、翰墨飘香”,这三大艺术教育特色已成为新世纪小学面向社会的名牌产品,狮娃的演出在央视、香港凤凰卫视、江苏等电视台播放。2008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获得成功。顾秀莲副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为我校狮娃颁奖。 校训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强化生命教育,实现人生至善。 我校开展“生命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此项工作,营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育人环境,帮助广大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悟生命价值、实现生命关照、绽放生命精彩,实现人生至善。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教导处、德育处、师训处、教科室、总务处各司其职,分工合理,专人负责。最近,又率先在全区成立了学校“至善”校训文化处,开办了 “至善” 校训学习班,各处室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团结协作,促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南京市艺术小学(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是一所团校合一并隶属于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全国首创的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少儿艺术学校。经过几十年的打造,铸就了学校既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也是南京的教育名片。学校全面实行小班化教育,文化与艺术齐抓并举,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1.小班化教学深受喜爱,让孩子得到个性化发展 学校历年来追求小班化的教育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课程设置合理规范,教学过程倾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每位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以最优秀的教育方法追求最有效果的教育成效,把新教育新课改的理念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角落,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孩子的每一种潜能,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动力得到激活。艺小的课堂,时时充满欢声笑语,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是每个艺小老师的追求! 2.艺术课程丰富多样,让孩子得到多元化发展 学校将校本课程分设三类:舞蹈、声乐、器乐,艺术教学严格、规范,成为学校独特的风景线,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演出,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屡夺魁。如舞蹈《年年有鱼》、《彩蝶飞舞》、《百子嬉春》、《虞剑》、《嬉雨》、《山里娃》、《咔叽咔》、《梨园俏妞妞》,表演唱《小小书画家》、《戏曲联唱》、《大书包》,童声独唱、胡琴演奏、古筝独奏、民乐合奏、打击乐《鼓趣》等多次夺得各类大赛的一、二等奖。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及各类综艺晚会上,“小红花”频频亮相,令观众赞叹不已。 3、舞台实践多样呈现,让孩子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学校承担着许多接待和外宾的到访任务。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江泽民、邓小平、胡锦涛等都看过“小红花”演出。曾为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的元首作过专场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六十多次到访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南非、博茨瓦纳、韩国、日本、新加坡、阿曼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得了众多外国朋友的赞叹和喜爱,称赞“小红花”是“世界上最好的少儿艺术团体”、是“了不起的天才小艺术家”,并享有“萝卜头文化大使”的美名。 国内演出异彩纷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很强的观赏性。曾多次在各类艺术节上推出少儿音乐歌舞晚会,如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上海第八届、第十届国际艺术节等,评价很高。如“小红花”所担纲的“2005年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演出,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评价:“演出展示了当代中国少儿艺术的新水平”。在刚刚结束的南京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小红花”分别参加了开幕保障仪式、开幕式、闭幕式的演出及外宾礼仪的接待,孩子们光彩照人,为古都南京增添了风采。 4、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文化艺术人才辈出 长期以来,学校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下及教育部门的关怀下,在文化学习中,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一等奖等;多次在南京市美诗文诵读及英语短剧比赛中获得金奖;2006年的南京市的中考状元出自“小红花”;2014年6月参加了玄武区的写字比赛成绩喜人,抽查的三年级获得区排名第二,四年级获得区排名第四,语文老师获得区排名第一的好成绩等等。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艺小也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如著名音乐制作人卞留念,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打击乐大师李飚、影视演员梅婷和薛白等都是“小红花”的骄傲。由于成绩卓著,学校多次被评为南京市的有功单位,两次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少儿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小红花”是快乐、是梦想、是希望,在古都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现代文明中诞生和成长,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必将越开越艳!【校 训】 博学 问思 致美【办学理念】 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办学特色】 小班化教育,个性化培育,多元化发展。【校 风】 文明、上进、和谐、发展【教 风】 为人师表,求新存真,关爱学生,激励进步【学 风】 乐学善思,主动质疑,注重合作,求实创新 【校(团)歌】
