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江帆小学地处市城北科技新城振兴路北侧东首,与沙洲湖毗邻,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2013年9月1日将正式开学。学校占地面积约50亩,总建筑面积16200多平方米;校园建筑布局合理,体艺馆、报告厅等专用室场一应俱全;景观设计独到。届时,将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领衔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为积极响应《张家港市“美丽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一校一品”的建设目标,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现面向全市公开征集校徽、楼名,欢迎踊跃参加。 校训:千帆竞发 办学愿景:一所有童趣味、书卷气、人文情的学校。 学校精神:永不止步 教风:推波助航 学风:快乐启航
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85年,是一所年轻的省级实验小学。她位于风景秀丽的红山森林公园北侧,下关、玄武、栖霞三区交界之处。在短短的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学校发展很快,五轨的班级建制,办学质量好,社会美誉度高,现已迈入南京市小学名校行列。目前,占地12000平方米的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分校已经建成使用。 长期以来,学校经过实践探索,确立了"博求教育"这一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博爱之心,博学之才的未来人"为目标,走"科技兴校,质量强校"这一特色之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南京市实验小学,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市优美校园,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南京市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多次荣获"南京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南京市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时光如白驹过隙,而今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在挚爱着她的各级领导、家长、教师、学生的美好祝愿和共同建设下,愈显生机和活力,焕发出耀眼的青春光彩,相信她必将从灿烂走向辉煌。
盐城小学创建于一九九三年,是盐城市、两级政府为民实事工程之一。学校先后被中央教科所、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中央教科所实验学校”、“全国百所德育名校”、“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2007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教育实验学校”、“盐城市文明单位”、“盐城市和谐校园”、“盐城市文明校园”、“盐城市交通安全学校”、“亭湖区文明单位”、“亭湖区教育局综合先进集体”。学校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有70个班级,3531名学生,192名教职员工,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本科率53%。建校十多年来,学校以“建一流学校,创特色品牌”为目标,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为办学思路,不断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科研工作,学校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学校的教育思想先进,教学质量全市领先,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大幅跃升,2007年在解放路初中部招生考试中,学校推荐学生全部达标;在盐城初级中学招生考试中,有50多人达首批录取线,录取总人数、达线率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单所学校第一。我校生源成为市区各热点初中争夺的目标。小升初的佳绩标志着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市区各校中稳定领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校园建设不断美化。建成环保型塑胶运动场,PU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用青石板改造了校园道路,建成现代化的校园照明、音响系统,建成标准宽带网微机教室和12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被省环保厅、教育厅评为省“绿色学校”、首批“省标现代化实验学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区首家“园林式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首批“百佳校园”之一。队伍建设和教科研工作扎实推进。学校先后承担了“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以活动促学生多元智能充分发展”实验研究,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途径研究”,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等三大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我校的教科研经验在国家级会议上进行了交流,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我省唯一一所实验学校。“十一五”期间,我校又承担了省“和谐德育”等多项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先后有21位教师先后被授予市、区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称号,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同志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在全国“新课改新课例”课堂教学和论文竞赛中先后有8名同志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有90多名同志的200多篇课改论文和实验总结在中央教科所刊物上发表及获奖,创造了教科研工作的新业绩。
马鞍中心小学(原马集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24年,迄今已近百年。校园占地面积26816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绿化面积7010平方米。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1100多名学生。教职工81人,专任教师63人,本科以上学历60人;专任教师中有市优青1名,区学科带头人4名、区优青8名,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15名。走过一段历程,奋斗一段时光。现在的马小已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学校” 、“省级实验小学”、“省防震减灾先进学校”、“省平安校园”、“省绿色校园”、“南京市优秀教科室”、“市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研基地”、市“课程改革语文实验基地学校”、市“课程改革英语实验基地学校”、“南京市振兴阅读行动学校”、“南京市乡村阅读联盟学校”、 “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市十一五、十二五个人课题实验学校”、 “市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 “市语文、英语学科优秀教研组”。1999-2006年,我校连年获得区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二、三等奖,2007—2008年荣获一等奖,2010-2011年获二等奖。……如今的马小人把“根深叶茂”作为校训,以“放飞童性,根植梦想”为办学理念,以“实施童性化教育,构建根文化特色”为中心工作,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努力追寻适合儿童的教育,让学生在美丽、宽松、和谐的校园里“好玩、好学、好心情”,从而快乐、和谐的发展。
