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创办于1902年的一所百年名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均被公认为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校风严谨笃实、学生全面发展、科研成果显著的学校。建国后,学校先后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首批省级重点小学、首批省级实验小学。是全国百所名牌小学之一、全国文教先进单位。曾获得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等几十项荣誉称号。1992年以来多次获得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模范小学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学校又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省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实验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体育健康监测点学校和南京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群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坐落于鸡鸣寺旁,北极阁下。占地面积18132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 U字形教学楼大气磅礴,学校整体建筑风格朴实厚重。校园环境优美怡人,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金鱼游弋,白鸽翩飞。苍松翠柏,古树名木是学校悠久历史的见证;民国建筑“杜威院”、“望钟楼”得以保留,也见证了学校的百年沧桑。 目前,我校的教师队伍整齐,后势强劲,学校现有36个班级,1600多名学生,90名教师。其中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8名。教师专科和专科以上学历占99%,其中硕士和在读硕士11人,占全体教师的12.2%。学校共有区级和区级以上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9名,校级骨干教师38人,占全体教师的75%。所有教师都具备合格的学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准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老师们处处以身垂范,爱岗敬业,使我校“代代名师代代强”的计划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 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教学特质。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建国以后,学校仍十分注重实验研究。五十年代,学校先后进行过分组讨论教学法、大单元教学法、苏联凯洛夫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数学、自然、语文等学科的实验研究持续不断。1958年初,我校接受了省教育厅下达的试行小学五年制的实验任务。试点班的斯霞、刘祥发老师自己拟定大纲、选编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使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斯霞老师总结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法,并在全国推广,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 1980年,学校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后,加大了在各学科坚持改革实验的力度,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1983年由老校长陈树民领衔开展的“听读欣赏”试验,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我校丰厚的历史积淀、优质的办学资源、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如今,继承前人思想的我们从学校一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寻找具有南师附小特色的教育理念,这就是“爱的教育”。它已经成为南师附小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办学主张。 在“爱的教育”的指引下,我们在课程校本化建设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近几年来,我校“访学护照”的强势推出,“阅读银行”的成功建立,“家长学堂”的多次举办,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了新的平台,这些举措都让人耳目一新。为了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基”的学校教育的使命,凸现我校“培德、启智、融情”的新校风的精神实质,将活动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的课程我做主”,2008年,我们我们确立了每月一个主题的“附小儿童节”,通过感恩节、运动节、读书节、艺术节、礼仪节、明星节等主题,开展综合性的课程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富有意义和童趣的校园生活。这些活动紧扣时代主题、学校特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让南师附小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花园、学园、乐园”。 目前,我校在阎勤校长的带领下,努力以“爱的教育”为指导,“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立足课程校本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坚持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实验性、示范性”的学校教育为目的,按照“观念为先导、课堂为核心、科研为动力、内涵发展为方向”的办学思路,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育人”的办学宗旨,树立质量意识、奉献意识、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以饱满的激情、科学的精神、求实的作风,为将学校真正建成全体师生的幸福家园而共同努力!
2010年6月,沧浪区人民政府筹建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东校区。学校自同年6月对外招生,现开设一年级班级四个,共计学生147名,其中施教区学生近百名。学校现有教师13名,本科学历以上占69%,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85%,其中有省、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6人,沧浪区星级教师4人。 学校将秉承“发展高于一切,责任高于一切”的思想,坚守“态度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信念。以和为贵,彰显学校管理文化;以人为本,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以德为先,推行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创建“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学校,进一步促进沧浪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让苏州古城东部地区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