长桥中心小学地处苏州城南蠡墅古镇,北枕京杭运河,西依上方山麓,始建于1911年,同庚辛亥革命,至今已有百年历程。 2012年9月23日,学校隆重举行“百年校庆暨扩建竣工典礼”。扩建后的校园,占地面积75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设施设备先进,可以吸纳2000个孩子就读,能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目标。 一百年来,“长小人”在百年银杏的感召下,以自己的热情、汗水与智慧传承着“为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基础”的教育理想,逐步形成了“和顺、和悦、和美”的校园文化内涵。 学校以象棋、天文为特色教学亮点,并日益做强做亮,办学成果日益显著优异。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教育基地”、十二五期间“首批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
创建于1973年的盐城市建军路小学,现有40个教学班,近2500名师生。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追求“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让每个家庭享有最大的幸福”的办学目标,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紧紧围绕“绿色、健康、文明、和谐”校园的创建目标,强质量,创特色,铸品牌,教育、教学成果斐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里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依法治校、写字育人、生活英语、健康教育;这里更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场所: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学生放飞理想,学校收获硕果。近年来,上百名学生折桂国际书法艺术赛,一千多人次在国内书法大赛获奖,80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游泳、跳水、乒乓球、棋类、科技等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这里既是孩子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实施“领雁工程”、“青蓝工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观念领先、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有市、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25名。春风化雨润桃李,优质师资育蓓蕾。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稳步提升。
无锡市育红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爱国实业家荣德生、荣宗敬兄弟抱着“教育兴业、实业兴国”的理想先后创办了十余所学校,育红小学的前身——公益学堂与化新小学就此诞生。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多次莅临我校,进行专业指导。1926年10月9日,陶行知先生来到育红小学,在学校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写下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盛赞我校当时的办学模式与成绩,并称之为“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中国教育之新希望”。 无锡市育红小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7年7月,随着区域教育资源的调整,原育红小学与原荣巷中心小学两所百年老校合并成为今天的育红小学。目前学校由四大校区组成,分别是龙山、公益、梅园和万科,其中位于万科魅力之城中的“育红万科小学”为新办学校。 学校现共有个110教学班,293名教职员工,4400名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8%;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66%。 世纪春风化雨,百年润物无声。育红小学凝练了延续百年的办学经验,以“智爱化新、为公益民”为校训,确立了“化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即“春风化雨、日新月异”。“化新”曾是育红在过去较长时期使用的校名。“化新”理念寓意着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赢得学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教师日新月异的成长、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 围绕化新理念,学校积极营造人文化、现代化、校本化的 “化新”校园环境,构建丰富多彩的“化新”校本课程,研究、实践适合学生发展的“化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与时俱进的化新学子,努力让每个从育红走出的儿童,都能成为这样的学子—— 精神面貌:质朴方正,儒雅大气 个性特质:勇于创新,求新求异 人生境界: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化新教育”内涵丰富,目标远大,我们已经起步,相信有目标在前方,我们将自信跋涉,一路收获!