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是所具有百年文化积淀的国家名校,原为杨维周先生1915年创办的国民敬仪女学校,后数易其名,抗日战争后命名为徐州市青年路小学,一直沿用至今。百年来,学校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育人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出色的教学质量,跻身中国名校之列,被教育部录入《中国名校600家》。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中国创造协会实践基地、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群体活动先进集体、省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基地、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并连续三次被评为省模范小学、连续五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历经多年发展,学校现拥有新老城区5个教学部,共占地83亩,63个教学班,3018名学生。生均占地面积达到21.46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3.07平方米,人均活动面积7.82平方米。全校教职工共有162人。其中专任教师155人,生师比为18.6:1。教师学科结构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专任教师均具教师任职资格,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为81.3%,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为80%。作为国家级名校,青小名师荟萃,新秀辈出,现有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7人,另有省市区级骨干教师52人,拥有全市一流的师资队伍。电化教育是学校的品牌特色,学校被同行称为江苏电教的摇篮。全校共有多功能报告厅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6个,普通多媒体教室63个,均配有班班通、高清平板电视。互联网接入总带宽为216M,数字多媒体资源约2000G,多媒体教室占班级总数比例1:1。全校共配备学生用电脑357台,生机比达到8.45:1;各科室配有计算机155台,师机比为1:1,超过江苏省学校学信息技术装备一类标准。近几年,学校以全国信息技术课题为平台,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力量,多次举办大型教育科研交流活动,带动了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学校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省市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学校电教课题获国家“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奖。学校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二类)》,设置有4个科学实验室,2个仪器室,1个仪器准备室,2个科学园,1个小气象站。仪器室、实验室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实验开出率100%。图书室总藏书量为68342本,拥有2间图书室、2间阅览室,人均22本图书。此外,学校还拥有专用美术教室2间;专用舞蹈房2间;专用音乐教室2间、1间乐器训练室,音乐教室均配有钢琴、电子琴、音响设备、乐器等;体育器材2间,全部按标准配置器材,规范摆放。我们坚持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认真落实“创安”的各项措施,学校建有“校园警务室”,配备有专职的保卫人员4人;配备年龄较轻、身体素质好、经过专门培训的专职保安11人,并配备必要的防护、通讯器材。各校区共设置视频监控77个,被动红外探头41个,周界报警24对,应急照明89处,疏散指示标志24个,安全出口标志76个,禁火标志6个,灭火器153个,消防栓75处,CK报警设备6套,人防物防技防消防合计投入20余万元。在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上,我校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岗位责任明确,工作落实到位。学校有良好的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均衡编班,没有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违法违规行为。学生学业合格率达100%,每年的毕业生合格率为100%。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落实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鲜明,各类专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发兴趣课程资源,每个班选择一门兴趣课程作为自己的班级特色。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青小校园文化富有鲜明的特色,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样,学生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校体育艺术“2+1”专项教育活动富有特色。自2006年以来,我校开展了阅读考级活动,学校向学生提供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供学生广泛阅读。自2008年开展数学考级活动,每一学年确定一个考级内容,学生经过一年的专题练习,以数学考级的形式来进行能力测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学校秉承传统文化精髓,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利用《弟子规》等经典读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校的艺术教育源远流长,“青青书画苑”为众多的小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宽松愉悦、陶冶情操的空间。“青小交响乐团”成员近百人,阵容宏大,演奏严谨,已成功举办数次新年音乐会,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大奖,出访多个国家。此外学校多次承担涉外接待任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近几年接待了美国、英国、乌克兰、澳大利亚人、日本、韩国等教育代表团。日前又与美国华盛顿小学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今天的青年路小学正以更新的理念、更阔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强的力度,丰厚的学校底蕴、展现学校生机、释放学校活力,让百年名校再创辉煌!