我校是江苏省普教系统的一所“名小学”,她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岁月,前身是雪枫干部子弟学校和华东干部子弟学校。 1953年,由中共华东局领导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社会公德内容而命名。目前我校现有53个教学班,1736名学生,教工122名。 在“五爱”精神的哺育下,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脱颖而出,成长起飞;二是科研兴校开拓了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和谐教育”实验近二十年,学校打破了陈旧办学传统的窠臼,形成了“三特”(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两性”(实验性、示范性)、“四化”(和谐育人个性化、和谐教学素质化、和谐管理情感化、和谐活动自主化)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等一系列殊荣。原国务院副总理张劲夫为校题词——“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定之在进入新世纪时给学校师生来信中称“五爱小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我省普教系统的一所模范学校,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无锡的光荣”;2005年“六一”前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又为学校题词:“五爱立校、和谐育人”。领导的关怀给了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进入新千年,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道上努力拼搏、不断创新。学校德育形成新格局,关注学生个体生命需要,关心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教改实验层层推进,硕果累累。“和谐教育”第三轮实验顺利结题,“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和谐教育德育实践的深化研究”已被列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小班化教育”再创特色,形成品牌;课程改革热气腾腾,教育质量名列全市前茅;艺术教育不断创新,佳绩频传,美术陶艺教育新品迭出成果喜人。学生作品分别在京、穗、湘三地四次展出,受到广泛好评。“乡土文化根”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在省内外独树一帜,成为“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为此学校又被评为市艺术特色学校。
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创建于1905年,几经沧桑,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省级实验小学。全校占地35.5亩,建筑面积达15400多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学校现有42个班级,1883名学生,132名教职员工。 学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走“以武育德,以武砺志,文武结合,全面发展”的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市“十五”重点课题“小学生成功心理教育的研究”和省“十五”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形成了以“成功心理教育”和“生本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特色。 “人人有潜能,个个能成功”已成为全校师生追求的目标。 学校以“武术”、“科技”为载体,创建办学特色,学校武术队参加无锡市小学生武术比赛连续四年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电脑绘画小组连续两年荣获省信息学应用素质竞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学校现有市级以上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8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少先队红旗大队”、“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江阴市模范学校”……; 2001年4月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由无锡师范创建者、首任校长顾倬先生于1913年以日本东京师范附属小学为蓝本筹建,1913年9月4日正式开学。顾倬先生在建校初就题"诚勇"校训,并明确附小办学的三大使命:进行小学教育的试验,为地方小学教育研究的中心;指导师范生实习,养成师范生;同一般小学一样,负责儿童教育。 近百年来,附小虽历经社会变迁、人事更迭,但附小人始终以此为目标和动力,上下求索,孜孜不倦,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从二十年代"设计教学"、"道尔顿制"的实验到三十年代《儿童与教师》校刊的创办,从抗战后一架旧钢琴复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严家池畔始终守护着"师爱弟敬、和乐一堂"的人文情怀。 改革开放以后,附小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育人上独树一帜,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坚持"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坚持"尊重儿童,尊重个性,重视发展兴趣、特长,活动丰富多彩,学得生动活泼,愉快"的育人传统,并围绕"乐学教育"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构建了乐学教育的模式,成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七所"愉快教育"示范学校之一,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步入新的世纪,学校又以"担时代重任,铸名校风范"为目标,深化"乐学教育"研究,提出"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教育理想,不断探索现代小学教育体系的科学化,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教育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锐意改革、创新实践,初步实现由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跨越,学校处处充满着人文的气息,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呈现着智慧的生长,勃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锡师附小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以一流的办学条件、先进的办学水平,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学校1982年成为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多次获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无锡市示范家长学校、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等荣誉称号。
戏马古台,汉风楚韵传新曲,户部名山,春华秋实育英才。座落在戏马台前、户部山下的徐州市解放路小学,北接市政府,南靠徐师大,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熏陶中诞生,在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的沐浴下成长。学校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10年的光启小学至新中国成立的徐州市干部子弟学校再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市区发展规模最大,素质教育最佳,教育质量一流的省级名校。现有学生2771人,教职工155人,占地21866平米。两栋平行并立的教学楼、一栋现代化的电教实验楼、塑胶操场、足球场、乒乓球馆等,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还有一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正拔地而起,为我们勾勒出了学校今后发展的前景。解放路小学一直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了富有时代精神学校特色的教育之路。学校以“解放”命名,也以“解放”立校。你看,这校标中“解放”二字的字母缩写组成了一个飞舞的音符,多像挣脱了束缚的、正准备起飞的翅膀;那圆球象征着圆梦,圆孩子成才的梦,它还代表了学校的球类体育传统。整个校标动感十足,寓意深刻,正锲合了解放路小学的办学理念,赋予校名新的教育内涵: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时间,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奏响自己的亮丽乐章,助每一个孩子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帮每一个家庭圆孩子成才的梦想,为国家培育思想放飞的创新型人才隽榖。