铜山中心小学位于禄口街道铜山社区谢村街84号。学校始建于1933年,1996年易于现址,校园占地26680平方米,建筑面积8530平方米。目前,学校有31个教学班,在校生1180名,在岗教师总数94人,高一级学历52人,占在岗教师数55.3﹪,高一级学历在读25人。 近年来,我校秉承"让师生得到应有发展"的办学理念,瞄准"在整体优化中展现特色,在特色建设中促进整体优化,让学校成为区窗口、市有位、省知名的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了本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007 "区域教育现代化铜山中心小学办学条件现代 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省标准化建设要求。近年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争取资金80多万元兴建了13间综合科技馆、舞蹈房、美术室、自然实验室、程控电话系统和校园音响,配套了食堂师生就餐的全部设备,更换了教室黑板、学校大门,改造了水电设施,进行了近3000平方米的绿化等。06年下半年,学校又投资近10万元对师生食堂进行了达标改造,建设了排球场,架设电缆增加电力容量以保证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又抓住创建"江苏省合格学校"的机遇,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添置和更新了105万多元的设备,分别是新购的750套钢木结构的学生课桌椅, 274座的阶梯教室,两套多媒体设备和一个50座的网络教室,一个可供10人同时使用的电子备课室,添置了1台网管笔记本电脑和14台办公电脑,生机比达10﹕1。建设了校园监控系统,图书条形码系统,学校图书室藏书19350册,购置了6台大功率空调,新建了三处学生科技活动基地。本学期,又投入近80万元进行了两栋教学楼的屋顶翻建、墙面出新和钢窗改造工程,教师新办公座椅全部到位。在"校校通"工程基础上,学校还将积极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网"。两年以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整个校园环境整洁,设施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完善,师生满意度高。科技特色鲜明 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校自"九五"以来一直努力探究的科教模式。经过十余年的思考与实践,科技教育已经成为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1、开发教育基地,让环境滋养特色 近年来年,学校斥资二十多万元建设了六大科技室,它们分别是:生态室、农具室、标本室、电子室、探究室和创造室。在生态室里学生们可以看到各种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在农具室里陈列着延续千年的农具模型;在标本室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土、石资源,认识中药标本;在电子室里小技师们可以焊接各种电子元件;在探究室里小研究员们可以开展各项科学小研究活动;在创造室里展示着铜山小学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作品。此外学校还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几年时间里陆续开辟了肉鸽养殖基地、中药栽培基地、生态林研究基地、七彩苗木培育基地、气象观测研究基地、百花园栽培基地、蔬菜种植研究基地等科技基地。学生在这些科技基地里养殖、种植、探究,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场馆、基地的建设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生活,为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营造了积极的环境。 2、编著校本教材,让课程引领特色校本教材是保证我校科技教育稳步推进的重要载体。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每个年段根据科技素养的内涵从科技意识、科技知识、科技技能、科技品质四个方面予以不同的体现,在教材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年级段不同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我校每周在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专门上学校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学生在科技课堂的影响下,在科技竞赛的激励下,其对科技的兴趣更加浓厚,科技意识、科技知识、科技技能和科技品质也进一步得到了培养和提高。07年暑假前夕,我校又着手进行第四次的校本教材修订,在保持教材原有优点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联系农村生活实际,还科技教育于生活,还科技教育于实践,关注教材的目标体系,关注选文的内容特点,关注师生的可操作性,以保证教材在特色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3、探索科教途径,让活动强化特色 学科渗透和活动强化是我校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科技教育途径。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渗透科技教育的训练点,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和渗透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开展学科渗透活动。与此同时,每周至少一节的科技活动课又是我校强化科技教育的最佳时机。科技活动课根据科技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安排,虽然有着自己的计划性,但学校要求教师应把计划性教育和结合学科课程的灵活性教育相结合,做到互补互进。为提高科技活动的教育效果,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我校都要开展"小树认养"活动;四月份开展爱鸟周活动;五月份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每年11月份为我校的科技节,在长达一个月的科技活动中,学生搞一些小发明、进行一些小观察、小研究,撰写科技小论文、绘制科学幻想画、举行科技知识小竞赛、聘请科技教育专家来校为师生开设科技讲座等。除了做好常规性活动,学校在每学期还积极开展新鲜奇特的科教活动,如"空降鸡蛋"活动、"千株同育"活动、"黑心山芋"研究、"种养殖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奋度。 4、参与各类评选,让成果展现特色 在明确科技教育目标、实施三全策略、保障五项措施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被评为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04年更是作为南京市唯一一所农村学校,被评为首批提高型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有23项小发明作品申报了国家专利,其中"环保节水免浇花盆"、"自行车省力脚拐"分别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和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还有一百多项小发明作品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学校的少科院先后被评为市十佳少年科学院和省优秀少年科学院,少科院开展的小研究活动还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通过聚力强化使科技教育活动掀起高潮,促进了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科技能力的提高,科学品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科学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生和谐共进 童年生活应该是阳光灿烂。