常熟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14年,位于学前街泮宫旧址,前身是常熟(县)市学前小学,是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 学校全面推进名师培养、教育信息化和素质教育三大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现有省特级教师2名,苏州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1名,常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1名,教师中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80多名;学校已连通国际互联网,建成校园网,并建成了一流的网上学习社区,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以科研为先导,先后开展了多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涌现了一批特优生,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 喜逢盛世,常熟市委市政府投入5000多万元,将学校迁至环境优美的新城区。新校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和高科技装备,是一所融书香校园、数码校园、生态校园、双语校园、活动乐园、生活家园于一体的,既有历史底蕴,又具现代气息的新型学校。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尽享最丰盛的教育资源,获得最充分的优质教育;每一个孩子都能领略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学,聆听到学者型教师的谆谆教诲,体验到生命化课堂的真正含义。 学校正秉承“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校风,发扬“敢于攻坚、勇于创新、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实小精神,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顶尖名校。
创建于1993年的苏州新区实验小学,东临京杭运河,西靠狮子山麓,南望横越含翠,北依寒山古寺。和苏州高新区一同成长的苏州新区实验小学,已经成为苏州高新区基础教育的一个窗口。 苏州新区实验小学,现有两个校区,54个教学班,135名教师,2368名学生。拥有中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高级教师73人,有省特级教师2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苏州市“双十佳”青年教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23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82.03﹪。 我校始终秉持“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努力建设崇文尚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打造德艺双馨、气质高雅的教师团队,培养正德笃学、强健创新的“七彩少年”。 学校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闪亮的名片。近年来,我校主要凸显了“科学教育、环境教育、排球教育”三大特色,并取得骄人的成绩。 近三年,学校品牌个性打造有力,品牌形象塑造充分。2009到2011年三年间,学校获得了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苏州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学校、苏州市开展“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活动先进中小学校、苏州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苏州市文明单位标兵、苏州市科普先进单位等集体荣誉数十项,并成功创建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中小学校四星级档案室、苏州市一级图书馆、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苏州市中华经典诵读基地。三年中,江苏教育电视台、《中国环境报》、《长三角教育》、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城市商报》、《姑苏晚报》等媒体对我校办学成果进行报道与推广。 高品质的办学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我校每年平均接待校外参观团25次。还受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和苏州市教育局委托,对来自广东东莞市小学名班主任培养对象一行8人进行跟班挂职培训;对北京市大兴区大兴一小高晓光校长和团河小学张桂明校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培训。 鉴于我校的品牌效应,苏州高新区在2009年和2011年先后创建了两所“苏州新区实验小学分校”——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和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为了响应区域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大局,三年时间,我校还输出1名特级教师、1名苏州市名教师、3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4名苏州高新区学科带头人。 苏州市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新区实小正以百倍的努力,去实践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理想!
