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兴隆小学坐落在山东省济南市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吴林街道办肖桥小学始建于1956 年,学校座落于郯薛路南侧,学校占地面积19637.14平方米,建筑面积2844平方米。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549 人。教师36人,党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1人,大专学历12人,本科学历24人,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建设,累计投资100余万元用于校舍改造、硬化、绿化、功能科室建设,内部设施充实。目前我校累计藏书16527册,生均30余册;报刊80余种,满足了师生的阅读要求。今年投入3万余元建成高标准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各一口。更换微机45台并建成高标准微机室一口, 更新教学仪器投资28000余元。学校专任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学校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教设备,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满足了教育现代化教学需要。目前我校各科室配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争取外来资金投资的160余万元塑胶场地已建成使用。
烟台市芝罘区建昌街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位于人口较稠密的所城区。它的前身是南关小学,建于1904年,原名彭成小学,1948年改为南关小学。建昌街小学是1918年3月由张氏阖族成立,当时叫振华小学,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地址在北门里时彦街(原石板街)张家祠堂内,学制七年,初级四年,高级三年。 1923年3月振华小学迁至建昌西沟村新建校址(即建昌五巷19号)新校有二层楼房22大间,平房16间,总面积1014.94平方米。 1945年8月烟台第一次解放,1946年2月与教会办的爱光小学、私立贞静小学合并,被通惠街小学列为分校。 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通惠街小学列为独立的初级小学,1949年2月学校的性质改为公办。校名改为烟台市建昌街小学。 1956年3月望渠街小学并入建昌街小学,我校进行扩建,在原校址南面建教室12个,办公室1个,1957年竣工,形成了建昌街小学南北跨建昌五巷。总面积10711.71平方米,教学班最高达27个,容纳学生1300多人,教师40多名,校长一名。 1984年4月校名改为烟台市芝罘区建昌街小学。 1985年8月学校迁至南关小学旧址,盖起的新教学大楼,建筑面积3045.48平方米,学生918人,教职工68名。与南关小学合并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张马屯小学坐落在山东省济南市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
学校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是一所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功能分明,布局合理。场室配套,设备设施齐全。配套有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生物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训练馆、运动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平台等和整洁、宽敞的食堂。学校绿化设施整齐有序、错落有致,环境优雅怡人,校园人文气氛浓郁。 学校领导班子务实、严谨、团结、奋进。按照“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和“学历高、职称高”的要求,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招调。这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团结协作,严谨治教,安教、乐教、善教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办学多年来,业绩辉煌,显示出强劲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学校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发展,进一步把学校做强、做大、做优、做出特色,争创一级学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吉林路小学创建于1945年11月,占地面积7066.25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48人,教师40人。是市北区规范化学校、区文明单位、区足球特色学校。近年来,学校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工作作风,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新课改,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相信我们还会不断发展取得更大成绩。
潘安小学始建于1981年,座落在吴林街道办东南部,服务于西潘安、东潘安、米庄、涝滩、刘庄、官庄等自然村,服务人口4200余人,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 本校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297人,其中幼儿园54人,一至六年级在校生243人,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等教育完成率100%,体育达标率100%,近视率为0。 学校在职在岗教师17人,中师毕业5人,大专毕业1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职称13人。 学校占地面积8719.99平方米,生均占地27.25平方米,现有教室57间,建筑面积1454平方米,生均4.54平方米。教室功能齐全,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达到普九验收的二类标准。 93年春,区教育局在我校召开了“三化”现场会,同年被命名为花园式学校,学校负责人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三化”先代会。2000年在美国朋友捐助下,我校新换桌椅160余套,使办学条件大为改观。2005年夏“三新”工程在我校大力开展,修复桌椅200余套。2005年10月在党委政府、村居领导协同帮助下,投资4万余元对校舍彻底翻修复新。2008年硬化教室门前活动场地600多平方米,新增乒乓球台6座,增设了文化长廊,营造了教育教学氛围,整个潘安小学焕发了勃勃生机。 现在我校师生团结进取,务实创新,为创建和谐校园,与时俱进,努力奋斗。
菏泽市李峨小学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曲阜市书院街小学始建于1835年,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名校。中共七大代表何毅、曲阜支部的创始人张旭等一些知名人士先后在该校就读或任教。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33人,教职工84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74人,18名教师获济宁市教学能手、优质课、基本功荣誉。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全面发展人才,创一流特色学校”为根本宗旨,坚持以校为本,务实创新,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发展的道路,使百年书院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调上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科学与人文相映生辉的文化特色。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济宁市级、曲阜市级多项教改实验和科研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和硬笔书法教育活动,让师生“口诵经典诗文” 和“手写漂亮汉字”相结合,培养师生的艺术素养,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书法、美术、作文、制作等作品获教育部、中国少儿报社、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教育报社等国家级奖励近百人次,获省、地、市级奖励200多人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古诗文诵读优秀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网络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济宁市规范化学校、济宁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济宁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几年荣获曲阜市教育局、鲁城街道中心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奖。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东风,书院街小学正在努力铸造新的辉煌。
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创建于1997年,座落于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滨海小城——石岛,现有28个教学班,88名教职工,1600多名在校生。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是一所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威海市规范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持“为人生的发展历程奠基”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人文和谐为追求、以校园文化为统领、以海洋科普为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学校占地18506平方米,有教学楼、办公楼4幢,拥有网络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视演播室、图书室(藏书4万余册)、阅览室等专用教室18处,微机、图书的配备达到了省级一类标准。学校把走廊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突破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依托走廊资源,以“时代、人文、特色”为追求,构建了“小而实”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学校遵循“我的校园我设计”原则,建立“会说话的墙”,墙板图片和文字内容注入了全新理念,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风貌、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而走廊上的贝雕作品、书画作品、海洋科普、自编童谣作品等,则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使其成为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窗口。 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0.2岁,本科学历达80%以上,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针对这一特点,学校着力从师德建设、业务素质和班级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形成了石岛实小“奉献教育事业,成就自我价值”的教师文化。学校着眼于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通过激励性评价和专题性活动来渗透师德教育内容,使教师自觉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和“一盘棋”的团队精神。而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学校则开展内培、外联、网上自学、拜师等多样化校本培训活动,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让骨干教师先行一步、带动一片”等策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使他们不仅能胜任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发展需要,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师队伍的新主力,在参加各级的优质课评选中表现出极大的潜能和实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