学校有许多传统的活动,如何让老活动富有新意,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生命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一幕,我校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通过举办"爱漾家园,情暖乡亲"--全国劳模沈庆喜事迹报告会,力图用身边的榜样教育身边的人。学校号召师生像老支书那样,爱自己、爱同伴、爱铜山的父老乡亲;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在榜样的感召下,我校教师信守理想,执着追求,以师能立足讲台,以师爱温暖学生。在"百人访千家"活动中,教师们能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尤其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给予特殊的关爱,确保我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在"两免一补"活动中,学校除了按规定发放教育局助学券之外,还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多方争取助学经费,组织师生捐款捐物,为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每学期开学时,学校都要开设贫困生"绿色通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减免,使贫困学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市妇联、街道关工委的热心支持下,学校先后联系了10多家资助单位和个人,争取帮扶资金2万多元。学校还通过教师、学生的"献爱心,助春蕾"活动,募集了一些衣服、文具和近3000元的助学金。在"学困生帮扶"活动中,我校教师、学生更是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他们利用中午、放学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倾注了许多的心血,用自己的真情感化着那些孩子濒临干涸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进步的愉悦。教育质量趋前 回顾我校近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大体经过了起步、发展和提高三个阶段,逐渐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提升为江苏省实验小学,连获四届市省模范学校,先后荣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市德育先进学校,市首届提高型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绿色学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合格学校,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学校少年科学院先后被评为市十佳少年科学院和省优秀少年科学院等荣誉称号,学校工会多次被授予区先进基层工会,学校职工之家被市教育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在区教育局组织的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活动中,我校连续两届荣获教学质量优胜学校,办学行为、办学绩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原名金门中心小学,创建于1907年8月,时为满清光绪33年。原名为吴县公立半日制学堂第一校,原址为石塔头林则徐祠堂,后几经变迁,几多移址,直到1978年才搬至现在的景德路403号,并更名为金门中心小学校,2011年9月更改为现名。2002年8月,在苏州市区划调整中,随金门街道一起由金阊区划入平江区,隶属于平江区教育文体局。 2009年暑假,平江区教育文体局对位于原金门中心小学西南角、由平江区政府出资购买的2000平方米的三层楼进行规划设计,耗资200余万元按省颁标准建成了2个音乐室、2个科学实验室、2个美术室、1个队室、1个机器人教室和1个近300平方米的多功能阅览室。 2009年9月,由于教育布局的调整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百年老校马医科中心小学与金门中心小学合并办学。学校现有21个教学班,在职教师62名,其中高级教师占88.7%,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25%。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路标和基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形成了“灵性在这里创造,人格在这里升华”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办名校”的发展愿景;制定了“精管理、强队伍、优课堂、提质量”的工作目标。逐步达到——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教师在“反思实践”中成长,学校在“科学管理”中提高。 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上,学校曾出过牺牲于抗战时期的烈士教师倪淑英,其革命事迹现陈列于苏州横山烈士陵园,我校师生每年清明前后必前往凭吊和祭奠(校歌中也有体现)。学校还有一位至今健在的全国劳模教师徐烈芬,她于1960年参加全国劳模表彰会,受到时为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的亲切接见 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了一代又一代金门人,赋予了师生丰富的学识和睿智的理性。在历任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声誉日盛,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 特别是进入平江以后,学校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苏州市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苏州市少先队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红旗大队、苏州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体育传统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集体、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江苏省“冬季三跳”先进学校等。 2009年1月,学校成功申报并通过“江苏省红旗大队”的验收。 2009年8月,被评为苏州市第三批合格心理咨询室。 百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百年的教育精神,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金门中心小学将沿着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与时俱进,一路高歌,谱写出更为华美的篇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