今天的解放,秉承“小主人,大愿景”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做“勤劳勤奋小学生、多才多艺小能人、坚定坚强小勇士、爱国爱家小公民、自觉觉人小先生”。学校一直坚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主张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的身心来感受生活,快乐成长。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这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校一直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当作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规矩成方圆,细节定成败,人文管理出奇效。学校领导坚持科学管理,抓凝聚,促和谐,组织了一系列的党团、教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谈心交流、“阳光基金”助学、扶弱助困送温暖、关心教工生活、组织教工登山健身……这一系列的活动缩短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促成了老师们心心相融。学校又率先在全市小学施行了《教师工作量化月考核制度》,明确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份额,考评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实绩,同时还细化了《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范》,褒勤促懒,奖优激差。情感激励、制度约束,二者共同营造出学校和谐的管理氛围。独具特色的校本师资培训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大力实施“青蓝工程”,能者智者为师,名师带高徒;成立“青年教师研究会”,组织青年教师加强研究,互帮互学;开展校本教研、集体教研,及时解答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困惑;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参与校教科研沙龙,点拨迷津;组织各级各类的优质课比赛、论文比赛,听讲座、外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多渠道、多途径培养锻炼教师队伍,使他们优质快速成长。在解放路小学的讲台上,教师们积极向上,见贤思齐,名师能手在这块热土上迅速成长。上学期学校12名教师参加区级比赛课,10人荣获一等奖。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中,5人获一等奖。摘得省内外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课堂教学大赛桂冠的青年教师也是层出不穷。一年间,学校2人被评为市青年名教师、1人被评为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被评为区名教师、4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6人被评为青年骨干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然会创造出“高效率、高质量”的精彩课堂。学校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课堂化。课堂教学是教师尽显才华的舞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要变“活”,教学要求“效”,已成为该校教师的共识。在解放路小学的课堂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愉快地听讲、自在的学习、快乐的动手、幸福的体验,知识、技能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课内的任务绝不带到课外”。不管是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奉献的老教师,还是初涉杏坛、谦虚好学的教学新秀,人人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个个为课堂质量呕心血。你看,语文课堂上,师生读文入境,又讲又演;数学课上,单调的阿拉伯数字变成跳跃的音符;英语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流利对话;体育课上学生生龙活虎;科学课上,学生在交流创意,自己动手制作标本……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解放路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在全市小学教学质量抽测中,一直名列前茅,得到主管部门的好评和家长的赞许。2007年的徐州市中考状元杨旸同学就毕业于解放路小学。高效的课堂节约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把课余、节假日都还给学生,使学生们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自由发展的空间。解放路小学一直坚持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与时俱进地发展“基地化、节日化、网络化、规范化、系列化”等五化建设,培养“六小少年”,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成长,在生活中学习,锻炼品格,彰显个性。引领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的身心来感受生活,增长才干,快乐成长,学做真人。看,孩子们勇敢地登上了“小主人”课堂,举手投足,挥洒自如;学生们在“启明星”科技俱乐部里动手动脑,实现了多少奇思妙想,创造了多少精美的制作;少先队的“体验大本营”更是丰富了学生们的阅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这是书画爱好者在兴趣班内行书作画……各类艺术、体育、环保团队、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文学社、记者团、红十会等活动团体恰如群星熠熠闪烁,被解放了了的小主人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在全国各级各类科、文、艺、体、书、画等多项竞赛中,有数百人荣膺金银奖。学生们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给前来参观的领导嘉宾留下深刻的印象。“万千桃李绘彭城锦绣,百年春秋铸解放辉煌”。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不负母校的期待,已成为母校的骄傲。曾经就读于解放路小学的王先蕾同学如今已被评为“江苏省十佳青年学子”,接受媒体采访时,她深情地说:“身为解放路小学曾经的一员,我很荣幸,也对这所学校心怀深深的感恩之心”。 解放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无法替代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细心的呵护。一块块璞玉,经过精心的雕琢,会更加璀璨,一个个孩子,经过精心的培养,会走向成功。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同志来校参观后欣喜异常,对解放路小学的素质教育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正如一部电影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少》。解放孩子的天性,使他们自由地成长;解放孩子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地翱翔。我的解放,解放的我。解放的师生将遵循彭委员长题词“博爱润童心,素质育新人”的精神,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道上,创造出崭新的业绩。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8496平方米,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目前,学校有教学班39个,学生1532人,教师9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高级教 师54人。全校共有教师72名,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毕业生22名,占教师人数的27%。大专毕业47名,占教师人数的61.5%,正在参加本科自 学考试的有25人。目前,学校有市学科带头人二名,市青年骨干教师六名。教师爱岗敬业、以生为本、重视科研、善于合作,有近40%的教师获得了市、区五类 教师荣誉称号。