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4006-01-9999选课报班 网上报名
【导读】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在上《荷塘月色》一文时,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达到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目的,我决定以“作者为何要去荷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先提问“作者为何要去荷塘?”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学生阅读后找到一些原因。比如,平日走过发现荷塘挺美,有月光的晚上应该另有一番样子,所以想去看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出去走走,摆脱内心的苦闷,寻找一份自由与平静。

2.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并顺势插入写作背景的介绍。

3.提问“作者找到宁静没有呢?”大家讨论后得出结论:作者暂时寻到了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最后又回到了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到此,文章的感情线索基本出来了,即“不宁静——寻找宁静——暂得宁静——不宁静”。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课文的理解也较深入,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我想,这堂课之所以能收到效果,主要是因为在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了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堂上能带领学生去阅读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探讨了问题,理解了课文。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三者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环节,重视这三重对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搞好教学的重要保证。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

为您解答一切公考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