扬州市东关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淮盐运使程仪洛拨款筹建,初名“笃才学堂”,后改名为“两淮高等小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孕育了江泽民、章新胜等一大批杰出英才。近年来,学校依托历史文化底蕴,致力课程改革与创新,构建内涵丰富的七彩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特色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发展的品牌与内涵。 乘课程改革东风,东关小学独辟蹊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结合区域体艺“2+1”项目的实施要求,东关小学对体育、音乐、美术学科进行校本化统整与创造。在保证课程实施水平的基础上,用4/5的教学时间完成原学科的教学内容,余下的1/5的教学时间分别增加开设口琴、卡通绘画、五子棋等校本课程,“一减一增”体艺课程特色悄然生成。 校本教材的集结出版,为“一减一增”烙上了课程规范化印记。东关小学分年级编制了《我爱口琴》、《缤纷卡通》、《快乐五子棋》三门学科的,制定了相应的考级办法,并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动漫活动周、定级考级赛、技能争霸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今的东关小学,学生人人能吹琴,人人会动漫,个个下好棋,全面提升了学校体艺品牌的文化含金量。 书法与国学乃民族文化之根基。东关小学将书法和国学两大传统文化特色作为立校立业之本。近年来,在总结近20年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内容编写、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符合学校传统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新思路,保持了学校传统特点的鲜活性。 步入东关小学校园,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东关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本》系列教材融入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浓浓的墨香透晰出学生书法造诣。诵读课培养了学生健康积极的经典阅读情趣,书法课渲染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潜移默化中铸民族魂,扎中国根。 “让每个生命都精彩”,这是东关小学始终如一的办学理念;打造“人文东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期东关小学奏响的新号角。学校依托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环境的优势,开发《文化东关》校本课程,从校园篇、东关篇、运河篇、扬州篇四个角度,分6册向学生全方位呈现了与“东关”相关联的人、事、物、景、典……图文并茂,叙述生动,引人入胜,贯古通今,激发了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情趣。 走进东关,东关文化弥漫校园。“文化东关”的四个板块分布我校教学楼的四个楼层,一至四楼依次为“菁菁校园”“璀璨双东”“悠悠运河”“人文扬州”。踏上楼梯平台,抬头所见的是各板块的综述,沿长廊向南分别为各版块的具体内容。展牌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文字浅显生动。下课时,孩子们聚集在文化长廊,阅读着、欣赏着、陶醉着,可谓“百年文脉,薪火相传”。长廊文化成了东关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了东关小学推行文化东关,打造人文校园的有效载体。 “礼育”,是东关小学打造“人文东关”又一举措,是学校推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切口。东关小学以江总书记给吴霜同学的回信为契机,整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打造“3.18”礼育特色,并自成“年年有主题、月月有创意”的独特教育体系。“重道德、学礼仪”、“讲文明、重礼仪”渐渐成了东关小学师生的自觉行为。 “尊重规律、发展个性、有教无类……”是东关小学坚守不变的育人方针。学校坚持“打破班级界限,全员参与,全员活动”的社团建设宗旨,发放社团活动调查表,征求学生及家长意愿,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围绕“人文东关”课程特色主题,建立了艺术类、益智类、操作类、运动类、语言类等5大类88个社团。超市化、菜单式、开放性的选修课程,以及长达70分钟的社团实践活动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真正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发展个性。 一所学校,只有厚积底蕴、彰显特色、亮出品牌,才能永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潮头。东关小学的发展就如一壶醇香的历史美酒,就是一轴美丽的文化画卷,就像一首精致的风采诗篇。只有尽情畅饮、尽情饱览、尽情品鉴,才能领略她秀美的校园,感受她独特的文化,品味她百年的底蕴。
光绪30年,邑人缪抡俊等发起,假址杨舍城西文昌宫,创办范贤初等小学堂,是为本校前身。1913年,郭聘之接任校长,迁址城中广湾街郭氏支祠,兼招女生,立“端、勤、毅”为校训,规模渐大。1916年改校名为杨舍乡立第二初级小学,1917年设女子高小补习班,校舍向东邻城隍庙扩展。1924年办高小班。1928年转县办,更名为江阴县杨舍小学,并定为辅导区中心小学。抗战爆发杨舍沦陷当年,学校曾停课数月。次年春,张文贵等筹组临时学校,借民房上课;秋,回原校复课。抗战胜利后,学校曾先后更名为杨舍镇三余乡联立学校、杨舍镇三余乡中心学校、杨舍自治示范镇中心国民学校。如是至1949年,凡45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校名改为江阴县杨舍中心小学。1957年原梁丰小学并入本校。1962沙洲建县,本校更为沙洲县杨舍中心小学,12月,定为县重点小学。198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首批省级实验小学,乃更名为沙洲县实验小学,1986年撤县建市又更名为张家港市实验小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原省教育委员会省实小的首批复评, 1999年,学校创建为江苏省模范性学校。