校长: 潘校长副校长:眭平乐 校长助理:缪亚芬 副校长:王文君 教导主任:吴明珠 教导副主任:刘孜隽 教科室主任:吴君 工会主席:王惠娟 教导副主任:祁代来 总务主任:孙立勋 2002年,区政府和学校自筹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从泰兴里弄堂走到罗汉路上,到目前共投入资金1250万元,建成了一 流装备的综合大楼,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校园建设学校始终把为了学生的明天作为教育的追求,加强书香校园的建设,打造校园书香环境,倡导师生读书,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德育主题活动“法在校园,德伴我 行”已经成为天宁区德育示范项目,并以该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解小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先 后成立了二十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了丰富的平台。我校十分重视科技教育,2007年引入了头脑奥林匹克活动项目,在全校师生的热情参与下,获 得了骄人成绩。在第29届和第30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赛区的比赛中,校OM代表队连获两届T型结构组全国冠军,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举行的第29届世界总决赛中获得世界冠军。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开发由七彩数园、OM创意课程、三棋、游泳等组成的OM校本课程体系,让OM教育惠及每个学生。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常州市模范小学。学校现有 36个教学班,1795名学生。在109名教职员工中,有专任教师105名,其中省特级教师1名,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名,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46名,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2名,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48.6%,有117人次在全国、省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学校自1987年开办以来,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1999年9月,学校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4月成为全国11所研究基地学校之一,开展成型性研究并于2009年5月结题,现已进入扎根性研究阶段。十多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在“生命·实践”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初步形成了生命关怀的“新”立场,综合融通的“新”思维,充满创造的“新”实践,成人成事的“新”境界,并结集出版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丛书(《因至爱而美丽》《因真实而精彩》《因智慧而快乐》)、《“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创:生转型之美》《行:成实践之美》《抒:展成长之美》)、《“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系列丛书——“新晨会”》《实践孕育智慧》《聚焦实践·走向理性》。 2011年6月,学校与翠竹新村小学共同组建的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两校实行学区合并、统一招生、一体管理、文化联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如今,集团正以此为精神力量,从科研兴校逐步迈向科研强校,为建设“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21世纪新型学校”而奋进!
1906年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那是废科举兴新学的开局之年。此时,苏州大地上诞生了近百所中小学校,其中大多数学校历经沧桑,艰辛办学而又彪炳史册。善耕实验小学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 善耕实验小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百年老校,驰誉苏城。她自创办之日起学校就极其重视教育的科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学生各科成绩均比较好,升学率一直比较高,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四任校长韩秉直先生命名学校为“善耕”,以善于耕耘比喻善教善导,精心育才,以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教书育人,要求学生能成为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学有专长,奋发向上的人。学校百年历程人材辈出,先后涌现了中国第一代交响乐指挥家黄贻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兼中国科学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原子能专家丁大钊;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国家教委科技委员,国际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协会执行理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程力学专家程耿东;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计量学报》编委会主任,获得何利何梁奖的中国计量学专家张钟华博士;2000届毕业生沈忠浩同学获得宋庆龄奖学金、2003年苏州市高考状元刘沁清同学、2005年江苏高考状元朱海一同学等优秀人才,都得益于善耕小学的基础教育,他们践行了“今日我以善耕为荣,明日善耕以我为荣”的教育理念。学校也没有辜负教育前辈题写“善耕”为校名的一片苦心。学校受到了各方家长的欢迎,想方设法把子女送来善耕求学,还出现一家兄弟姐妹或者父子两代甚至祖孙三代都在善耕毕业的佳话,家居较远的学生甘愿乘车上学,有的是从四乡八镇赶来或是从外地慕名而来求读的,迄今为止,因地块改造,不少家庭虽已迁出本校施教区,但仍不顾路远,择校求读,每年招生期间还出现排队报名现象。 “园丁辛勤一堂秀,桃李成荫四海春”,学校办学百年,硕果累累。重视学校百年办学历史,可以鉴古知今、继往开来,进入21世纪,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具体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使善耕老校焕发青春,昂首阔步进入建设现代化学校的先进行列。近几年,善耕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机器人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实验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双语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使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百年老校,勃发出青春活力。以教育科研为导向,要在加强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不断改革中开拓一条使人民满意的为国育才道路。我们决心团结战斗,无怨无悔,把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教育事业办得更好。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创始于2001年,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小学。学校素以管理严谨、名师荟萃、教育高质、特色鲜明、人才辈出而享誉省市乃至全国。 学校占地面积为15447 m2,学生活动场地6170 m2 。招收南京生源,每个年级平行班6个,六个年级共有学生12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余人,拥有省特级教师2名,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市优秀青年教师5人,市区骨干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人数的60%以上,另聘外籍教师8人。 学校秉承“笃学善创 宁静致远”的校训,以“让世界走进校园,让学生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坚持“润泽童心、启航智慧”的教育追求,聚焦资优生教育,着力探索新世纪的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整体素质提升与志趣潜能开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