学校成为本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小学。2000年9月,市南苑小学并入实验小学,学校引进了新的办学机制开张家港市小学寄宿制先河,创设了寄宿部。住宿生在学校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2002年9月,学校被苏州市批准为“双语教育”实验学校。翻阅学校的百年史册,虽然也有“抗战时期”的饱受日寇的蹂躏,也有“文革岁月”的冲击消沉。然而一代代的实小人竭力秉承先贤郭聘之“端、勤、毅,”的古训使学校在各个不同时期展现飒爽历史风范。 八十年代后,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全国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学校、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等 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赵德兴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孙云、陈少萸等20多为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4年7月,市政府投资4000多万的实验小学东校区落成;苏州市教育局又批准开设寄宿制小班化“双语教育”实验班,从此翻开了开了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百年历史崭新的一页。现在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形成了三个校区规模较大的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占地125亩,建筑面积达 50878多平方米。学校有114个教学班,学生5000多名,309名在编教职工中,有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苏州市名校长、学科带头人6名,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120多名。学校继承先贤郭聘之先生“端、勤、毅”的历史古训,坚持“智慧育人 育人智慧” 的办学理念,精心实践“智慧型教育”,着力建设文化型学校。学校以培植“先贤为范 超越自我”的学校精神为目标,要求老师不断追求“善于融入孩子心灵,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善于驾驭活动场景”的教学境界。学校充分体现“弘扬百年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学校文化”的交融,坚持科学规范管理与人文情感关怀的有机结合,营造有序而又自主、紧张而又舒心的校园氛围,建设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学校全力将“实践智慧型教育”作为深入推进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鲜活的教改实验。“智慧型教育研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干课题,成为打造教育品牌、教育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的理论支撑,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师生进步成长的智力保证。学校把教改的主阵地落实在课堂。“彰显教育智慧,打造生态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向课堂教学要真质量,把兴奋点聚焦于智慧型课堂的建构”正在成为实小广大教师的理想追求和自觉行动,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改稳步、迅猛发展。我们致力于精心培植智慧型的教师群体,让管理者、教育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我们致力于全面培育智慧型的学生,让每个孩子的智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启和发展。我们致力于整体构建智慧型的课程教学体系,让老师们有效地实施智慧的教育,让孩子们充分地享受智慧的学习、智慧的发展。“一百年薪火相递,跨世纪文明传承。”。实小人郑重承诺,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能创造令人信服的昨天,也必然能谱写更加辉煌的今天,更能描绘心驰神往的明天……
南通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2年,是南通历史上办学最悠久的学校。历经世纪风雨洗礼,“勤成学业、敬修德行的“勤敬”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题词:“勤奋求实,振兴中华”。著名艺术大师袁运甫为学校题词:“博学思远”。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面对光孝塔,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是通城最佳的办学之地。”书画家、金石家王个簃先生为实小作画题字“南通市实验小学”并赋诗一首,内有诗句“中学毕业就来此,喜欢天天执教鞭”。几辈先贤孙宝书葛竹溪上下求索,插下了“勤敬”的光荣旗帜,陈锡珍、朱玉如、蒋美玲等一代代名师殚精竭虑,铸就严肃朴实教风。厚实的学术底蕴、丰润的文化背景、中正的道德文章,使得实小成为了人才的摇篮、栋梁的故乡。 在教学实践中,在实施《为了实小的明天——青年教师岗位成长五年规划工程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和中老年教师结成了一个优秀集体。新教师到校,都在庄重的仪式中赠给《教师法》,一年一度的“拜师会”、一学期一届的“春华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已经成为制度;在接待来校参观访问人员的日子里,在承办崇川区第五届“濠滨之秋”和参与其他届的教研活动中,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公开教学;以及在承担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加强基础、扎实训练”专题研讨会的活动中,低、中、高语文同时进行公开教学,大都由青年教师“上阵”,当然他们后面都有中老年教师辅导把关。近二年来,他们在全国、省、市、区的各项竞赛中,计有156人次获奖,其中荣获一等奖的有89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著作58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